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奇葩說》陳銘詹青雲神仙打架:有哪一刻,讓你覺得無知真可怕?

《奇葩說》陳銘詹青雲神仙打架:有哪一刻,讓你覺得無知真可怕?


Nov.


23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




作者 | 小琳木子





「奇葩星球新技術,可以讓全人類大腦一秒知識共享,你支持嗎?」,這一場辯論被譽為《奇葩說》第五季的巔峰之戰。




辯手陣容的學歷背景強大,包括清華大學碩士、加州大學碩士、工學博士、耶魯大學法學博士、武漢大學教授,經濟學教授等等。




如果說曾經的我還淺薄愚昧的低估了學識能給人帶來的巨大能量,那麼僅僅作為一個帶有娛樂性質的綜藝節目,則讓我徹底臣服。




從《三體》的面壁者和破壁人,到開爾文演講中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從《華氏451》的隱喻,到古典油畫和莫奈梵高;從荷爾德林的詩句」將人間變成地獄的原因,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到科技和宗教爭奪世界的解釋權,從知識共享、知識進步和知識否定,到知識產權制度的合理性爭辯……



一環接一環的強大的知識輸出讓人應接不暇,如果說曾經的綜藝節目都是2倍速度快進,那麼這一次,我不得不打開0.5倍速,外加馬不停蹄的百度百科,才能跟上節奏。




其中最為精彩的一幕,是陳銘和詹青雲的開杠環節,被網友們戲稱為神仙打架。




我們來還原一下神仙打架的全過程:



詹青云:知識是人腦海中相信為真的東西。




陳銘:不!知識是可證偽的外部客觀世界的規律總結。(一臉懵逼)




詹青云:知識之所以可證偽,是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人相信不同的東西,而不是用一個晶元統一所有人的思想。




陳銘:對方剛才說熱力學的時候,說開爾文說這所大廈落成了,但還有半句話被你掩蓋了,那就是還有兩朵烏雲飄在上面,是不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所以知識壟斷帶來知識控制。(兩臉懵逼)




詹青云:用一張晶元統一所有人的思想才是最大壟斷。



……







雙方各45秒,你來我往步步為營大招頻出,在幾秒內就抓到對方漏洞或者找到新的角度迅速反擊,幾乎到了每句話中間連標點符號都插不進去的程度。短短一分半鐘像是讀了一整個歷史。




彈幕上一片啊啊啊,不明覺厲,給兩位大神跪了!




當晚,陳銘的微博淪陷程度不亞於當紅影視明星。









任何檯面上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陳銘的隊友高慶一說:「在節目中我們想表現出100分,必須儲備120分到150分,我敢說陳銘準備了500分以上。」

而這500分,乃至1000分,都是他平日里毫不鬆懈的閱讀積累而成。




早在陳銘當辯論賽評委時候就說過,

把「讀書的勝利」放在「技巧的勝利」之上

他如今的爆發,只不過是踐行了自己的諾言。




作為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講師,陳銘表示:讀書充電建設自我已經成了日常習慣,最近在讀的是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和薩特的《存在與虛無》。




此時此刻,聽到書名的你們,表情應該是這樣的↓↓↓↓↓↓↓



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我們忙碌、掙錢、度日如年,有沒有哪一刻,你突然發現,無知真可怕?




而那些在一點一滴中,默默用讀書武裝自己的人,早已蛻變成我們無法企及的模樣。






01


你有多久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書了?




最近,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一項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國年滿18歲的成年人中有63%的人,一本書也沒讀過(包括紙本書和電子書)。




你有多久沒有完整的讀過一本書了?




寫下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不屑:現在快節奏的生活里,知識獲取的渠道多種多樣,

百度百科、搜索引擎、知乎豆瓣,哪個不比讀書來的更加便捷?




知識要挑「需要」的獲取,書要挑「有用」的讀。

這話當然是對的,但矯枉過正的結果是,碎片化閱讀造就了一長串拿來主義的生活哲學,讓沉溺其間的人周到而圓滑,看似滔滔不絕,實則內心空洞。




說了七分,實際只懂三分。因為流於表面看不到內涵,而丟掉屬於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哪一刻,你覺得自己最無知?

