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上海楊浦區圖書館:舊貌換新顏,古建築保護與利用的優秀樣本!

上海楊浦區圖書館:舊貌換新顏,古建築保護與利用的優秀樣本!

雕樑畫棟、重樓飛檐,典型中式建築,遠遠眺望,就像一座古城樓,屋檐與藍天相接,划出優美弧線。

在以現代化城市風貌聞名中外的「魔都」上海,居然有這麼一座古色古香的圖書館。

這幢歷經80多年歲月滄桑的歷史保護建築,經過3年多的修繕重建,以上海楊浦區圖書館新館的身份,自今年國慶起開始試開放,迎接無數讀者前來學習、參觀、體驗。

從歷史中走來,在創新中傳承,這幢建築有怎樣的歷史,怎樣的契機讓它重煥生機?


上海楊浦區圖書館:舊貌換新顏,古建築保護與利用的優秀樣本!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圖①、圖③分別為上海市楊浦區圖書館二樓前廳及外景

圖②為舊上海市圖書館側面及正面手稿圖

經歷變遷的舊圖書館,修繕擴建後重新走進日常生活

站在楊浦區圖書館頂樓,四下張望,鬱鬱蔥蔥的樹冠下,掩蓋著80多年前的一張宏偉藍圖。

辨認著歷史的痕迹,楊浦區圖書館副館長唐效勇指點記者:「你看,那邊就是舊上海市政府大樓,大樓的左邊是舊上海市博物館,右邊是舊上海市圖書館,下方是舊上海市體育場。那邊還有棟『飛機樓』,現在是第二軍醫大學的校史館。」

這是曾經的「大上海計劃」。

1929年,舊上海特別市政府為謀求與租界相抗衡的華界管轄區發展,在上海江灣地區規劃設計城市市政設施。

由中國建築師董大酉先生領銜設計的一批新式建築拔地而起,包括舊上海市政府大樓、舊上海市博物館、舊上海市圖書館和舊上海市體育場等。

楊浦區圖書館新館的前身,便是建成於1935年並於次年開放的舊上海市圖書館。

「董大酉是當時中國建築師學會會長。」唐效勇感慨,「你看我們這座建築,既借鑒了中國傳統門樓的樣式,又有西方新古典主義的構圖手法,一眼望去,樑柱斗拱、濃墨重彩,是民族風格與現代風格的融合。」

儘管「大上海計劃」被視為近代中國引進西方城市建設和規劃理念的先驅之一,但在國家積弱的年代,囿於經費不足,董大酉的設計藍圖並沒有全部實現,如舊上海市圖書館,僅完成接近一半的規模就投入使用。


上海楊浦區圖書館:舊貌換新顏,古建築保護與利用的優秀樣本!

而隨著1937年8月日本侵華戰火蔓延至上海,圖書館被迫關停。

抗戰結束後,這棟建築為上海市同濟中學所用,直到2007年學校搬遷。

時光荏苒,這棟優美而又古舊的建築,隨歷史長河的流淌,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直至80多年後,又重回我們身邊。

現在,走進圖書館一樓,能看到兩尊塑像,分別是董大酉先生和蔡元培先生。

建設之初,蔡元培先生受聘為上海市圖書館臨時董事會董事長後為其題寫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的希冀,經歷戰火紛飛、時代變遷,直到今天,終能得以實現。

探索最大程度的保護和利用,最優方式的重現與再生

隨著時代發展,合理利用好文物資源,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成為我國文物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

楊浦區圖書館正是實踐中的一個典型案例。

一直以來,舊上海市圖書館都得到了系統保護。

1994年,這幢大樓被上海市列為優秀歷史建築。

2004年建築被列為楊浦區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併入現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上海計劃」公共建築群。


上海楊浦區圖書館:舊貌換新顏,古建築保護與利用的優秀樣本!

但一幢建築,僅僅保護起來就夠了嗎?

沒有人氣的建築,如同失去生命。在這棟歷史保護建築閑置的那幾年,館內蛛網密布、館外雜草叢生……

歷史保護建築該以怎樣的方式融入今天的生活?

