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我們的時代 改革開放40年40部深有影響力作品(上)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文學裡有時代最鮮活的影子,閱讀塑造人們前行的腳步。改革開放40年,影響國人精神生活的文字作品,多不勝數。根據公認的影響力(綜合文學界內和廣大讀者群 ),當代書評梳理最終梳理出改革開放40年來40部深有影響力的作品。鑒於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的強大影響力,其中很大一部分數量是中短篇小說或長篇小說。此外,還有哲學類,歷史類,心理學類的經典代表,以及來自海外但對內地影響較大的通俗小說經典代表,比如金庸武俠小說。
最後,也少不了曾在一代人中掀起「名著熱」引進國外的經典名著代表。這些書有的是內容跟改革開放帶來的人們現實生活、思想更新變化有關,有的則是間接體現出改革開放帶來的時代生機勃勃,其中包括寫作和閱讀的思想活躍度,創作者新穎的文藝手法等。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閱讀,過去40年來一路走來的或顯或隱的變化軌跡。
原創文學類
1.劉心武《班主任》(首發於《人民文學》1977年11期)
劉心武在這篇小說里寫了一位班主任的新的工作和幾個中學生的思想狀態。其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國人最初的開放意識的萌動,以及向過去告別的勇敢決心。故事情節雖然單純,卻有非一般的價值和意義。讀者能從中細膩真切地感應到中國走向開放和面對改革的氛圍,為一個大時代寫下了最初的見證。這篇小說在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非常高,被稱為「打開了中國新時期文學的大門,開啟了新的文學時代。」小說獲1978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
2.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首發於《北京文學》1979年11期)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一位大齡女青年珊珊對現實婚戀的不滿為由頭,引出母親——作家鍾雨與老幹部的一段註定不能實現的刻骨銘心的純愛故事,喚醒了人們蟄居多年的理想主義情愛的夙願。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部小說用文學對歷史創傷進行反思,對人的社會歷史命運與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進行反思,對人性、人情、人的價值與尊嚴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具有典型的意義。
3.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首發於《人民文學》1979年7期)
電器公司經理喬光朴主動要求到機電廠任廠長,以改變該廠落後面貌。上任後他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生產局面迅速改觀。但他也受到各種阻撓,一度陷於內外交困的境地。然而,在領導和群眾支持下,他對改革依然充滿信心。作為新時期文學中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喬廠長上任記》成為「改革文學」的開山之作,工業題材創作的鼎新之作,主人公的硬漢性格、昂揚向上的精神力量,凸顯了一個時代的美學特徵。
4.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首發於1979年《沱江文藝》)
小說以1975年冬工作組來到四川農村開展整頓工作為背景,描寫老農許茂和他的幾個女兒命運悲歡離合的故事。作品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情節曲折起伏,引人入勝,許茂、秀雲、金東水等主要人物性格鮮明。同時小說里又飽含對時代的反思。作品獲得首屆茅盾文學獎。周克芹是四川簡陽人。由於長期生活在農村,熟悉農村生活,非常善於描寫蜀中農村的生活和人物,小說中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和深沉委婉的情韻。作品中蘊涵著作者關於新時期農業、農民的深刻思考。
5.王蒙《春之聲》(首發於《人民文學》1980年5期)
