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碑帖相輝映 卓爾四大家

——談金陵四家書藝

來源:南京南視覺美術館

作者:蕭平

「金陵四家」是南京的胡小石、林散之、蕭嫻、高二適四位先生的合稱。他們都是二十世紀書壇大家。

在「四家」中間,有兩家是以碑為基礎的。如胡小石先生,他的老師清道人一生寫碑,他直接從清道人、沈曾植這兩位大家中化出。還有蕭嫻先生,她的老師康有為便是碑學的積極倡導者。林散之、高二適先生,儘管也寫漢碑,寫隸書,但是他們骨子裡更重視的是帖。兩位以碑為基礎,兩位以帖為本根,四家中間兩相呼應。他們的書法借古開今,推陳出新,形成了各自獨立的風格面貌。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以前稱讚一個大家,都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胡小石先生認為這句話是割斷歷史的,不科學的。他把這句話作了一個重新的解釋,他說:「來自於古人,不同於古人,自古人來,對古人有所發展;往今人去,不同於今人,對後人有啟迪。」 胡小石先生的闡述既科學又符合實際,體現了一個獨立的大藝術家的襟懷。「四家」就是這樣的卓爾不群的大藝術家,大書法家。

從「四家」的生年看,年紀最大的是胡小石先生,他是1888年出生的。其次是林散之先生,生於1898年,比胡小石小10歲。再者是蕭嫻先生,1902年生,高二適先生1903年生。按年齡長幼論述,是傳統的習慣,也體現了對前輩的尊重。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胡小石先生(1888——1962),出生於南京,師從清道人、沈寐叟,曾任南京大學的教授。清道人的書法有兩個特點:澀筆與方筆,且多頓挫。我們在早期胡小石的書法中可以看到他的影響。胡小石先生主張學書法先從篆書開始。他的篆書都是從金文中來,隸書則得力於漢代的《張遷碑》。清道人曾向胡小石先生講過,寫《張遷碑》最多的是清代書家何紹基,他曾經臨《張遷碑》200多通。最後他自評說,前幾十通寫得不像,中間的幾十通寫得很像,最後的幾十通又不像了。這個從不像到像,再從像到不像,就是書法臨寫的要訣。

胡小石先生時時銘記著這樣的一個自學的方法。從他的書法中我們能看出《張遷碑》,還有《乙瑛碑》或者其他的碑體風骨,他從篆書中學到了用筆,從隸書中學到了書法的體勢,進而再學楷、學行、學草。所以儘管胡小石先生是以碑學為基的,但他同時對帖也有很深的研究。他寫魏碑《鄭文公》、《張黑女》,他還寫「二王」、鍾繇,尤其對王獻之,用力很深。在這之後,包括宋人的蘇、黃、米,明代的董其昌、黃道周、倪元璐,他都用過功。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胡小石 詩詞三首

16×322cm

胡小石先生並不是一位單一的書法家,他還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史修養的學者、詩人。他曾經寫過《中國書法史》,但可惜,書稿在「文革」 中散失了,只有一篇《書法要略》存世。在他的《書法要略》中認為明代的書法,應該是以董其昌為基礎,董其昌最大的特點,是以虛神取代了實筆。董其昌是有創造的。他把董其昌列為明代第一。他又講到,黃道周和倪元璐是為「剛」,而董其昌在於「柔」,他要把剛與柔溝通,他的書筆極富彈性。這個彈性就是力度,他說這樣的線條,剛也不是石頭,柔也不是爛泥,而是像鐘錶中間的發條一樣的彈性和力量,非常形象。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胡小石 書法

19.5×135cm

我很喜歡胡小石先生的行草書,那是古樸沉厚的碑與靈動秀逸的帖的完美結合,是剛與柔的和諧一體。那種偏向於黃山谷的長筆伸展的律動,是其典型的感人風姿。十二年前,我曾為胡小石藝術館試析其書作十六字,曰:「逆入澀行,緊收險放。筆盡其力,字盡其態。」這是先生書法的特徵,是他的獨到之處。

「四老」中,我與胡小石先生是唯一沒有見過面、沒有交往過的。但他的大弟子吳白匋先生與我是忘年之交。「文革」前他是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後來在南京大學任教授,我在南京博物院時,他常來我的辦公室看畫、談心。他懂鑒定,也有收藏,擅詩詞,精於小楷。在我們的交往中,他時時會談到小石先生的書藝與為人,這便拉近了我與小石先生的距離。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林散之先生(1898——1989),安徽和縣人,做過私塾先生,早年跟和縣范培開先生學書法,後經他的詩文老師張栗庵先生介紹,拜入黃賓虹先生門下。黃賓虹先生是對金石書畫研究甚深的藝術大家,他的金文、大篆寫得非常好,行楷書也有自己的風貌。林老50年代到60年代的書法與黃賓虹先生的書體接近。他的繪畫也從黃賓虹先生化出,包括用宿墨。黃賓虹的畫用「積墨法」,但又不同於龔賢,注重金石味。以書為畫,老而厚,厚而蒼,蒼而潤。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林散之 自作詩 論書

