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福州 | 這是一篇糊說八道的推文。

福州 | 這是一篇糊說八道的推文。




這是城君原創的第

1165

個城市故事





福州,一座古早味的城市。


從三坊七巷的閩都神韻,


到羅星塔下的船工號子,


無不散發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然而,對福州人來說,


想要喚醒這座城市的古早味,


關鍵還靠一碗熱氣騰騰的鍋邊糊。



 


在福州話里,


人們稱鍋做「鼎」,


因此,鍋邊糊也叫鼎邊糊。


這是福建地區特有的風味小吃,


福州一帶的尤為出名。






幾乎在每個福州人心裡,


都有一份專屬的鍋邊榜單。


清晨,熟悉的鍋邊店,


老闆幹練地手起刀落,


將米漿澆在燒熱的鍋沿上,


順著鍋邊,均勻攤開。

眨眼的功夫,就燙成米片,


鏟落進海鮮湯底中。


用不著5分鐘,


一碗地道的風味就誕生了。







快而美的食物,

溫暖著形色匆匆的過客。


在這座城市的晨間煙火中,


天然散發的市井氣息,


當地人難以抗拒,


外出打拚的福州人,


更是魂牽夢繞。


 



「七溜八溜,莫離福州。」


在福州人眼裡,


一碗鍋邊,不僅裝滿鄉愁,


更承載了福州人的生活哲學:







鍋邊糊看似簡單,


想要做好卻一點兒不容易,


每一步的細節都極為講究。


大米先浸泡,磨成漿,


充分發揮了大米的香氣。


澆在鍋邊上加熱,


鍋蓋一蓋,


又牢牢地鎖住米香。


傳統的鍋邊,


還講究用木柴來燒。


火的接觸面積大了,


鼎的底部受熱均勻,


燙出來的鍋邊更加醇香。







有經驗的吃貨,


往鍋邊瞟兩眼,


就知道師傅的修行到不到位,


澆米漿最容易露餡兒。


舀起一勺米漿,不抖不灑,


手腕輕輕一轉,


必須是均勻的一圈,


多一點少一點,都不夠優秀。


唯有鏟下來的米片薄嫩連綿,


才能證明廚者的實力所在。






舊時,福州人「做夏」,


必吃鍋邊糊。


立夏一過,


人們開始忙於農活。


鍋邊糊快捷易熟、料足頂飽,


是人們勞作下肚的不二不選。






婦人們煮鍋邊,


總不忘多煮一些,


帶給來不及果腹的左鄰右里。


在老一輩眼裡,



完美詮釋閩人文化的精髓:


金厝邊銀鄉里,


鄰里和睦好做事。






鍋邊看上去樸實無華,


吃起來才深諳內藏豐富。



掀開虛掩的米片,


鍋邊的配料讓人大開眼界:


花蛤、海蠣、蝦頭、蝦皮,


還有黃蜆和筒骨熬制的湯底,


海味十足,鮮美無比。


再來一根油條和蝦酥,


一口吃出延續了幾百年的古早味。






有人說,福州人的這碗糊,


糊進了福州兩千多年的文化,


糊出了福州人對內涵的追求。







舊時的福州,建設基礎差,


幾乎所有的房子都是木屋做的:


「城內木屋毗連,紙糊牆壁;


道路狹小,牛馬過市;


颱風過處,瓦片飛舞;


一遇火災,火燒連營。」


被戲稱為「紙糊的福州」。


福州人對此也不在意,



 


越是外表平平無奇的建築,


越是把福州人的內涵詮釋得淋漓盡致。



唯有走入其中,


才發現處處細節皆學問。


亭台樓閣、花草假山,


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


院落相連、匠藝奇巧。





嚴復故居大廳。





嚴復故居花廳。




福州人大概是真心愛「糊」。


老舊的紙褙屋在更新換代中消亡,


人們就在美食上,


繼續延續「糊」的另一種本質。



 


不管是鍋邊糊、麵線糊,


還是出神入化的勾芡,


福州小吃給外地人的直觀感受,


也就是一個字:糊糊的。






但勾芡的精髓就在於此:


讓湯汁充分吸收配料的精華,


將美味牢牢鎖在其中。


這種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


外地人看不懂,沒關係,


隔壁廣東人懂!


 


畢竟論勾芡,


潮汕腸粉和牛肉粿也不在話下。





-------------------




胡建人到底要怎麼糊才好吃,


讓廣東王二代告訴你!


更多精彩內容,點這裡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加微信號:

nayizuochengg 

 

加入

「那一座城」

讀者會



合作諮詢QQ:

315917873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北京 | 來了您吶,沒兩分零錢這茶可真喝不著。
大學城,到底是大學,還是城?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