這部小說里沒有貫穿全篇的故事情節,而是採用了心理結構方式創作。作者藉助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心境、聯想和下意識的活動,創造出某種典型意境,反映出社會生活和人的心靈奧秘,向人們傳遞著春天的信息。其中的意識流動,將歷史與現實、中國和外國、城市和鄉村、新與舊、先進和落後渾然相融,交織於一麴生機盎然的《春之聲》中,展示出了八十年代初期粗糲而旺盛的勃勃生機。
6.諶容《人到中年》(首發於《收穫》1980年1期)
眼科大夫陸文婷人到中年,因工作、家庭負擔過重,病累交加,危在旦夕。作者借一個普通的中年女醫生在長期的超負荷運轉中幾乎失去生命的故事,揭示出當時知識分子的價值、貢獻與不相稱的社會待遇之間的矛盾,向社會發出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強烈呼籲。小說客觀而真實地展現了一代知識分子的艱難人生和生存困境。作者採用現實與過去時空交織的寫法,回憶、想像、錯覺、幻覺、夢境形成的涓涓意識之流和敘述與抒情的詩意結合,構成變化與平衡的完美結構。曾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7.錢鍾書《圍城》 (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首次再版)
這部小說1947年首次正式出版。在之後30多年裡,在整個現代文學史上,《圍城》在歷史的塵埃中掩埋了30多年,幾乎銷聲匿跡。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次公開再版。很快在文壇上引起轟動,大家像發現了一個寶藏一樣重新熱議這部小說,緊接著就是後來改編電視劇的走紅。這部小說讓人們發現,錢鍾書除了是一位功底深厚的大學者,還是一位文學創作才華橫溢的大作家。
8.汪曾祺《受戒》(首發於《北京文學》1980年10期)
簡單而脫俗,清新純凈且不乏煙火。汪曾祺受明清小品、筆記以及周作人沈從文影響,屬於中國文學絕對正宗的一脈。汪曾祺在《受戒》中以典雅、明快的文字寫出了美和健康的人性。小說情節性不強,以充滿詩意的筆觸表現了小和尚明海和農家少女小英子朦朧而純美的初戀,小說中的民俗風情和詩意盎然的田園風光,讀來猶如春風撲面。
9.楊絳 《幹校六記》 (首版於1981年三聯書店)
這是楊絳先生的散文名作。作品中記述了1970-1972年間作錢鍾書楊絳夫婦在河南幹校的種種「瑣細的舊聞和飄忽的感受」。雖說是「大背景的小點綴,大故事的小穿插」,但作者用溫婉淡然、近乎白描的手法為那個時代畫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剪影。楊絳先生在這裡講述了從要去幹校直到回京一些事情和個人的心情、感受。一家人深情厚意,相互扶持,令人動容。雖在艱難的時代歲月里,楊絳下筆沒有苦相,而是有一種看慣風雨、豁達大氣的風範。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楊絳的行文風格,備受讚譽,這部作品也成為現當代散文中的精品。
10.古華《芙蓉鎮》(首發於《當代》1981年1期)
古華將對大歷史的回顧置於鄉村的人情冷暖和日常風俗之中。他通過重啟小說與俗世文化之間的關係,開闢了文學書寫政治生活的特殊場域,將南國的柔美與時代的粗糲相碰撞,展示出的美好,傾訴出暗疾,細說世道人心和歷史的沉浮起落。這部小說喚醒了一代人對正常生活秩序的嚮往。
11.路遙《人生》(首發於《收穫》1982年第3期)
小說以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高中畢業生回到土地,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一段人生經歷。主人公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體現那種艱難選擇背後沉重的時代話題。《人生》是路遙的成名作。曾被改編為電影,影響甚大,在廣大讀者中引發過熱烈的討論和反思。
12.鐵凝《哦,香雪》(首發於《青年文學》1982年5期)
每天停留一分鐘的火車,打通了閉塞落後的小山村台兒溝與外面世界的聯繫,也為香雪和一群山村少女開啟了一扇感受現代文明的窗口,喚醒了她們埋藏於心的、對愛與美和理想的追求。小說描繪了八十年代初的社會變革給山村少女精神世界帶來的變化,她們生命意識的覺醒,以及她們逐夢的執著與艱辛。小說以純凈的詩情,雋永的意境,樹立了新時期文學一個獨特的美學典範。鐵凝擅長捕捉人物的細微心理活動,並以精妙的語言傳達作家敏銳而細膩的藝術感覺。
13.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首發於《十月》1982年6期)
小說以雄渾悲壯的故事呈現戰爭的殘酷,以飽滿豐富的情感塑造了一系列軍人英雄群像,以現實主義手法揭示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寬闊和複雜。這部發表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小說,生動刻畫了梁三喜、靳開來、趙蒙生等幾位個性鮮明的英雄形象,以其崇高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感動和凈化了一代人的心靈。
