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升,建國後為何沒有封爵?
原標題:為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升,建國後為何沒有封爵?
文/炒米視角
朱升其人
朱升是徽州休寧人,元末明初的一代文宗,」休寧理學九賢"之一。他不但理學功底深厚,而且精通百家,儒法道墨,無所不精,懂星象占卜、會風水堪輿,關鍵愛自費出書。拿現在來講,簡直就是一個自媒體達人啊。
徽州自古以來出了很多讀書人。那種耕讀傳家的傳統,在幾千年的封建史上,赫赫有名。朱升也一樣,8歲的時候便開始求學,4年一個教育階段,19歲便考上了秀才。考上秀才之後,人家自己就當起了民辦教師,在家種種地,出出書。即便後來考中的進士朝廷讓他去當官,他也不樂意。最後勉強同意去當池州的教育局局長,去了就搞反腐倡廉,結果勉強幹了3年回家繼續當民辦教師了。
朱升與朱元璋的相識
至正18年(1358年)朱元璋攻打婺源受挫,鄧愈建議朱元璋去石門拜訪朱升。具體方式可以參考「劉備三顧茅廬」。這一年朱元璋在朱升的茅廬里,見到朱升的時候,朱升已經58歲了,仍然是個民辦教師。
諸葛亮在茅廬里提出了蜀國建國的國策「隆中對」,而朱升則提出了著名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戰略級國策。朱元璋採納了朱升的意見,為朱元璋之後取得決定性勝利有著非凡的意義。如何整肅軍紀,如何提高戰鬥力,如何爭取民心,如何實現軍屯,如何保衛勝利果實,如何以弱勝強?朱元璋只要犯難的時候,就去有請朱學究問策。每次朱元璋都豁然開朗,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關。
朱升與朱元璋的關係
凡此十餘年,朱升和朱元璋的關係,就是那種亦師亦友的」顧問」關係。因為朱升年紀大了,所以他也不用去領朱元璋的工資,天天去上班。朱元璋有事就親自來問對,自己走不開,就派人把朱升用轎子抬過來問對。朱元璋沒事,大家各不相擾,你打你的仗,我教我的書。這種關係其實是最融洽的,也是最安全的關係。
而李善長和劉伯溫則不同,他們和朱元璋的關係本質上就是老闆與夥計的「僱傭」關係。所以他們或許在歷史上更有名,但是結局受朱元璋影響太大。雖然劉伯溫後來也聰明地選擇離開,但是作為浙黨的領袖,他事實上是無法逃脫那個「權利場」的。
但是到了至正28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正式即位的時候,朱升與朱元璋的關係,也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此時的天下已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了。所以,只要朱元璋覺得我們是什麼樣的關係,那就是什麼樣的關係。
正是這種關係決定了朱升不被封爵
朱元璋開始頒賜大封功臣的時候,名單里是沒有朱升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雖然朱升為官十餘年,但是他不算從龍之臣,他只是朱元璋的顧問,雖然工資可能很高,但是大明集團裡面他沒有股份。所以他的官是一升再升,但是爵位朱元璋可不是按照才能的標準頒發的。
雖然名單里沒有朱升,但是,那些爵位的制誥文字皇室禮樂制度,各種詔令,還都必須由朱升來執筆完成。似乎朱元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朱升心裡酸酸的。你看吧,叫你早一點加入我們大明集團,你就是不幹吧,非得要裝什麼師傅架子。現在人家都封王封侯了,你功勞其實比他們還大,你連個爵位都沒有。
朱升何等聰明之人,替朱元璋出過力不要緊,但是別惦記權利場上的任何東西,」得之易時,失之易啊。」得到的無非就是一些榮華富貴而已,但是失去的那可能就是性命。關係變了,那也就意味著結局就不可測了。
人間蒸發
洪武2年(1369年),71歲的朱升以祭掃祖墳為由,告老還鄉。朱元璋剛祭掃完祖墳,是沒有理由拒絕朱升的。但是,出生並沒有回老家休寧,沒有去他當教書匠的石門,人間蒸發了。
這個謎團雖然史書沒有給出答案。但是考古卻給出了一個驚人結局。
公元1999年,鹽城市鹽都區南龍港村民挖魚塘的時候,意外出土了一座墓葬,是朱升第7世孫朱從馨的墓,以朱從馨的墓為線索,逐步又發現了朱升的墓以及墓誌。根據當地朱姓後人的族譜,朱升的子孫在鹽城繁衍了已經25世,僅鹽都縣一帶就有後裔5000多人。
至於朱升為什麼會到鹽城?這仍舊是一個歷史謎團。炒米猜想朱升懂風水,會堪輿,或許覺得那裡風水好吧。
文末彩蛋: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就是來自朱升獻策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時北京守軍有多少兵力?能否堅守到勤王兵到來?
TAG:炒米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