關於抑鬱症,你需要了解的研究成果!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谷 君 說
據WHO數據顯示,目前抑鬱症是全球第四大疾病負擔,也是導致患者功能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約有1/7的人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遭受抑鬱症困擾。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
抑鬱症
文/T.shen
在中國,抑鬱症的發病率約為6%,目前已確診的抑鬱症患者為3000萬人左右。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抑鬱症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小編就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Nat Commun:抑鬱症或是遺傳疾病?科學家發現了80個可能導致抑鬱症的基因!
科學家們發現接近80個基因和抑鬱症相關。這項發現可以幫助解釋為什麼一些人患抑鬱症的風險極高。
這項研究還將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治療這種精神疾病的新葯。
抑鬱症影響了英國1/5的人群,是全世界殘疾的最大誘因。
像創傷和壓力等生活問題會引起抑鬱症,但是研究人員仍然不清楚為什麼有些人患抑鬱症的概率就是比別人高。
由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從英國生物銀行中獲取了相關數據並進行分析。
他們篩查了300000個人的基因編碼信息以找到可能和抑鬱症有關的DNA區域。
他們發現一些基因涉及突觸的功能,而突觸是允許腦細胞傳遞信息的鏈接結構。
科學家們隨後通過他們自己掌握的遺傳學信息以及23andMe的數據確認了他們的發現。
eLife:科學家們找到治療抑鬱症的新方法
doi:10.7554/eLife.33273
最近,來自TSRI的研究者們發現了治療抑鬱症的新靶點。
該研究發現體內GPR158表達量較高的群體在受到慢性壓力的干擾下患抑鬱症的風險更高。
研究者們稱目前對於治療抑鬱症來說急需開發新的藥物靶點,目前的藥物療法需要一個月才能夠出現治療效果。
而且並非對所有患者都有效。
"我們需要知道大腦中發生的具體情況,因此才能夠開發出更有效的療法。」
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來自TSRI的高級研究助理Cesare Orlandi博士說道。
Cell:大腦神經網路預測抑鬱症風險
doi:10.1016/j.cell.2018.02.012
根據最近由杜克大學研究者們做出的研究成果,通過對大腦不同區域的電信號交流進行檢測,或許能夠預測以及預防抑鬱症的發生。
研究者們發現容易患抑鬱症的小鼠大腦電信號網路與抵抗力較強的小鼠的大腦網路存在明顯差異。
如果這一發現能夠在人體水平得到驗證,那麼將會更好地預測人們患精神類疾病,例如抑鬱症的風險。
在這先研究中,作者讓小鼠與攻擊力極強的、體型較大同伴關在同一個籠子里,一段時間之後,作者發現大部分小鼠出現了類似於抑鬱症的癥狀。
包括焦慮,社交障礙以及難以入睡等等。
在實驗前後,作者等人同時檢測了小鼠大腦不同區域(與抑鬱症的發病有關)的活性,包括前額葉皮層、杏仁核以及海馬區。
Nat Commun:葡萄中的特殊化合物或有望治療抑鬱症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一種新型的葡萄衍生化合物:
二氫咖啡酸(DHCA)和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Mal-gluc)或能作為治療抑鬱症的新型療法。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天然化合物或能通過靶向作用疾病新發現的潛在機制來減緩抑鬱症的進展。
據美國CDC數據顯示,目前美國每年大約有1600萬名個體會出現抑鬱症,常規的藥理學療法僅能讓不到50%患者的疾病癥狀得到緩解。
而且通常還會讓患者出現嚴重的副作用。
因此,目前研究人員迫切需要開發出一種新型廣泛性的治療手段。
抑鬱症和很多病理學過程直接相關,包括外周免疫系統的炎症等,外周免疫系統能夠保護機體抵禦多種疾病以及涉及突觸的異常等。
突觸是一種特殊結構,其能允許神經元將電信號或化學信號傳遞給其它神經元。
CMAJ:研究方法缺陷導對致抑鬱症流行嚴重性出現錯誤估計
doi:10.1503/cmaj.170691
根據最近發表在《CMA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利用「患者自我報告」的調查問卷方式進行抑鬱症患者的診斷與估測,會導致我們錯誤地放大了抑鬱症的流行趨勢以及嚴重性。
「這些以往的研究錯誤地估計了抑鬱症的發生率,而且有時誤差是十分顯著的。
這直接導致二我們難以正確地面對患者目前面臨的真實情況」,該文章的主要作者。
來自McGill大學以及Jewish總醫院Lady Davis研究所的Brett Thombs博士說道。
「自我報告調查問卷的方式可以作為最初的篩查的手段,這種手段能夠判斷人們是否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困擾,但我們需要一個更加有效的評估方法,從而能夠準確地給出診斷意見,即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治療。」
Am J Physiol:基因分析實現個性化醫療!顯著改善抑鬱症治療!
