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真簡樸—蘇軾《木石圖》蘊含的文人畫精神!
蘇軾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不僅在於其在詩詞創作上的成就。縱觀蘇軾一生,蘇軾更代表了一種東方文人所特有的致真簡樸的精神。這種精神在蘇軾的作品當中體現了淋漓盡致,相較於題材廣泛的詩詞作品,蘇軾的存世書畫作品可謂是鳳毛麟角。香港佳士得秋拍即將上拍的這件《木石圖》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件作品。
預展現場圖
Lot 8008 宋 蘇軾(1037-1101)《木石圖》 水墨紙本 手卷
尺寸:畫長 26.3 x 50 cm. 畫連題跋長 26.3 x 185.5 cm.
全卷連裱共長 27.2 x 543 cm.
估價待詢
劉良佐、米芾、俞希魯、郭淐題跋
鑒藏印共四十一枚
來源:日本私人收藏
阿部房次郎爽籟館舊藏
佳士得香港秋季拍賣將呈獻萬眾矚目的蘇軾《木石圖》。該作於上個世紀初流入東瀛後便下落不明,如今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吸引了無數關注目光。
— 請橫屏欣賞《木石圖》全貌 —
宋代是一個文人輩出的年代,可謂群星閃耀。文人畫始於唐代,但興盛於宋元時期,這與宋朝時期文人輩出無不相關。唐代之前,院體畫、畫工畫等繪畫形式發展成熟,院體畫於畫工畫在中國美術史中佔據一定地位,是得益於對客觀的反映,是一個大的趨勢所造。院體畫與畫工畫,都更為講究畫的精緻細膩,隨著體式的發展,這似乎發展成為了一種炫技的方式。當然,筆者並不否認院體畫、畫工畫在藝術技法上的卓越成就。在各類體式最為繁榮的唐代,似乎也反映出唐朝社會整體的豁達繁榮、不拘小節。士大夫階級早已有之,但處在唐宋兩代,社會現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歷史的現實限於文人畫這一特殊的繪畫體式只可能在宋代繁榮。宋朝文人思想活躍,而現實中,不同於唐朝的興盛,全面歌頌。宋朝文人中的有識之士也曾試圖拯救腐朽的政權,但黯於現狀,最終無奈放棄。蘇軾就是政治博弈的犧牲品,而蘇軾也是眾多抑鬱不志的文人代表之一。
鄒一桂(1686-1772)所繪的十二開《東坡先生懿跡圖》其中一頁就描繪了蘇軾66歲時的樣貌。該作於2012年5月28日在佳士得香港以437,500港元成交
縱觀《木石圖》整體,畫心部分所佔面積並不太大,但顯得最為矚目。整體畫面猶於其名,一石、一木為主體,幾棵枯草作為陪襯。宋朝文人整體開始大規模的以「竹、石、木」等意象作為創作主題。而蘇軾更是把「竹、石、木」三意象稱為「三益友」。可見蘇軾對於此類意象的喜愛。
《木石圖》局部
《木石圖》畫面給人最大的一種感覺就是意象簡單、但意境深遠。宋代文人畫不同於院體畫的精緻細膩,其所講究的在於一個「妙」字。院體畫以細膩的畫工,整體的畫面感來凸顯其特色。而文人畫作以簡單意象的排列組合來表達自我,深遠意境。中國人歷來都是推崇簡單的,致簡致真作為一種大智慧在中國文人傳承中存在。
蘇軾的《木石圖》可謂就是致真簡樸的代表。整體畫面布局精巧,一尊怪石在畫面左側,上有幾株草生長在石縫之間,而畫面右側主題部分則是一株枯枝,屈曲彎折,向上伸展。三者即構成畫面的主體部分。著名視覺文化史專家姜斐德對《木石圖》有著精闢的解讀,其認為《木石圖》是中國無聲詩體的代表。其在構圖、及意向的選擇等方面都符合古詩體中的隱喻手法。所選之意向極為平常,但所表達之情感卻蘊含無窮之力量。