下面有一個搞笑的回答是:微博治國,百度治病。




搞笑但不無道理。




如今,我們引用名人名言、哲學道理,卻對於它們的出處、背景一無所知。

我們對某個觀點、某個原理侃侃而談,無非是因為我們在不同的人嘴裡聽到了不同的註解,卻懶得研究屬於它們的前因後果而融會貫通。




道聽途說的知識,永遠無法成為巨人的肩膀。




如果沒有深厚而完整的知識鏈條,陳銘不會說出那「兩朵烏雲」。

而那些最終在思想層面上高於我們的人,無非是能夠靜下心,真正讀書與獲取的人。







知識不是一棵一棵孤絕的樹,而是一本本書,連成一片廣闊的森林,樹與樹之間彼此交錯。




讀書幫你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可能會帶給你十個新的問題,這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問題牽引出的是思考,而你一旦思考,就不會停止,有太多的問題還沒有答案,有太多的世界你從未涉及,你永遠是一個新人。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老師說過:「如果你半夜醒來發現自己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讀書,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時候,你就必須知道,你已經墮落了。不是說書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讀書這種行為意味著你沒有完全認同於這個現世和現實,你還有追求,還在奮鬥,你還有不滿,你還在尋找另一種可能性,另一種生活方式。」




這就是碎片化瀏覽、新興閱讀方式無法帶給你的。




就像弗蘭西斯·培根 《論人生》中說的: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02


讀書,然後遇見更好的自己




惠特曼在《草葉集》中有句詩:「做一個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碼頭。」




我們無法觸摸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我們無法體會每一種人生。




但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它可以帶領你打破時空的界限,遊走於不同次元,越過身體的桎梏,進入另一個世界。




讀一本史書,見證歷史的繁榮與興衰,沉澱內心;讀一本文學,讓藝術的火花點亮思維的風暴,折射生活。讀《追風箏的人》,感受到內心世界從狹隘幼稚到越來越完整成熟的過程;讀《平凡的世界》,感知長的是苦難,短的是人生。




還有人問:「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還剩什麼?」




有一個高贊回答:「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為我的骨頭和肉。」




三毛也曾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讀書是為了什麼?網友們這樣說:




—— 為了將來能和你愛的人不止討論柴米油鹽醬醋茶,還可以談論琴棋書畫詩酒花。


—— 不是為了拿文憑或發財,而是為了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 能在更好的圈子裡,接觸更好的人,遇見更好的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彷徨、懵懂,是因為我們聽到太多外部的雜音,而聽不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而讀書,不僅能夠讓你看到更大的世界與天空,看清世間的規律,更能讓你看清自己。




你內心的寬度,是你讀過的書一本一本攤開來的;你內心的高度,是你讀過的書一本一本碼起來的。




梁文道說:「讀書到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




而讀書的意義,更在於對未知充滿敬畏,對不同飽含寬容。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




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在喧囂之外,成為更堅定的自己。






03


你怎樣,世界就是怎樣




最後,我想用這樣一張圖來做結尾。







你能看到的風景,我微微一低頭,便可盡收眼底。

而我能看到的風景,你踮起腳尖,也無法企及一隅。




在布滿荊棘的路上,放聲歌唱。


在浮躁的塵世中,讀一本好書。




—THE END—




?

小琳木子,內心充滿源源不斷的愛和正能量,相信文字是一劑良藥,可以止住所有疼痛。微信公眾號:lzlin517。灼見經授權發布。



MORE

灼見熱文 


??為什麼一場山火會難倒整個美國?中國留學生:這才是西方真實模樣


??如果我抑鬱了,請這樣陪伴我


??最好的回應:你真的懂中國的筷子嗎?

??這群老科學家驚艷登場開唱,現場掌聲雷動!願這個時代善待他們

??李宗盛唱哭自己:我以為你會等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都說要有邏輯,但究竟什麼是邏輯?
《影》:這可能是張藝謀迄今為止,最令人驚艷的電影

TAG:灼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