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沒秦始皇,中國可能早就分崩離析了,為何後世還有這麼多人罵他
原標題:若沒秦始皇,中國可能早就分崩離析了,為何後世還有這麼多人罵他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關於秦始皇的功過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最為學者詬病的,無疑是秦始皇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它使得中國邁入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學者認為,嬴政為何給後世的印象不好,根源就在國家制度上,同時,它阻礙了中華民族的騰飛。
筆者認為,這位學者的話有些片面,不應該用現代的眼光去分析古代國家的管理制度,至少「中央集權制度」在兩千多年前,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它能夠適應當時國情,且將權力集中在帝王手中,能有效鞏固統治。
如果說,這套制度弊大於利,我想歷代王朝必然不會選擇繼承,那麼,秦朝的這一套制度只會被半途淘汰。不可否認,封建專制發展至後期,逐漸顯露弊端,它一直沿襲至十九世紀。
可以說,中國人口歷史上一直佔世界人口的20%以上,對中國有重要影響就可視為對世界有重要影響,而且由於中央集權和忠君思想,帝王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遠大於對其他許多國家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到秦始皇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若不是西方帝國主義用堅船利炮轟開滿清國門,中國將長久性陷入在封建專制麻痹之中,則會長期蠶食中國人的思想。事物的發展總是周期性的,中央集權從利至弊,這是文明發展的必要,正如歷朝都會由盛而衰,是新老更替規律,不可逆轉,此罪不應歸咎於秦始皇頭上。
秦始皇對於後世最大的功績,莫過於統一中國。或許有人覺得這是老生常談,但是,不可否認,在當時背景下,能夠覆滅六國,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這等豐功偉績,稱之為「千古一帝」亦不為過,值得後世廣為傳頌。
其次,有人稱,秦始皇掘棄了舊時代,開創了一個新時代,這話也有幾分道理。儘管我們知曉亂世終將統一,此為大勢所趨,但並非人人都能成為統一中國的那個人,秦始皇卻做到了,足以證明其雄略之處。
那麼,人們口中的舊時代又是指的什麼?
縱觀華夏文明史,秦朝統一前,中國歷史上還有著三代國家,即夏朝、商朝、周朝,這三個國家距今較為久遠,制度落後,文明落後,並沒有能力統一疆域。論其發源,這些國家最早為各地氏族、部落衍變而來,依託著氏族關係、部落關係、血脈關係建立不同的國家,這就是一種文明進步。
發展後期,各個國家一直處於融合兼并的狀態,最終形成了夏、商、周這種大型國家,有了專屬的政治制度。在這箇舊時代中,大國以夏、商、周為代表,中等國家則以各方國及諸侯國為主,小國家則是由部落組成,一時間萬國並存,星羅棋布,中原大地的國家數量達到鼎峰。
接下來即開始了融合兼并,各諸侯國間征戰殺伐,百姓難以安生,唯有投軍方能存活,這無疑加劇了戰爭的爆發。春秋時期,戰爭之多難以書載,可謂是史上第一混戰。發展到第二階段,即戰國時期,仍有數之不清的國家存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則是戰國七雄。
它們各方攻城掠地,征戰殺伐,出兵常以數萬計,殺人屠城,更是常事。這種瘋狂的戰爭行為無疑加劇了社會矛盾,同時,亦使舊時代加速分崩離析。早期,戰國七雄中的秦國,亦身陷在舊時代中難以自拔,不過,商鞅的出現,卻為秦國找到了突破口。
「商鞅變法」,倡導破舊立新,厲行法治,以農養戰,秦國在求新求變中迅速強盛,打破七國保持已久的實力平衡,進而以碾壓之勢,橫掃六國,統一中原大地,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
秦始皇第二功績,為「廢封建,置郡縣」。此處的「封建」並非我們所理解的封建專制,它指的是舊時代的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在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即廢除了分封制,作為曾經的一位諸侯王,他對於分封制的弊端知之甚祥。
或許有人覺得,所謂的「廢封建、置郡縣」只是將原本的諸侯國改為郡縣,換湯不換藥罷了。這種說法有些膚淺,若有心了解中央集權制度,你會發現,秦朝從中央到地方,都對舊時代的政治制度做了全部革新,較為顯著的,即:人事制度的變化。
舊時代的人事制度,主要以血緣關係為依託。此制度最早出現在夏朝,經過商、周兩朝的發展,已經趨於完善。核心價值即嚴格區分嫡庶的利益分配,不同身份有著不同的待遇,時稱:「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在西周前期,廣泛實行此制度,且效果顯著,各諸侯國與王室均有著穩定的發展。這種融洽局面持續了兩百餘年,足以說明此制度的實用性。兩百年後,王室與諸侯國不甘制度束縛,巧立名目,尋求私利,導致此制度日漸腐朽,逐漸走向衰落。
秦始皇在創立新制度時,必然規避了舊制度的弊端,有效避免重蹈覆轍。根據實際國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徹底消除了宗法制對國家發展的羈絆。
