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膠東老手藝—棲霞砂大碗的製作

膠東老手藝—棲霞砂大碗的製作

魯網煙台11月23日訊得祿碗,這種曾經在膠東地帶比較普遍的食具家家戶戶都能找到,「得祿碗」是一種民間的叫法,它的真實名稱是「棲霞砂大碗」,喜食海味的膠東人往往用它來熥鹹魚、蝦醬,或者扣肉、鹹菜,據說能最好地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因此一直很受人們的青睞。

膠東老手藝—棲霞砂大碗的製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使得這有些土氣又不結實耐用的泥碗逐漸地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圈,只有留存的記憶能讓我們回想起冬日揭開大鍋時,一成不變的一日三餐就是那泥碗裝的熱氣騰騰的鹹魚、蝦醬、鹹菜乾,還有地瓜、玉米餅子,如今,這都成了上等好飯。

膠東老手藝—棲霞砂大碗的製作

因缺少消費市場,因而泥碗的製作工藝也漸漸消失於民間,然而,在膠東棲霞臧家莊東山莊村依然還有幾位窯工掌握著這項老手藝,孫德民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孫德民是「砂大碗」的第17代傳人,也是煙台市非遺項目「棲霞砂大碗」代表性技藝傳承人,近幾年來他致力於「棲霞砂大碗」深度開發和研究,現已製作出了除了「砂大碗」外,還有鍋、瓶、壺、盤、杯、葫蘆等七大系列的產品,並且他還博採眾長,除了用當地最常見的黃泥,還能用灰泥、黑泥、紫紅泥等材料製成100多個品種的泥制器具。

膠東老手藝—棲霞砂大碗的製作

膠東老手藝—棲霞砂大碗的製作

已是花甲之年的孫德民十幾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做坯燒窯,至今從事燒制砂大碗這門手藝已有40多年的歷史。據他講小時候父親為將這門手藝傳給他,對他的要求嚴格到苛刻,甚至經常因偷懶或技藝不精而挨打。砂大碗的製作要經過選土、備料、踩泥、揉泥、打坯 、晾曬、裝窯、燒制等多道工序。四年前,孫德民重操舊業,在老家棲霞臧家莊鎮東山莊村投資3萬餘元建起20平方米的「德民窯」,開始了砂大碗的精心製作,這古老的技藝得以重放異彩。

膠東老手藝—棲霞砂大碗的製作

從百花盛開的春天到草木凋零的初冬,孫德民一人堅守在簡陋的工作室,完成一件件泥具坯子的製作,然後再晾乾,收藏,每年的小雪和大雪節氣之間,他就會選一個黃道吉日,將大半年積攢下來的一萬多件作品進行裝窯燒制。

孫德民的家裡所使用的器具都是他親自做出來的,其中一隻黑碗泛著清幽的光,這是他父親留下的,雖然碗邊已磕破點皮,但觸摸著這隻浸潤著油鹽味道的老碗,似乎能感覺到歲月的蹉跎和悠長。

膠東老手藝—棲霞砂大碗的製作

裝窯的這天是個喜慶的日子,就像農民的豐收節,族人鄰里都來幫忙,大家在孫德民的安排下各司其職,用半天的功夫裝滿窯,中午再舉杯共飲,以表慶賀。

唯一的女婿是孫德民的得力助手,據說孫德民有意培養他為這門手藝的下一位傳承人。

每年的點火儀式前夥計們都要在窯前合影留念。

煤火燒三天,再冷卻一個周,一批新的砂大碗就可以出窯了。

飛舞的雪花預示著一年的好收成。

膠東老手藝—棲霞砂大碗的製作

孫德民親自開啟窯的封口,進入尚有餘溫的窯里搬出一摞一摞燒好的器具,因受熱不均,難以保證每件都是成品,能達到百分之八十的成品率都是好收成。摩挲著造型和成色都滿意的砂大碗,孫德民愛不釋手;對於那些已燒至變形的碗,他也不捨得丟棄,這些次品可以下一窯用來填補縫隙,起到加固的作用。

寂靜的雪地里,孫德民將兩隻碗放在耳邊,輕輕對著擊打,碗邊撞擊出清脆的聲音迴響在雪野,像出土的編鐘發出的聲音,又會讓人想到古代的打擊樂器磬或者缻。

冬天是孫德民的休閑時間,他一般會坐在燒熱的炕頭上,用自己製作的茶具泡上一壺,慢慢地啜飲,構思著來年的生產。

目前,孫德民正在籌劃將「棲霞砂大碗」列入當地鄉土教材,與有關部門聯合開展「棲霞砂大碗」走進校園、走進青少年宮、走進社區等活動。孫德民還經常參加各級部門舉行的非遺表演和展示活動,努力傳承和保護這項傳統技藝,不斷擴大「砂大碗」的生產規模,力爭把「棲霞砂大碗」的市場擴大到整個膠東半島,甚至全國各地,讓古老的「棲霞砂大碗」技藝重獲新生。(海天隨風張吉華官方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