134X30cm

林散之先生全面繼承了黃先生的藝術,而具有突破性的方面,表現在他的草書上。林老慣用長鋒羊毫,得自於包世臣,這是他的安徽先輩同鄉。但包世臣用羊毫並不十分成功,行筆中有拖沓之感。林老則取枯瘦筆法,避免了包世臣的拖沓和臃腫。所以比之於前輩包世臣,林老實實在在地超過了他。柔軟的羊毫在散之先生手中已具出神入化之功,他腕底的大草,既有龍騰虎躍的縱橫氣勢,又如行雲流水般的自由自在。是柔與剛的完美融合,是他大智慧與大功底的體現。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林散之 書聯

82X19cmX2

林老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才從江浦來到南京,進入江蘇省國畫院。我也是那時進畫院的,因對書法的興趣,經常去他家,每次看他鋪了一地剛寫就的字,那時他看到你帶了宣紙去,就會給你寫,他的工資也不高,也需要紙。林老非常勤奮,一直到70多歲的時候還堅持每天早晨臨帖、臨漢碑。這是非常重要的,古代習書的人都有這樣的習慣。明代的吳門大家文徵明,他一直堅持每天早上寫字,他八十多歲還寫小楷,還是非常堅挺,一直到90歲無疾而終。早上的晨課好比練功,讓人平靜下來,開始新的一天生活。現在我們處在訊息社會,忙碌而浮躁,特別需要向前賢學習,要有定氣、靜氣,這樣才能真正做好一些事情。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林散之 書聯

83X23cmX2

不知為什麼事情觸動,有一次林老跟我講起:要注重「身後名」。什麼叫「身後名」?就是對應於「時名」的。你在世的時候很大的名聲,一呼百應,但是你走了以後,因為你留下的東西,藝術價值不大,人們很快就把你忘記了。前幾年南京舉辦高二適先生的小型展覽,邀我去講幾句,那麼多的人來聽,高老去世許多年了,人們還想著他,這就是「身後名」啊!前輩賢者的修學,對於「名」的關照,不在於現在,而是在身後。

林老的書法是經過衰年變法獲得大成的。他從60年代到70年代都在變化。我去看他,有的時候他會問:你覺得哪一件好?他的畫案上放著不少碑帖,既有漢碑,也有懷素、王鐸的,他在作書的空隙看碑帖,不是臨,只是看,給自己啟發。他當時寫字大部分用宣紙的正面寫,曾經有一陣我請他寫字,他把紙反過來寫,追求枯瘦蒼勁的感覺。他那段時間不斷在探索求變,他作了多首論書詩,記載了他求索的艱辛。他與他的老師黃賓虹一樣,是一位大器晚成者。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蕭嫻先生(1902——1997),貴州人,但長期在南京生活,她是四老中間唯一的女性。在中國藝術史上,因長期受封建時代的禁錮,女性藝術家所佔的位置、人數都是有限的,而蕭老卻是20世紀女性書壇的奇葩。蕭老十歲之前在清朝,十歲之後經歷了民國動亂,在她四十八歲的時候,迎來新中國。「四老」都是有著這樣經歷的。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蕭嫻 書法

138×34.5cm

蕭老的父親叫蕭鐵柵,南社成員,是個詩人。在那個時代,一般女性要學習、念書是非常困難的,最先一定是靠家學。沒有文化的家庭就沒有這個可能。她最早的老師就是她的父親,後來父親又把她介紹給康有為。那個時候康有為年紀已近六十歲了,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主要人物,書法上倡導學北碑,著有《廣藝舟雙楫》。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蕭嫻 書聯