14.張曼菱《有一個美麗的地方》(首發於《當代》1982年第3期)
「有這樣一個地方,那裡四季鬱鬱蔥蔥,遍地是涓涓的細流。」這篇小說寫的是一群知識青年在雲南插隊時的生活。文筆風格清新自然,充滿著對雲南自然風光和當地淳樸善良普通勞動人民的熱愛。作者張曼菱青年時代曾在雲南德宏傣家邊寨當知青,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即發表處女作《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後改編為電影《青春祭》,飲譽海內外。
15.陸文夫《美食家》(發表於《收穫》1983年第1期)
小說中講述了革命幹部高小庭和資本家朱自冶四十餘年的浮沉糾葛命運的故事。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反應了近半個世紀的中國社會生活,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小說中充滿大量的人文世情元素,展現出從容不迫的敘事風度和洞察世道人心的智慧。它的出現使得中國當代小說出現了新的敘事方向,拓寬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疆域,顯示了日常生活在社會歷史與人的精神世界上本體性價值。
16.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首發於《青年文學》1983年1期)
黃牛,鹽鹼,子推饃,醞釀醞釀,劉小兒,心兒,信天游,破老漢,草疙瘩生火爆米花……這部作品談不上有特別鮮明的主題,或許史鐵生只是想起了很多年前的那些人,那片土地,那段難忘的生活。史鐵生內心的悲憫和寬闊,語言的節制和優雅,造就了作品悠遠而綿長的抒情性。字裡行間那種淡淡的,艾葉般清新而苦澀的氣質,令人感到一種別樣的文學之美。
17.梁曉聲《今夜有暴風雪》(首發於《青春》增刊1983年1期)
這部小說被視為「知青小說」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在粗獷、濃烈、嚴峻的氣氛里,刻畫了曹鐵強、劉邁克、裴曉雲等令人肅然起敬的知青形象,作品氣勢雄渾、沉鬱悲壯,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氣息濃郁。
18.張愛玲《傾城之戀》 (《讀書》《收穫》雜誌 1984年首次刊登)
著名文學研究者、美籍華裔教授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在上世紀80年代傳入內地,使得張愛玲的名字和她的作品(包括錢鍾書、沈從文等一批作家),像「出土文物」一樣浮出歷史地表。當時內地文學界開始意識到:張愛玲是不應被文學史遺忘的一位傑出小說家。1984年,《讀書》《收穫》雜誌同時發表了作家柯靈的文章《遙寄張愛玲》,又同時刊登了張愛玲的成名作《傾城之戀》。自此,張愛玲作品進入大眾讀者視野,並以獨特的文學風格迅速走紅,形成內地 「張愛玲熱」,至今影響不絕。
19. 張承志 《北方的河》(首發於《十月》1984年第1期)
《北方的河》幾乎沒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識流向構成情節。「我」第一次來到黃河,黃河給了「我」父親般的尊嚴和慈愛。當「我」再次撲入那被「晚霞燒紅了的赤銅水般的黃河」,「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黃河父親的博大和寬廣,也暗示著「我」在遼闊的、奔流不息的黃河尋到了「我」的根。這部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小說一經發表,就以其沉鬱的抒情風格、詩意的語言和青春熱情的理想主義氣質引起文壇強烈反響。被譽為「大地和青春的禮讚」,「青年奮擊者的壯美詩篇」。
20.阿城《棋王》(首發於《上海文學》1984年7期)
《棋王》被譽為「尋根文學」的扛鼎之作。小說中王一生痴迷「下棋」這一行為具有豐富的可闡釋性,被投射以深厚的民族精神意義和文化內涵。1984年發表於《上海文學》,一時引得文壇矚目,人人爭睹為快。汪曾祺先生曾說:「讀了阿城的小說,我覺得,這樣的小說我寫不出來。我相信,不但是我,很多人都寫不出來。這樣就增加了一篇新的小說,給小說的這個概念帶進了一點新的東西。」阿城的小說用詞看似淺顯,意義卻非常高深,文字簡勁,結構精巧,氣度超逸,體現出獨樹一幟的文體自覺和美學追求,在同輩、後輩作家中深受推崇。
※與堰塞湖賽跑 四名水文應急監測隊員帶著近百斤設備建遙測站點
※WDSF標準舞世界盃決賽 愛沙尼亞選手折桂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