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遭袁紹誅殺,劉備為何不復仇?要知道他曾為關羽舉兵向東吳
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創授權)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其中有家世顯赫的袁紹、袁術兄弟,有割據江東的孫堅、孫權父子,當然還有笑到最後的曹操父子,以及建立蜀漢的劉備。
與這些一開始就有錢、有槍、有地盤的諸侯們一比,劉備的起點太低,雖然有個皇室貴胄的身份,但身在亂世,講的還是實打實的勢力,所謂帝室後裔這些,縱然有些加分,但實際上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
漢朝歷經四百多年的發展,劉姓遍天下,宗室遍地走,儘管劉備整天將孝景皇帝玄孫,中山靖王之後掛在嘴上,但實際上就是一個廝混在底層的屌絲男而已,想在亂世有番作為,無疑痴人說夢。
後來,劉備之所以能夠三分天下有其一,主要是有人給他提供了人生第一個支撐點,讓他彈躍而起,逐步躋身上流階層,自此,雖然歷經曲折,但逐漸一步步走向成功。
此人正是公孫瓚。
說起來,公孫瓚還是劉備的發小和同學,早年兩人曾經一起在盧植門下求學,結下深厚友誼。多年後,兩人的命運開始出現了巨大的差別,劉備還在到處漂泊,為沒有個容身之地而發愁,而此時的公孫瓚已經混的風生水起,封都亭侯,官拜中郎將,在幽州地界也算得上響噹噹的人物。
走投無路的劉備去投奔公孫瓚,公孫瓚是個念舊的人,看到灰頭土臉的老同學,大方的伸出了援助之手,推薦劉備擔任別部司馬,從此,劉備算是正是混進體制內了,此後,在公孫瓚的提攜下,一步步穩步升遷,直到坐到平原相位置上,總算在地方官員群里混了個熟臉,天下人開始知道世上有劉備這號人,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要是沒有公孫瓚的幫助,劉備或許就是亂世之中的一粒沙子,大風過後,毫無蹤跡,更談不上以後建功立業了。
在劉備開始在政壇嶄露頭角之際,公孫瓚卻開始走向下坡路。一切起因都始於公孫瓚與袁紹的爭強。袁紹當初從洛陽逃出後,被任命為渤海太守,他用威逼利誘手段從韓馥手中奪過冀州,野心勃勃,開始將鎖定為幽州下一個目標。
幽州牧劉虞是個仁義之人,深得民心,加上他是宗室出身,因此,袁紹勸劉虞稱帝,企圖把劉虞作為傀儡架空後,讓他做一個空頭天子,而自己則將幽州攥到手裡。
對於袁紹心中的小九九,劉虞洞若觀火,果斷拒絕了他。但自此兩家的矛盾開始產生。與劉虞平和寬仁的執政理念相反,公孫瓚是個特別好戰之人,在對待北方匈奴上,劉虞多採取和睦共處,公孫瓚卻堅決出擊,戰鬥力彪悍,威震塞北。而公孫瓚縱兵劫掠百姓的做法,也讓劉虞深為不滿,兩人的矛盾漸漸激化,變得不可調和。
初平四年(193年),公孫瓚殺死劉虞,將幽州掌握在手中,然後挑起與袁紹的戰爭,但多次戰敗,最終兵敗身亡,可以說,公孫瓚本來完全可以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最終卻由於好戰,落了個凄慘的結局。
那麼,公孫瓚和袁紹作戰時為何不見劉備的影子?按理他此刻應該第一個站出來為老同學拼殺,其中究竟有何內因?
其實,公孫瓚兵敗自殺之時,劉備根本不在身邊,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當時和田楷在青州,原來公孫瓚野心太大,戰線拉得太長,劉備就算從青州趕回來也來不及。決定公孫瓚生死的關鍵之戰——界橋之戰,在當時,交戰雙發都沒預料到接下來戰爭的走向,公孫瓚還指望劉備牽制袁紹的兵力呢。
緊接著,劉備又南下捲入曹操和陶謙的徐州之爭,根本無暇分身為公孫瓚報仇,一切發展的太快,根本沒有留給劉備時間。
歷史不容假設,但不妨假設一下,如果劉備和田楷沒有捲入徐州事件,那麼他會不會為老同學復仇?就像他後來不惜一切,傾國之力為關羽復仇一樣。
可以肯定的說,這種事不會發生。
首先,劉備是個聰明人,他與袁紹力量太過懸殊,自取死路的事他不會幹。至於他後來為關羽復仇,其實以此為借口,實現對外擴張的因素更大。
其次,公孫瓚殺害劉虞,使得他在道義上完全陷入被動,劉備處處以宗室自居,他怎麼可能蠢到去幫助一個殺害同宗兇手?更何況劉虞在民間民望很高,一貫愛惜羽毛的劉備絕對不會幹有損自己形象的事。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劉備都絕對不會替公孫瓚復仇,哪怕他是自己的同學、伯樂兼上司。
※此人地位凌駕呂布之上,卻遭董卓部將反殺?背後或藏東漢一個秘密
※張飛戰鬥力有多逆天?他替蜀漢五虎將正名,打爆諸葛亮忌憚之人!
TAG:白馬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