137×34cm×2

我在南京博物院時,曾看到一本20年代的婦女雜誌,其中刊有一張照片:18齡蕭嫻女士及其作品。18歲所書大幅篆書已很見功底。蕭嫻主要習碑,其一《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籀文大篆;第二《石門頌》,東漢摩崖石刻,隸書。用圓筆,沉著瘦勁,舒展自然;其三《石門銘》,北魏摩崖石刻,書風開張自然,氣象雄偉,正書略含隸意,大朴不雕。這三種碑刻,築就了蕭老書藝篆、隸與行楷的基礎,經過她的穎悟變化,又最終形成了她的具有個性的三種書體。她的女性特點,她飽經滄桑的母親的情愫已經融入了她的書法。我們在她的書法中,感受到了一位母親的形象,她是朴而厚的,天然而不造作的。我們可以把她寫的石鼓文和吳昌碩的石鼓文做一個比較,可以看到吳昌碩的沉雄遒健,而她的卻帶有真朴的味道。也可以把她的行書與康有為的行書作比較,康有為顯然縱橫粗放,而她的書寫則化縱放為平朴了。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蕭嫻 書聯

137×17cm×2

蕭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擅作榜書。這對於一位偏於矮小的女性來說,似乎不可思議。在她那個時代,不少婦女還裹著小腳,蹣跚而行,她卻能揮寫大如桌面的字。我曾經把她的榜書與何香凝女士畫的獅、虎視為一個典型,這是中華女性覺醒、解放的標誌。

蕭嫻先生不僅僅是位書家,她還愛好音樂,書齋取「枕琴室」;她也能寫詩,我看過她幾首詩,田園風情寫得很好;她也會刻圖章,常用的兩方印就是她自己刻的。所以說真正的書家都是需要深厚的學養為支持的。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高二適先生(1903——1977),生於泰州市姜堰(舊屬東台)。原名錫璜,晚年署舒鳧。曾就讀於江蘇省立第五、第二師範學校、正風文學院及國立北平研究院國學研究生。少年時即臨習晉人及隋唐人碑帖。1963年經章士釗引薦,被聘為江蘇省文史館官員。高老是一位真正的讀書人、文史家、學者、詩人,還是一位卓越的大書法家。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高二適 楊凝式 步虛帖

27.5x258cm

先生具有古代文人的風範,是一位傲骨錚錚的學人。在那場有關「蘭亭真偽」的爭辯中,仗義直言,批駁了郭沫若的觀點。那時一些知名學者迫於形勢,大都講了違心的話。

他的《糾章二百則》,是對老師章士釗所著《柳文指要》指出200條錯誤,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是讓人敬佩的,所謂「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就是高二適先生的性格。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高二適 與蕭平信札九通(選二)

尺寸不一

二適先生的《新定急就章及考證》花了十年時間完成。其時1969年,直到13年後的1982年才得以出版,先生已去世五年了。這是先生對於中國書法史的貢獻,是他的身後名!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高二適 與蕭平信札九通(選一)

尺寸不一

高老研究章草,也臨習章草,他的取法從皇象到宋克。他認為章草到唐代已經慢慢衰落了,明初宋克才再度崛起。但是,他最後的成就已經超越了宋克。他把章草、今草甚至狂草融合在一起,自然縱橫中含著凌厲不苟的古風和書卷氣。我們在看到他的法書,尤其是他率意的信札,與晉唐的一些名帖相比較,完全沒有遜色。先生取法極具個性,除三國吳的皇象外,還有魏晉的鍾王,也有五代楊凝式、唐代李建中、張旭、李世民,直到明初的宋克。這些性格鮮明,各具變化的古代書風遺韻,我們在高老的法書中都能有所感,就會覺得豐富,覺得有歷史感。但是,他又是獨立的一體——卓爾不群的高二適。

蘇淵雷是高二適先生的詩友,他和高老的詩中有兩句:「詩豪草聖世並諳,無慚美譽滿東南。」詩豪草聖,先生足以當之。

碑帖相輝映,卓爾四大家

高二適先生曾經給我寫過一個手卷,是楊凝式的《步虛帖》,他自己作的詩也寫在後面。我曾把這個手卷拿給徐邦達老師看,才展開,他說這是楊風子啊?可見楊凝式的氣息、妙處完全在此卷中了。邦達師題引首曰:「闇合楊風」,這一「闇」字用得極妙。

陸儼少先生在《自敘》里把高二適引為知己。他曾畫過一幅畫送給高二適先生。高二適看過陸儼少的一些畫,並特別關注他的題識,他寫信給陸儼少先生,說你一定對《水經注》有研究。此時陸儼少先生已經70多歲了,在他的人生經歷中沒有一個人跟他講過這類話,沒有人關注他畫上的題識。那是他早年在王同愈先生指導下用功讀過的書,半世紀才遇到高二適這麼一個知己。詩文書畫一體,是中國文化的特徵,「詩、書、畫」內里都是貫通的。看到題寫的文風,就想到了《水經注》,就像我看到張大千的一類畫,就會想到石濤一樣。

轉載聲明:本文系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宣硯的前世今生
且放白鹿青崖間|廖偉夫書法專場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