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是生命,陽氣是環境,弄懂生命與環境的關係,才是真正的養生
人是由細胞構成的,人是一個生命體,細胞也是生命體。人有壽命,理想壽命大約是120年,未來也許更長。細胞也有壽命,大部分體細胞的壽命約為2.4年。這個細胞壽命,一般稱為分裂周期,可分裂50代,這個數字叫弗列克係數。人的理想壽命120年,就是用2.4?5=120計算得來。
人要活著,需要食物、空氣和水。細胞要活著,需要營養、氧氣和水。營養、氧氣和水,是人和細胞生存的基本建築材料和能量燃料。人活著,還需要一個基本的自然環境。人的生存環境,必須是陸地的,並且有陽光。陽光和水,調控著人生存的溫度和濕度。溫度和濕度,是生物生存的主要環境因素。你看天氣預報,基本的天氣參數,就是陽光、雨水、溫度和濕度。
細胞要活著,同樣需要一個基本的生存環境。細胞的生存環境,必須是水液的。為什麼必須是水液,因為生物的起源地,就是海洋。水環境對低等生物最大的好處,是其恆溫屬性,可提高生存率。生物從低等向高等進化,生存環境,從海洋擴展到陸地,但最小的生命個體:細胞,仍然是生存在水環境里。
多細胞生物,比如人,有很好的自我恆溫能力,即便這樣,還要通過添減衣物,來保持合適的溫度。但單個細胞的自調能力有限,而且它們沒有衣服可以穿,生活在相對恆溫的水裡,是比較合理的選擇。
光有水不行,因為水只能保溫,不能產生能量和溫度,必須有像太陽一樣的東西,就像地球如果沒有太陽的照射,只有海洋的話,將一片冰冷,不可能有生命。心臟就是人體的太陽。心臟有兩種重要的細胞,起搏細胞不停的釋放生物電,心肌細胞被生物電刺激,會不停的跳動,產生血壓和熱量。
人的體溫,極大可能,並不是靠細胞的生化反應來維持。道理很簡單,細胞是生物個體,它應該沒有能力去改變環境的溫度。由於熱擴散效應,生物的溫度,最後必然會與環境的溫度保持一致,環境的溫度,決定著個體的溫度。
人體內的溫度,由心跳的快慢,以及體內水液的氣化程度共同決定。小孩子的心跳速度快,體內含水量也高,氣化的水分較多,所以小孩子的體溫要高一些。老年人,心跳速度慢,體內含水量低,氣化的水分少,身體很乾癟,也容易怕冷,但這同樣是平衡,是能量水平較低的平衡。
自然界中,太陽與水氣的變化,大致就是溫度和濕度的變化,人體內也是類似的情況,但這不是陽氣的全部。太陽一直都是那個太陽,變化的其實是水氣。陽雖沒有變,但是陽氣變了。陽氣為什麼會變,除水氣變了之外,還有一個變數,就是雲。
雲多還是雲少,雲高還是雲低,是烏雲還是白雲,不但影響著太陽的照射,還影響著雨水的多少。雲,是天蓋頭,在人體內,雲就是肺。《靈樞·九針論》講: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雲和太陽、雨水的關係,就像肺與心和腎的關係。雲、太陽和雨水,決定著自然界的陽氣,心、肺和腎,決定著人體內的陽氣。陽氣若喪失較多,是很難治療的,所以在中醫臨床上,心病、肺病、腎病是三大難點。
也就是說,人是否健康,細胞是否健康,不但受營養材料影響,還受環境因素,如溫度和濕度的影響。調理身體,是注重細胞,還是注重細胞生存的環境,方向不同,具體的思路也就不同。按中醫,大約可以分為扶陽派和滋陰派兩大派別。現在的營養醫學,非常注重細胞營養,在治療模式上,跟中醫的滋陰派有些類似。
陰陽本應該平衡,細胞與內環境,本應該和諧相處。但既然是生病了,就是平衡被打破,要恢復平衡,從細胞入手,還是從內環境入手,都是可行的思路。最好的方式,是兩方面同時調整。
簡單舉個例子。疾病,首先是有炎症,有炎症往往有病菌,保護細胞不受病菌傷害,所以可選抗生素。抗生素一用上去,病菌被大幅消滅,炎症開始減輕。但炎症不光有病菌,還有痰性毒素,這些毒素聚集在體內,就會傷害體內的環境,如果體內陽氣不足,不能及時將這些毒素排出,時間長一點,細胞仍然會受到傷害。這個治療過程,就是典型的注重細胞,而忽視內環境,很多慢性病和疑難雜症,就是這樣出現的。
如果只注重內環境,在急性炎症發作期,一味去清痰化痰,但病菌沒有被消滅,大量繁殖滋生,病情不好控制,有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期。控制急性炎症,是現代醫學的強項,你看小孩子感冒發燒,多半都是去西醫院。慢性病的自我調養,則更多需要依賴於營養學或中醫。大部分慢性病人,不是喜歡中醫調理,就是喜歡營養調理。
針對細胞的治療,用單一方法就行,往往非常精準,見效很快,針對內環境的調理,需要綜合調理,不那麼精準,顯效也比較慢。不管你喜歡中醫調理,還是喜歡營養調理,一定不要操之過急。即便是方向正確,要想有明顯的好轉,一般也需要兩年時間。
一句話,急性炎症,要以消炎為主,慢性炎症,要以排毒為主。消炎是為了保護細胞,排毒是為了清理內環境。只有細胞健康了,內環境友好了,人才能健康,疾病才能真正治癒。
※糖尿病為什麼會出現足潰爛?講得特別通俗易懂!
※飲食氣是生命能量三寶,提高身體加工飲食氣的能力,是養生總法則
TAG: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