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歌手「怒懟」和「拒領」之後,咱們聊聊亂鬨哄的「金曲獎」吧
女歌手VaVa拒絕領獎,無疑是這段時間,國內音樂圈最熱門的話題。
這個事情的起因,是因為在上周的「全球華語金曲獎」頒獎典禮現場,VaVa在登台領獎後說:「這一次是我見過最亂的頒獎典禮,我希望下一次能夠專業點,不然這種獎不要也罷。」這番言論直接將自己和全球華語金曲獎這個頒獎禮置於輿論的火山口。
歌手VaVa
藝人該不該拒絕領獎?
不出意料,輿論風向很快就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一派覺得VaVa很酷、很耿直;另一派則覺得作為公眾人物不應該在舞台上硬杠主辦方,而是應該在適合的時間和地點,與組委會私下溝通。
而在中國音樂頒獎禮歷史上,最「著名」的拒絕領獎事件,恐怕就是田震在2001年「中歌榜」頒獎禮上,因為不滿主辦方的暗箱操作,憤而摔話筒離場的事件。
但這次VaVa的拒絕領獎,則和獎項分配的公允問題無關,她主要「訴求」的方向,還是因為藝人接待和組織工作的混亂。
兩位歌手都是個性藝人,但縱觀流行音樂產業更為發達的歐美地區,個性藝人很多,但那邊的音樂頒獎禮,雖然有藝人在領獎後,暗懟自己的競品,在公共的舞台表達自己的私怨,也有藝人因為沒有得到某頒獎禮的垂青而在各種渠道表達自己的醋意,但還真是沒有發生過藝人上台後,直接質疑獎項組委會的事情。
所以,藝人在台上拒絕領獎,固然有個人情緒管理層面的問題,但從中外對比的例子來看,是不是獎項同樣也有問題呢?
竟然還有三個「金曲獎」?
如果不是VaVa的這個拒絕領獎事件,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還有這麼一個「全球華語金曲獎」的存在。甚至就在事件發酵後,還是會有人把「全球華語金曲獎」,誤當成了中國台灣地區那個著名的「金曲獎」。
全球華語金曲獎
「全球華語金曲獎」既是一個新的獎,也是一個舊的獎。這個表述聽起來很奇怪,但也恰恰說明事件背後的複雜性。
「全球華語金曲獎」的創始人,是香港著名填詞人向雪懷。2008年,他和廣東媒體人游威一起創辦了一個名叫「華語金曲獎」的頒獎禮。不過,在2018年年初,因為游威一次個人事件,導致向雪懷與游威終止了這個獎項的合作。但因為「華語金曲獎」原有的歸屬權和註冊等問題,所以向雪懷最終以「全球華語金曲獎」的名義,「繼承」了「華語金曲獎」這個獎項。而關於兩個獎項的紛爭,至今仍在繼續。因為以游威為主導的「華語金曲獎」同樣存在,並且還將在下個月,會於武漢舉行頒獎禮。所以,「全球華語金曲獎」和「華語金曲獎」,既是一個獎,又不是同一個獎,但它們歸根結底,卻都不是台灣地區的那個「金曲獎」。因為,即使已經創辦十年,「華語金曲獎」依然還是沒有行業的影響力,依然要靠對岸的「金曲獎」三字,才能獲得一些認知度。
台灣金曲獎
而從這個獎項內部的分裂,恰恰也說明國內音樂頒獎禮的現狀:只是被當成了一個商業品牌,而不是一種真正音樂專業層面的榮耀。
什麼才是合格的音樂獎?
音樂頒獎禮的出現,也是歐美音樂產業體系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而不同的音樂頒獎禮,因為主辦方背景的不同,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屬性。但到目前為止,即使有很多數量的音樂頒獎禮,但大體都逃不過以下幾種屬性:
一種是業內專業評審獎。這個系列的代表,就是我們熟知的「格萊美」。作為美國國家錄音藝術與科學學院的一個項目,「格萊美」歷來邀請的評委都是音樂行業的從業人員參與,這也決定了這個獎項在音樂技術方面的專業性。
另一種就是數據獎。這個系列的代表,就是「公告牌」。無論是Billboard Hot 100(單曲榜),還是Billboard 200(專輯榜),「公告牌」就是一切以數據為準繩。而這數據既包括唱片的銷售,也包括電台的播放次數,近幾年也同樣計入了流媒體的信息。加上另一個以歌迷票選為核心的「全美音樂獎」,這兩個獎項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切以市場的數據反饋來體現誰是贏家,也可以算是最直觀的流行指標獎了。
Billboard Hot 100
還有一種就是像「全英音樂獎」這樣的複雜型音樂獎。「全英音樂獎」雖然也有音樂行業體系內的專業人員,但它還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了銷售代表、電台DJ、媒體人員、唱片公司工作人員等群體,更全面的音樂行業人士構成,來體現音樂品質與商業的平衡性。
但無論什麼類型的音樂獎,有一點卻很重要,那就是獎項設置必須具有合理性、精準性和排他性。比如像「年度最佳專輯」「年度最佳單曲」「年度最佳女歌手」「年度最佳鄉村男歌手」等等獎項,就都是在時間、性別、音樂類型等層面,做出了同切面排他性的界定。
這樣,才是一個音樂頒獎禮的專業度。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音樂獎?
至於「全球華語金曲獎」和「華語金曲獎」一樣,都標榜是「華語格萊美」,但從獎項設置這一點來看,就知道它有多麼不專業。
比如「殿堂歌手」「鑽石金針獎」「最具探索精神作品」「最廣泛點擊K歌」「善德風尚獎」「年度平台卓越推薦獎」「最具進取精神獎」等等獎項的設置,很容易讓人一頭霧水。這些獎項的適用性太寬泛,這樣的獎項設置,讓人想到「巧立名目」這個成語。
許志安獲得了「最受全球媒體關注男歌手獎」,獎項從邏輯上就有很多解釋不通的地方。不可否認許志安是一個好歌手,但怎麼忽然就被全球媒體都關注了呢?這種獎項對很多得獎的歌手來講,拿起來都會惶恐不安的。
這恰恰是國內音樂獎一直以來被詬病的原因,甚至還因此出現了分豬肉、分蛋糕這樣的「評價」,「全球華語金曲獎」只是在這個階段,又一次將這些問題最大化了而已。
音樂頒獎禮折射的是一種行業生態,需要各方面的平衡。音樂人和團隊想要獎項,贊助商又希望有明星、有話題、有熱點。以明星紅地毯和商業拼盤演唱會的形式辦頒獎禮,最終導致的是國內音樂獎項影響力與公信力的嚴重缺失。既不能推動音樂產業和潮流的進步,甚至連個像樣的總結都不能體現。
即使是從生意的角度在商言商,現在的音樂人和贊助商對於音樂頒獎禮也是短視的。如果歌手和唱片公司,都能「放過」音樂頒獎禮,讓音樂獎項能夠自然成長、獨立頒獎,或許更能推進音樂頒獎禮的發展。台灣地區的「金曲獎」,就已經做出了最好的榜樣。遺憾的是,整個華語流行音樂產業,目前為止,只有這一個「金曲獎」。
文| 愛地人
本文刊載於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北京青年報》B7
※中日武俠之比較:金庸是「我可以戰勝一切」,藤澤周平是「一切可以戰勝我」
※朱琳:驚艷時光的女兒國國王,竟然也是個迷戀瓦格納的「文藝女性」?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