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古代的官員權貴是用什麼來解暑降溫的呢?

在古代的官員權貴是用什麼來解暑降溫的呢?

此件竹衣據介紹是官員所穿,用料做工十分考究。竹衣採用典型的對襟式樣,長59厘米,寬62厘米,用苧麻線穿細小的竹管,聯結成漁網狀拼串而成,並用布捆邊。竹子系採用天然玉竹,每截長0.4厘米、直徑0.15厘米。竹衣的下擺處、腰間及手臂部位還編織幾何花紋圖案(見圖)。竹衣表面呈淡褐色,式樣古樸典雅,精緻而新奇。

竹衣,查考周汛等編著的《中國歷代服飾》等未見提及,在其他史料典籍中亦不見說明。近偶翻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5年5月油印的鄭麗生《福州民俗志》中發現有這樣的記載:「竹,福州有不隸於道家而在家的職業道士,應人之請作各種祈禳法事時,要穿長的道袍,暑天道袍之內所穿的「套」(襯衫),有一種非常奇特的,削竹為細管,長徑寸,中穿孔如小小竹枝,以麻線聯綴之,組織成衣。民國以後,猶及見之,今則蕩然無存。」上所說的竹衣,則為鄭先生所指的竹。

「套」,是福州方言中對短衣的一種叫法,從衣,朗聲,這是特殊的方言別字,不見字書。男女短衣都叫「」,內衣、外衣都有這樣的叫法。「」與「褲」合稱「褲」,為上衣與下衣的相對詞,義同古之「T袴」。「」又與衫為近義詞,如小說戲曲中的「珍珠衫」,閩劇稱之「珍珠」。「」為單衣,諺有「重袷袷」之語,就是說把單衣披在夾衣之上。開襟在右側的,稱「大」;開襟於正中的,呼「對面結」(結音讀「革」)。「對面結」的「」,前面上下有兩大兩小的袋子,或只有兩大一小、二個大袋子的。早先男性作為外衣的「」,也有穿「大」的,後來都穿「對面結」的。女性的外衣,只能稱「衫」,不稱「」;而羊毛衣俗稱羊毛,則男女通稱。據鄭先生所言,竹是道家穿套在道袍內作為消暑納涼之用。筆者走訪一些廟觀調查,結論與鄭氏所述略同。清代,福州地區敬神祭祀之風鼎盛,每年夏秋季頻繁舉行道場祭祀,氣候暑熱,再加上香火高溫,酷熱難熬。祭祀人上道場每次長達二三個小時,不穿道服不合道規,穿道服貼身熱上加熱。為解決酷暑穿道服備受煎熬之苦,想出了以苧麻繩穿竹管做網結狀竹衣的散熱降溫辦法。竹貼在身上有清涼爽朗之感;網結狀竹衣可使外衣與肉體間隔,增加空氣透隙。它除降溫防暑外,還具有甘涼平肝之功用,所以武術界、戲曲界等也相繼仿效使用。據林則徐紀念館林峰副館長介紹,福建省芳華越劇團創始人、已故著名藝術家尹桂芳,夏秋季多穿竹衣上演。她仙逝後將兩件竹衣傳送給她的得意門生。日前,筆者在網上亦看到《花垣縣一劇團鎮團之寶「竹衣」》報道,還聽說「蘇州藝人穿竹衣吹笛不出汗」的軼聞。由此可見,竹衣是當時道士、武術家、演員等民間藝人消暑納涼的寶物。

但由於竹衣所採用的天然玉竹產量不多,且工藝繁雜而精細,所以它的價格也相對昂貴,傳世甚少。因此,它也成為達官貴人的使用與珍藏品。不久前,筆者參觀閩清縣宏琳厝,在民俗陳列室中也見到一件傳世的無袖竹衣。

為進一步探究竹衣的用途與年代,筆者曾求教於當代著名文物鑒賞家史樹青先生。他說:「關於竹衣的問題,詢問了不少同志,他們見到照片都感到是一件精緻的工藝製品,至於用途有人說可能是漁人所穿用,有人說是為了『取涼』穿此衣,不必赤背了。至於您來信所說物主認為是練武時所穿,也有可能。竹衣的年代都認為是清代中後期之物,民國也有。」

隨著現代的科學迅猛發展,昔日竹衣那消暑納涼的功用也慢慢地失去,把竹衣作為一種時尚的服飾也悄然興起。然而,無論是清代,還是民國時期保存下來的竹衣,它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是今天所替代不了的。這因為它不僅僅是一件工藝精緻的竹製品,它還是研究當時地方民俗文化的寶貴實物資料。

有趣,有用,有態度

盡在【歷史故事】

公號ID : lishigushi

購書WeChat : lsgs20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故事 的精彩文章:

揭秘:富平之戰到底遭受了哪些難以想像的損失呢?
盤點民國時期4大著名「棄婦」,丈夫家喻戶曉

TAG: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