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橋話畫:北宋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古代鞍馬的鴻篇巨製
畫家邱漢橋帶你走進百幅傳世名畫背後的故事
《臨韋偃牧放圖卷》,宋代,李公麟,絹本設色,縱46.2cm ,橫429.8cm,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名畫鑒賞
《臨韋偃牧放圖卷》,這幅畫表現了馬夫牧放皇家御馬的壯觀場景,圖中繪有1286匹馬,牧者143名,場面浩大而豐富,氣勢雄偉而壯闊,馬群形態各異,聚散得宜,牧人行止準確,並在取勢、布勢、寫勢上面下足了功夫,盡顯宏大、廣博之意境,使觀者在讀畫時能充分地感受到畫作非凡氣魄帶來的視覺衝擊力。
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局部
畫家構圖巧妙,整個畫面氣勢由熱烈慢慢過渡到悠揚寧靜,每匹馬的長度不超過兩寸,卻通過極少的筆墨,將它們的動態、方位、毛色等的千變萬化表現得淋漓盡致。筆調剛勁有力,下筆果斷,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畫風清雅,溫潤淳樸。在宋朝宮廷畫崇尚富麗奢華的畫壇,李公麟歸於質樸,善用線描,濃淡粗細,皆不著色,生動自然,造型準確,可謂是宋朝畫壇上的一股清風,一涓泉水,輕輕拂面,款款而行,在畫史上贏得了「白描大師」的美譽。
卷首為起勢,諸馬互不相讓,奮蹄向前,把觀者的視線引向前方。之後轉勢和合勢逐步進入悠揚閑雅的尾聲。那些先出廄的馬群經過一番激昂亢奮的奔騰後已疲憊不堪,有的怡然自得地斜卧在地上,有的三五成群地漸漸消失在壟壑溝坡里,星星點點,時隱時現。
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局部
畫面中段以後,一千多匹駿馬千姿百態,有的低頭覓食,有的追趕嬉鬧,有的狂歡奔跑,有的就地翻滾。一大批策馬的馬夫,浩浩蕩蕩地巡視牧場,場面莊嚴肅穆,氣勢逼人。並彙集了一大批策馬的圉官和朝臣,浩浩蕩蕩地巡視牧場,場面莊嚴肅穆,氣勢逼人,這是全卷的高潮。
此卷的後段逐步轉入悠揚閑靜的尾聲。那些先出廄的馬群經過一番激昂亢奮的奔騰後,已顯疲倦,怡然自得地斜卧在地上,遠近錯落,時隱時現。群馬千姿百態,無一雷同,極富生活氣息。畫風清勁雅潔,敷色精細而無華貴之氣,淳樸溫潤,十分優雅。
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局部
據李公麟於該卷右上角的篆書自題:「臣李公麟奉敕摹韋偃牧放圖」,雖然今天韋偃原作不存,無從比較,但從整體的時代風格來看,此圖上樹石坡陀的畫法技巧,應是宋人之意而非唐人之筆法,可見李公麟的這個「臨摹」是「意臨」,再看整幅畫的表現手法,技巧之嫻熟、線條之流暢,一氣呵成而無一絲滯隘之勢,傾注了李公麟自己的藝術創造,代表著李公麟藝術造詣的高度,畫卷雖為臨摹,實際上是臨摹基礎上的創新之作。全卷的氣勢由雄壯剛勁轉化為柔和平緩,構圖從密集緊湊漸成疏鬆流暢,敷色精細而無華貴之氣,畫風清雅,淳樸溫潤,足見畫者功力之深厚。
畫趣拾珍
古往今來,馬一直備受人們的喜愛。尤其在古代,它們更是以馳騁殺場、奮勇殺敵而聞名遐邇。它們雖表面溫良安靜,內心卻桀驁不馴;它們颯爽挺拔的英姿,瀟洒高貴的氣質,和勇於獻身的高貴品格更是無數次的出現在文人墨士的書畫辭賦中,更由此產生了諸多的名篇佳作,千古流傳,被世人所折服和詠嘆。
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局部
唐代時期,鞍馬畫盛行,名家輩出。韋偃的鞍馬畫更是名噪一時,詩聖杜甫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對韋偃畫馬功力的盛讚可見一斑。他的畫風也被其後鞍馬畫畫家所推崇和模仿。宋代大畫家李公麟臨摹韋偃的「牧放圖」,繪成《臨韋偃牧放圖》。幾千年後,當韋偃的真跡已不復存在的情況下,李公麟的這幅臨摹畫無疑成為了現存古代鞍馬畫的鴻篇巨製。
韋偃是唐代畫家韋鑒之子,長安人。詩聖杜甫為韋偃「雙松圖」作了《戲為雙松圖歌》,又為韋偃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盛讚其所畫之馬。正因為如此,「牧放圖」才會在流傳到宋代時,引起宋朝皇帝的格外重視,命李公麟臨摹一卷,藉助李公麟妙筆,可見大唐宏闊之氣象、韋偃精妙之畫思、伯時高超之筆墨。
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局部
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看到此圖時,聯想到戰爭勝利中馬的功勞之大,遂在卷末題跋:「今天下已定,豈不居安慮危,思得多馬,牧於野郊,有益於後世子孫,使有防邊御患備慮間。」此圖上鈐有北宋「宣和中秘」、明代「萬曆之璽」、清代「蕉林藏書畫印」和清宮印璽等近40方印璽,可見歷代皇室寶之、愛之、藏之的過程。
李公麟在繪畫創作上能摒棄色彩,專用白描,以單純洗鍊、樸素自然的線條來表現物象的形貌情態,使以往僅作為粉末的白描,形成獨立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成為可與重彩和水墨淋漓畫法相抗衡的傳統樣式之一,為豐富中國人物畫的表現技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局部
李公麟不僅以畫馬聞名,而且畫技確實了得,是白描技法的開山祖師,據說因為名氣太大,導致後人見到沒有署名的白描古畫就說是李公麟畫的。除此之外,關於他畫技了得的傳說也特別多。其中最為著名、流傳最廣的一個出自北宋大書法家、李公麟好友黃庭堅之口。
據黃庭堅說,西域曾經給宋徽宗進貢了一匹好馬,名叫「滿川花」。李公麟奉宋徽宗之命去給這匹馬畫像,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李公麟畫筆剛落,這匹名叫「滿川花」的駿馬就倒地而亡。有人解釋說是馬的魂魄被李公麟畫走了,就像畫龍點睛一樣,還有人佐證說,「因為出過把馬畫死的事情,御苑的馬倌就再也不許李公麟去馬廄寫生了」。雖然都知道這個傳說是假的,但是這恰恰說明了李公麟畫技確實了得。
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局部
名家小傳
李公麟(1049—1106年),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廬江郡舒城縣(今舒城)人。因安慶桐城郊外有一龍眠山,李公麟曾長居于山下,所以又自號龍眠居士或龍眠山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好古博學,長於詩,精鑒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凡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風痹致仕,歸居龍眠山莊,自作《山莊圖》,為世所寶。傳世作品有《五馬圖》《維摩居士像》、《免胄圖》等。
※《素書》:三條至理名言,句句走心,一旦讀懂,人生越來越順!
※漢橋話畫:戴進《春遊晚歸圖》觀明代古人踏春賞景
TAG:今日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