doi:10.1176/appi.ajp.2017.17050550
像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SSRIs)等治療抑鬱的藥物失敗的原因可能是病人的遺傳變異。
一項最新發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研究表明編碼CYP2C19酶的基因突變會導致依他普侖治療病人的療效產生巨大的差異。
而根據病人的基因組成情況確定依他普侖的劑量將顯著改善其治療療效。
該研究由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與來自挪威奧斯陸Diakonhjemmet醫院的研究人員一起完成。
通常採用SSRIs治療抑鬱,其中依他普侖是臨床最常用的藥物。
然而依他普侖的治療很受限,因為該葯對部分病人無效,同時還可能在一部分病人身上產生嚴重副作用。
為了實現個性化藥物治療,研究人員試圖找到可以預測病人對藥物反應的生物標記物。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編碼代謝依他普侖的酶(CYP2C19)的基因突變對個性化醫療至關重要。
該基因發生突變會導致該酶過表達,以至於血液中的藥物濃度達不到治療要求,療效不佳,而一旦該基因缺失,血液藥物水平就會太高。
總體而言,參加該研究的2087名病人中有1/3的病人血液中的藥物濃度不是太高就是太低。
每天睡覺少於8小時會提高患抑鬱症與焦慮症的風險
doi:10.1016/j.jbtep.2017.10.003
根據最近由來自伯明翰大學以及紐約州立大學研究者們的一項研究結果,睡眠時間少於8個小時會導致焦慮症以及抑鬱症發生風險的上升。
來自伯明翰大學心理系的教授Meredith Coles以及研究生Jacob Nota採集了人們睡眠時間以及負面情緒等信息。
志願者們被要求觀看一系列不同類型的圖片,以引發情緒反饋,之後研究者們追蹤了他們眼球的運動情況。
結果顯示,正常睡眠的破壞會導致人們難以從負面信息中走出來。
這說明睡眠時間不充足或許是人們產生負面情緒的關鍵原因。
BBI:突破性發現!益生菌或能有效抵消抑鬱症傾向
doi:10.1016/j.bbi.2017.04.017
有研究人員發現,機體腸道中的活性益生菌或能對大腦產生一定效應。
近日,來自奧胡斯大學臨床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腸道中的益生菌或能幫助機體有效抵禦抑鬱症。
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Brain,Behavior,and Immunity上。
文章中,研究人員給大鼠餵食額外的脂肪和無纖維複合飼料,同時在一部分大鼠的飲用水中添加以乳酸菌為主要形式的複合微生物製劑。
結果發現,僅以脂肪飲食為食的大鼠會出現和抑鬱症非常類似的行為,而攝入富含益生菌飲用水的大鼠則會保持中立行為。
換句話說,益生菌或能有效抵消不健康飲食所帶來的後果。
研究者Anders Abildgaard表示,不攝入益生菌的大鼠大腦組織中的白細胞水平較高,這就是機體慢性炎症的一個跡象。
此外,研究人員還在過重人群和糖尿病患者的脂肪組織及肝臟中也能發現這種表現。
然而在攝入富含益生菌飲用水的大鼠大腦中,研究人員並未觀察到白細胞水平的升高。
這或許就表明,益生菌中的某一方面可能能夠對機體免疫系統進行重編程作用。
而在這項研究中尤為明顯,在醫生菌的幫助下大鼠就能夠抵消脂肪飲食所帶來的後果,這樣它們就與對照組中的同齡小鼠一樣了。
因此研究者表示,在機體腸道中發揮作用的益生菌或能有效影響大腦的功能,未來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抑鬱症的新型療法。
Am J Psych:真的假的?每周鍛煉一小時就能夠有效預防抑鬱症發生
doi:10.1176/appi.ajp.2017.16111223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黑犬研究所(Black Dog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
任何強度的有規律鍛煉都能夠幫助有效預防未來抑鬱症的發生,而且每周僅一個小時的鍛煉都能夠改變。
研究結果表明,甚至很少量的鍛煉都能保護機體抵禦抑鬱症的發生,而且個體的心理健康效益產生與年齡或性別無關。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33,908名挪威成年人進行了為期11年的跟蹤研究,這些參與者均能保持一定水平的鍛煉,而且其機體有一定的抑鬱症癥狀。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參與者每周僅進行1小時的體育鍛煉就能有效預防12%的參與者出現抑鬱症。
研究者Samuel Harvey教授表示,我們都知道,鍛煉在治療抑鬱症上扮演著關鍵角色。
但這項研究中我們首次對體育鍛煉在減少未來抑鬱症的水平上進行了定量化研究。
研究結果讓我們非常激動,我們發現,即使相對少量的鍛煉(每周一個小時)也能夠有效幫助個體預防抑鬱症。
Cell:揭示出與抑鬱癥狀相關聯的大腦迴路
doi:10.1016/j.cell.2017.06.015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將大腦中的特定迴路與抑鬱的不同行為癥狀相關聯在一起。
他們發現與絕望和無助的感覺相關聯的大腦迴路,並且能夠在小鼠研究中緩解和甚至逆轉這些癥狀。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7月13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istinct Ventral Pallidal Neural Populations Mediate Separat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論文第一作者、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研究生Daniel Knowland說,「鑒於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同的大腦區域和大腦迴路可能介導或導致抑鬱的不同方面,我們採取了一種研究抑鬱的方法。」
「比如,大腦區域A可能導致食欲不振,大腦區域B導致社交退縮,如此等等。」
論文通信作者、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神經生物學部門助理教授Byungkook Lim說,為了能夠應用到抑鬱患者,這些結果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評價,但是在動物模型中開展的這項新的研究為此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歡迎投票哦
- End ▎生物谷 Bioon.com -
想要了解更多資訊內容,
※2040年,人類的健康狀況將會怎樣?
※Lancet子刊:長期研究表明HIV-2比之前認為的更為致命性
TAG:生物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