為了便於闡述中央集權制度,我們且分為中央、地方兩級,各舉兩例如下:
一、「皇帝」一詞,為秦始皇取「三皇五帝」而得,掘棄舊時代稱呼,廢「王」稱「皇」,這是革新的需要,同時,也是新時代應該呈現的面貌。
自此,皇帝成為至高無上的存在,享萬民敬仰,也是從此刻起,尊卑等級深入人心,皇帝不僅為一國之君,更是天之驕子,不容百姓所褻瀆。與之對應,一國之母的皇后,同樣地位崇高,掌權六宮,母儀天下。
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務機構,秦朝作為一個統一王朝,自然少不了多民族融合。秦始皇十分重視民族問題,中央所轄十六卿,特分出兩卿用以處理民族事務。
二、秦朝劃有40郡,每郡皆受中央直接管轄,其內置守、尉、監三長,分別負責行政、軍事、監察三個方面。郡下面則分設縣,同樣設有三長,即置令、丞、尉,分別負責行政、文獄、軍事。郡縣的主要官員皆由朝廷派任,皇帝擁有豁免權。
再說鄉亭里,即縣以下的行政劃分區,分設為鄉、亭、里,類似於現在縣、鄉、村。每個基層皆有三長,負責任職的人一般是由當地家境殷實的戶主擔當。
可以說,秦始皇創建的這套制度,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它行之有效的解決了諸多舊時代矛盾,使中國能夠向著更高階段發展。秦朝覆滅後,漢朝沿襲秦制,自此,就成為一種習慣。
歷朝歷代,皆會選擇繼承中央集權制度,哪怕是後來的元、清外族王朝,依舊完整的將封建專制繼承下來,可以說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皆是以秦製為基礎。
秦始皇所創立的這套制度,保佑了中華民族發展兩千餘年,堪稱保護神般的存在。兩千年間,在封建專制的庇護下,歷朝歷代開疆擴土、推動社會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大力發展經濟,更為重要的是,中華文化亦完整的傳承至今,這也要依賴於秦制方能實現。
若在期間,中央集權制度被另一種全新的制度取代,中國歷史文化將就此出現斷層,甚至是消亡。
秦始皇第三大功績,無疑是統一經濟制度及文字。在舊時代,各國之間文字形狀不一,文化難以形成統一,對日後國家的統治極為不利。與其說秦始皇統一文字,倒不如說統一各國文化。除了文字之外,還統一了度量衡、貨幣、車軌等,今日筆者選擇較為重要的改革進行闡述。
在西周時期,土地是屬於國有制,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國有制方才過時,導致「無田甫田,維莠驕驕」。由此可見,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相對滯後,這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賦稅收入。受此影響,各諸侯國紛紛進行「稅改」,以度危機。
秦國是稅改最晚的一個國家,一直拖到公元前408年,方才推出「初租禾」方案。在當時形勢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加深,絕非一次稅改所能緩解的。秦國在推出「初租禾」五十年後,按照「商鞅變法」改革成果,在國內推行「除井田」,民眾可以自由買賣。
與其他諸侯國相比,秦國也是第一個廢除舊時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的國家。
常言說,人不是聖賢,誰又能不犯錯呢,秦始皇作為一代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且以一己之力橫推六國,建立大一統王朝,豐功偉績之下,秦始皇難免高傲自負,行事自然容易出現偏失。
簡單來說,秦始皇錯誤主要有兩點:
1、焚書坑儒。在秦始皇執政期間,大肆搜刮民間藏書,進行焚毀。坑殺無數無辜士人學者,對我國古代文化的傳承,造成了沉重打擊,不亞於一場文化滅絕。
2、橫徵暴斂,剝削壓迫。完成統一大業後,秦朝國內百廢待興。然秦始皇並未選擇與民生息,反而為了追求功績,舉國民之力大興土木、窮兵黷武,民間為此怨聲載道,最終導致起義頻發,秦朝走向滅亡。
梁啟超的《戰國載記》中曾對秦始皇有過評價:「秦始皇寧為中國之雄,求諸世界,見亦罕矣。其武功焜耀眾所共知不必論,其政治所設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並認為,秦始皇在武功上和創建制度的規模上都不失為蓋世之雄主,而其失敗在於奢侈、專制、忌刻。
並且,漢代所撰成的史籍多敘述秦始皇的淫侈和暴虐,讀史者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不應被前人有所偏執的記載所左右,需要以客觀的態度作公允的評價。綜合來看,秦始皇的功績要大於過錯的,我們作為後世,應當客觀看待。
不管怎樣,秦始皇一生豐功偉績,為後世留下了諸多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秉承前人意志,為中華崛起而努力。
參考資料: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過秦論》、《秦漢史》、梁啟超的《戰國載記》』
※唯一能跟秦始皇媲美的中國皇帝,甚至連外國人都對其讚嘆不已
※為何從宋朝開始,人們大力鼓吹貞節烈女?這跟國家的一次恥辱有關
TAG:指點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