按照「最大程度的保護和利用,最優方式的重現與再生」的建設思想,楊浦區委、區政府決定,對舊上海市圖書館建築實施保護性修繕。

依據董大酉先生最初的設計手稿,將當時未能完成的「兩翼」建築還原擴建,賦予圖書館建築的當代使用價值。

楊浦區圖書館館長潘立敏介紹,修繕擴建工程於2015年4月開工,2018年9月完成施工。

100多名工匠,以修舊如舊的工藝,將圖書館裡珍貴的彩繪、琉璃瓦、水磨石等建築亮點最大程度予以保留,完整再現了「中國復興式」建築的歷史特徵與建築風貌。

老建築的一樓門廳,是八旬高齡的紅缸磚地坪。

修復者們在施工進場前將上方每一塊磚做好標識、編號、拍照記錄,再逐一拆除、打磨、清洗修復,將紅缸磚重新鋪貼。

頂部琉璃瓦是最新燒制的,「我們根據原來瓦當後面的印鑒,在宜興幾經周折找到了當年燒制瓦當的窯廠,請他們重新燒制。」唐效勇回憶。

大堂屋頂彩繪,部分是原件,由工作人員按照最小干預原則進行修復,其他彩繪按原件複製。


上海楊浦區圖書館:舊貌換新顏,古建築保護與利用的優秀樣本!

仔細端詳,就能發現牆內斑駁舊彩繪與細緻新彩繪的區別,建築的年輪得以彰顯。

修繕後,無論是彩繪壁龕、紅缸磚地坪,還是重檐歇山頂的門樓、琉璃瓦屋脊、檐上點綴的吻獸件,都得以原汁原味保留。

最讓人驚艷的要數二樓大廳孔雀門,再度開屏重現華美。

「這是1934年的原物,那時候沒有焊接,全部依靠鉚釘將鐵鉚在一起,做工相當細緻。」楊浦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劉東昌介紹。

保護歷史建築,更應該讓它成為學習與體驗城市歷史的開放平台

「這個圖書館外貌是古舊的,但是裡面是全新的,它按照現代數字化圖書館的要求實現借閱數字化、圖書內容數字化。」劉東昌強調。

依照當年的設計圖紙,楊浦區圖書館新館不僅實現了建築師最初設計的「井」字形布局構想,同時,圖書館面積得以擴建數倍,為更多的文化服務提供了空間與可能。

館內設置了最多同時容納800位讀者的上限,其空間以「學習支持中心」為核心理念,規划了文獻借閱、數字服務、展覽展示、主題活動4個基本功能區,體現當代圖書館的服務功能。

同時專設「上海近代市政文獻主題館」,這也是楊浦區圖書館新館館藏的一大特色。


上海楊浦區圖書館:舊貌換新顏,古建築保護與利用的優秀樣本!

「我們花了很多精力,讓這棟建築回歸圖書館的本質。它曾經是封閉『藏書樓』性質的圖書館,現在,我們把她打造成大空間布局的當代圖書館,既復原原有功能,又在空間布局中體現圖書館自身的發展之路,重心從『文獻收藏中心』向『學習支持中心』轉移。」潘立敏說。

改建後的圖書館,不僅提供閱讀空間,還提供交流的場所,比如聽講座,辦讀書會等。

自國慶起至今年年底的開館季期間,圖書館將相繼推出近百場讀者活動,包括靜思講壇、「悅音書話」音樂普及等。

「把這棟建築繼續設為圖書館,是為了讓幾代人有更完美的生活。」

在潘立敏看來,這是一項立足長遠的決策,「重新把書香引進來,把讀者請進來,重新給這棟建築賦予功能予以再生,這是老建築在城市更新中的有益探索,尋求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城市環境的融合,也為城市歷史文脈的保存與研究提供了新的實踐案例。」

用潘立敏的話來說,城市歷史建築保護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讓當代人了解「從前」的歷史知識,更應該讓它成為一個城市歷史學習與體驗的開放平台。

舊上海市圖書館變身楊浦區圖書館新館,有讀者說,我幾乎走遍了上海每一座圖書館,沒有哪一座比得上這裡,因為這兒的每個角落都有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博物館「互聯網+」跨界融合,你知道嗎?
日軍極力隱瞞的歷史!甲午海戰沉艦被發現!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