劉良佐題跋
潤州棲雲馮尊師,棄官入道,三十年矣 ! 今七十餘,鬚髮添黑,且語貌雅適,使人意消。見示東坡木石圖,因題一詩贈之,仍約海岳翁同賦,上饒劉良佐。
舊夢雲生石,浮榮木脫衣。支離天壽永,磊落世緣微。
展卷似人喜,閉門知己稀。家林有此景,愧我獨忘歸。
總體觀之,彎折屈曲之枯樹代表著蘇軾極為不平凡的人生,隱喻著蘇軾抑鬱不得志的懷才不遇;畫中之石則為異趣古怪之代表;而石中之草則是蘇軾不屈精神的反映,長與石中而常年不枯。縱觀《木石圖》一畫,細細品味,像極蘇軾自述的一首自傳詩詞,以視覺的方式展現在人們的面前。適逢其逆境而又倔強不屈與世界,另謀生路而又屈曲伸展生長。《木石圖》系統的、嫻熟的用筆方法,最為顯著的在石頭的畫法上,其乾濕並用,經由蘇軾的詮釋,更加凸顯出了一種典型的文人畫精神。蘇軾對於喻體的表達,是士大夫階層隱喻激情的完美實例。
俞希魯題跋
余讀庚子山枯樹賦,愛其造語警絕,思得好手想像而圖之,卒不可遇。今觀坡翁此畫,連蜷偃蹇,真有若魚龍起伏之勢,蓋此老胸中磊砢,落筆便自不凡。子山之賦,苑在吾目中矣 ! 上饒劉公,襄陽米公,二詩亦清儁,而米書尤遵媚可法,皆書畫中奇品也 ! 宗道鑒賞之餘,書以相示,因以識余之喜雲。京口俞希魯。
此幅《木石圖》便是以最簡單的畫面詮釋出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蘇軾用簡單嫻熟的繪畫技法表現出了石頭的空間感,而細觀左側枯木的形象,屈曲的角度也像是刻意而為之,猶如蘇軾坎坷的一生。兩個分枝向上伸展,又猶兩隻手而向天求索。
《木石圖》局部
宋代文人畫是一種現實傳統,更是一種文人精神的客觀反映。美術史研究普遍認為,蘇軾的《木石圖》開創了中國文人畫的全新局面,註定是載入史冊的繪畫作品。自此之後,一種致真簡樸的文人精神開始影響中國封建社會上千年的歷史。文人畫精神不是逃避現實,也不是「鴕鳥式」的故步自封,是以文人自身的角度出發,以繪畫的形式反映客觀現實,鞭策客觀現實。其摒棄了繁雜的描繪對象,是繪畫史上的大進步。近代著名畫家陳衡恪在評價文人畫時認為文人畫有四要素,即「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顯然,蘇軾即是其所言「文人」的代表人物,而《木石圖》也是文人畫的代表作品。文人畫中的致真簡樸反映的是一種「靈性」,這種「靈性」不僅體現在文人畫的獨特構圖和致簡意象之間,更在於繪者通過這種簡單意象與獨特構圖,來表達自身的情感,來傳承一種文人畫精神。
《木石圖》局部
此幅《木石圖》另一珍貴之處即在於其「蘇米合璧」。米芾為蘇軾《木石圖》親自提拔,寥寥幾語,似是對蘇軾人生鏡遇之描述,又像極其自嘲。也同樣表現出了一種宋代文人特有的「出世」精神。米芾其書法,洋洋洒洒,筆走龍蛇,字裡行間又隱約有一種豁達之感。「簡單卻又不簡單」,這似乎成為了這兩位天才之間的惺惺相惜。
米芾題跋:「芾次韻四十誰雲是,三年不制衣。貧知世路險,老覺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風雅伴,歲晏未言歸。」
《木石圖》是中國文人畫致真致簡的代表,更是中國士大夫階層憤棄世事的代表之作。在現實信仰缺失的年代,我們缺少的正是這種精神。這是比傳世名畫更值得去傳承的東西,這也是《木石圖》如此彌足珍貴,相比其背後的經濟價值更值得世人所發現、所傳習的中國文人精神。
圖片致謝佳士得拍賣官方
※諸多精品溢價成交 造就嘉德四季拍賣盛況!
※秋風起,白雲飛,來紫禁城賞秋簡直太美好!
TAG:藝狐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