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治水、浴水、漯水與古「代國」的可能關聯

治水、浴水、漯水與古「代國」的可能關聯

原標題:治水、浴水、漯水與古「代國」的可能關聯


文 / 宋旭


桑乾河,漢代以前稱「治水」,又稱「浴水」。北魏酈道元稱「濕水」。不同典籍亦有「漯水」、「灅水」之稱。關於這些名稱,學界存在過長期爭論。認為「治」與「浴」,「漯」與「濕」之間,一定存在著傳抄刊刻之誤。至今,主流觀點認為漢以前「治水」為確稱,「浴水」為「治水」之訛。魏晉以後「漯水」為確稱,「濕水」為「漯水」之訛。


筆者以為,治水、浴水、濕水、漯水均可作為古桑乾河的確稱。在唐代以前,「濕」、「灅」均為「漯」之異體字。後人將「濕」字單拿出來作「乾濕」之「濕」。而且,「漯」、「治」、「浴」等名稱,均為古「代」之記音。


為方便理解,我們將「漯」、「治」、「浴」等字的讀音演變羅列如下:


治:lu/lo(上古音系)→dri(廣韻)→dzi(蒙古字韻)→zhi(普通話)

濕:nglob(上古音系)→siep(廣韻)→shi(蒙古字韻、普通話)


浴:lo:g(上古音系)→yiok(廣韻)→yyu(蒙古字韻)→yu(普通話)


漯:tnguib(上古音系)→lu?i(廣韻,寫作「灅」)→lei/luo/ta(普通話)


由上可知,漢代以前的「治」、「浴」讀音相同,均讀「lo」音。而「漯」漢代以前讀「tnguib」, 南北朝時期轉為「l」聲,《廣韻》記音「lu?i」。「濕」字上古時期讀「nglob」,其中的「ng」為襯音。唐代以後,「濕」字單作「乾濕」之「濕」,音變為「siep」。可能的情況是,漢代以前不同典籍稱「治水」或「浴水」,南北朝時期,由於「治」和「浴」字讀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治」由「l」聲轉為「dr」聲,「浴」由「l」聲轉為「y」聲),於是便以「濕」字代替(可能「濕」字的音轉相對較遲)。其後,「濕」字專用作「乾濕」之「濕」,而且讀音亦變為「s」聲,後世便以「漯」或「灅」記之。這也許正是清代段玉裁在對《說文解字》作注時所講的「《水經注》作濕水者,添作漯乃又偽濕也」的緣故。


我們說,古桑乾河在不同歷史時期所稱之「治水」、「浴水」、「濕水」、「漯水」,始終延續著同一個讀音:「lo」。而這個「lo」音又對應著另一個漢字——「代」。


代,《說文解字》:「更也。從人弋聲。」其上古讀音與「治水」之「治」、「浴水」之「浴」相同。讀為「log/lug」。是故,在漢語體系里,「代」與「輪」有著不解的瓜連。如「代替」、方言亦說「輪替」。「一代」亦稱「一輪」。而「治」、「浴」、「濕」、「漯」均為不同時期「代」之古音「log」之寄音。


遠古中國,對山川地理方物的命名,大多遵循一個規律。就是以部族名號名山、名水、名物。如華山(遠古華族)、賀蘭山(賀賴部)、祁連山(匈奴丁零部)、溹涫水(鮮卑索幹部)、漳河(古商部族)等等。通過對漢字部分形聲字的分析,不難發現,這些形聲字里,其聲旁多為古部族名號,形旁則表示具體事物。如「鄧、邗、邛、鄺、邙、邢、邠、鄔、祁、邴、邳、邶、邲、邵、邰、邽、郟、郅、邾」等字,都是上古部族或部落居邑,造字規律就是部落名號(聲旁)加上表示居邑的「邑」(形旁)。而「瓸、甏、瓿、瓻、瓷、瓰、甊、甌、瓶、瓮、甗、盂、盤、簋」等字,其聲旁亦為上古部族名號,形旁為表示器物的「瓦」或「皿」。故爾,徐中舒先生在《再論小屯與仰韶》一文中指出:「胡」必為使用壺的民族的名稱,「曾」必為使用甑的民族的名稱,這如同支那(China)為使用瓷器民族的名稱一樣(《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中華書局)。同樣的,「淮水」之「淮」,名於「鳥夷」之「隹」,「汜水」之「汜」,亦名於「蛇部」之「巳」,當為不謬。


關於古「代國」,文獻有「湯封同姓代子」之說。其地望不詳。現在能夠明確的是春秋時期的「代國」,故地在今河北蔚縣,其勢力範圍向西延展之山西大同、忻州、朔州之部分。戰國時期被趙所滅。史載:趙襄子使人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


漢代以前的文獻中,「代」,又被稱作「代戎」。南京師範大學的唐善純先生稱「代」為「儋襤」之異讀。「儋襤」,又稱「丁零」、「狄歷」。為北狄部族。「狄」,古又稱「易」。今河北有「易水」,流經古狄族核心區。從史料分析,商,這一部族,與「狄」有著不解的淵源。相傳商族始祖契(偰xie卨)之母,就出於北狄,又稱簡狄、簡易、簡逷,為有娀氏之女。傳說簡狄偶出行浴,吞鳦卵而生契。契為商祖。如是,則「湯封同姓代子」是有可能的。「有娀氏」之「娀」,上古讀「snung」,中古《廣韻》音「siung」,與「商」、「宋」同音。立國號「商」,國滅封「宋」,可見,「商」族,一直延續著母系的「族號」。


考古發現之夏家店文化,為青銅時代中國北方的代表文化。其核心區位於今內蒙古赤峰市、通遼市南部、錫盟東南部。輻射範圍包括遼寧西部、內蒙東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及京津地區。通過碳14測年,其下層屬夏商時期。夏家店文化與毗鄰的紅山文化之間有一個明顯的斷層。學界普遍認為,早期的商部族就興起於燕山一帶,為東北夷族之一支。


由於地緣地理的緣故,歷史上,中國北方民族始終有一種「尚南」的情結。他們往往以「南方」為「正向」,將族群分為「左、中、右」三部,東部為「左」,西部為「右」。每遇氣候變化生存難繼之時,便揮師南下,或掠獲而歸,或立國中原。由於文獻之缺,對商族立國前的具體情況,學界尚無確述。但是,分析「商朝」的核心區域及其同姓封國的地望所在,似有這樣的可能:


早期的燕山南北,散布著很多戎狄部落。商部族就是其中的一個部落。當契之時,「商部落」逐漸壯大,並征服周邊狄族,形成一個比較大的部族聯盟。他們將聯盟內的部族分為三個部分,「左部」為「孤竹」等部,活動於遼河流域。「右部」為「代」,活動於冀北晉北今桑乾河流域一帶。其後,處於中部的核心部族逐漸南下,並於中原立國。並於部族故地,封同姓「孤竹」於西遼河一帶,封同姓「代戎」於桑乾河一帶。如此,「商封同姓」之說,才可在地望上成為可能。

從商湯立國封代,到趙襄子滅代(公元前475年),前後一千一百餘年時間,「代國」不著於史。而「代」之原初本義亦難以辨析。但其讀音「lo」,卻通過桑乾河的古名「治水」、「浴水」、「濕水」、「灅水」、「漯水」等,一直延續到隋唐之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雁門文叢 的精彩文章:

晉北方言:不差乎
晉北方言:借來的「白」

TAG:雁門文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