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 D&G 用筷子吃披薩事件 看時尚界「文化挪用」與「冒犯」

從 D&G 用筷子吃披薩事件 看時尚界「文化挪用」與「冒犯」

原標題:從 D&G 用筷子吃披薩事件 看時尚界「文化挪用」與「冒犯」


老蟬按:義大利奢侈品牌 D&G 的一則為在上海舉辦的品牌大秀做宣傳的視頻,其中亞裔模特用筷子吃披薩的情節被指種族歧視,結果引至 D&G 創始人之一Stefano Gabbana 使用了及其不敬的言辭回擊指責者。後果可想而知,大批本來要參加大秀的明星紛紛抵制,民眾群情激奮。而 D&G 的連番道歉,也是越抹越黑,而且被指根本不真誠。



D&G 事件的本質是「文化挪用」現象的爭議!什麼是「文化挪用」呢?讓我們來看幾篇文章,或許,你會重新審視這次事件。


以下文章轉自網路,已標示來源

如涉版權請加編輯微信iwish89聯繫


文章1


美國高中生穿旗袍參加舞會引發種族及文化爭議



中國六盤水,女性穿著中國傳統服裝旗袍。 VCG, VIA GETTY IMAGES


AMY QIN


翻譯:Jowii、陳亦亭


如涉版權請聯繫編輯微信@iwish89


猶他州的高中生凱齊婭·道姆(Keziah Daum)穿中式連衣裙參加舞會一事引起了一片嘩然,但不是因為裙子本身的修身裁剪或高開叉。


After Ms. Daum, 18, shared pictures on social media of her prom night, a Twitter user named Jeremy Lam hotly responded in a post that has been retweeted nearly 42,000 times.

在18歲的道姆把舞會當晚的照片發到社交媒體上後,一個名叫傑里米·林(Jeremy Lam)的Twitter用戶發帖進行了激烈回應。此人的帖子已被轉發近4.2萬次。



「My culture is NOT」 your prom dress, he wrote, adding profanity for effect.


「我的文化不是」你的舞會禮服,他寫道。為了加強效果,他還說了髒話。


「I』m proud of my culture,」 he wrote in another post. 「For it to simply be subject to American consumerism and cater to a white audience, is parallel to colonial ideology.」


「我為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他在另一篇帖子中寫道。「讓它完全臣服於美國的消費主義,迎合白人受眾,等同於殖民思想。」


Other Twitter users who described themselves as Asian-American seized on Ms. Daum』s dress — a form-fitting red cheongsam (also known as a qipao) with black and gold ornamental designs — as an example of cultural appropriation, a sign of disrespect and exploitation.


另外一些自稱亞裔美國人的Twitter用戶認為,道姆穿的這條裙子——一條帶黑色和金色裝飾設計的緊身紅旗袍——是文化挪用的例子,是不尊重和剝削的表現。


「This isn』t ok,」 wrote someone with the user name Jeannie. 「I wouldn』t wear traditional Korean, Japanese or any other traditional dress and I』m Asian. I wouldn』t wear traditional Irish or Swedish or Greek dress either. There』s a lot of history behind these clothes. Sad.」


「不能這樣,」一個用戶名為珍妮(Jeannie)的寫道。「雖然我是亞裔,但我不會穿傳統的韓國、日本服裝或其他任何傳統服裝。我也不會穿傳統的愛爾蘭、瑞典或希臘服裝。這些衣服背後有著厚重的歷史。難過。」

When the furor reached Asia, though, many seemed to be scratching their heads. Far from being critical of Ms. Daum, who is not Chinese, many people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proclaimed her choice of the traditional high-necked dress as a victory for Chinese culture.


但當這種憤怒擴散到亞洲時,很多人似乎不得其解。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很多人不僅不指責並非華裔的道姆,還稱她選擇傳統的高領旗袍是中國文化的勝利。


「I am very proud to have our culture recognized by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said someone called Snail Trail, commenting on a post of the Utah episode by a popular account on WeChat, the messaging and social media platform, that had been read more than 100,000 times.


在即時通訊和社交媒體平台微信上,一個名叫Snail Trail的用戶在評論一個熱門公號有關此事的文章時說,「我很自豪,我們的文化得到了其他國家的人的認可。」這篇文章的閱讀量已經超過了10萬次。


「It』s ridiculous to criticize this as cultural appropriation,」 Zhou Yijun, a Hong Kong-based cultural commentator, said in a telephone inter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hinese person, if a foreign woman wears a qipao and thinks she looks pretty, then why shouldn』t she wear it?」


「我覺得把這個事情上升到cultural appropriation(文化挪用)這種這種層次來批評有點荒謬的,」香港的文化評論家周一軍(音)接受電話採訪時說。「這件事情站在一個中國人的角度看就是,外國女性其實穿旗袍也挺好看的,為什麼不能穿?覺得好看覺得舒服為什麼不能穿呢?」


If anything, the uproar surrounding Ms. Daum』s dress prompted many Chinese to reflect on examples of cultural appropriation in their own country. 「So does that mean when we celebrate Christmas and Halloween it』s also cultural appropriation?」 asked one WeChat user, Larissa.


如果說有什麼影響的話,那就是道姆這件旗袍引發的喧囂促使很多中國人反思國內的文化挪用例子。「是不是說我們過聖誕節和萬聖節也是文化挪用?」用戶名為Larisa的微信用戶問道。


Others were quick to point out that the qipao, as it is known in China, was introduced by the Manchus, 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from China』s northeast — implying that the garment was itself appropriated by the majority Han Chinese. In its original form, the dress was worn in a baggy style, mostly by upper-class wome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which ruled China for more than 250 years, until 1912.


另一些人很快指出,旗袍是由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滿族引入的。這意味著這種衣服本身就被人口占多數的漢族挪用了。早期,旗袍款式寬鬆。在統治中國逾250年,直到1912年才滅亡的清朝,穿旗袍的大多是上層階級女性。

It was only in the 1920s and 』30s, when Western influence began seeping into China, that the qipao was reinvented to become the seductive, body-hugging dress that many think of today. For many cinephiles, it has become inextricably associated with Maggie Cheung, the actress who wore a stunning array of cheongsams in Wong Kar-wai』s 2000 film 「In the Mood for Love.」


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的影響開始滲透到中國時,旗袍才被重新設計成現在很多人認為性感的緊身款式。對很多影迷來說,旗袍和演員張曼玉(Maggie Cheung)密不可分。在王家衛(Wong Kar-wai)2000年的電影《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中,張曼玉有大量令人驚艷的旗袍造型。


These days, it is rare to see Chinese women wearing qipaos in the street. Western 「fast fashion」 has taken over, though the qipao has made something of a comeback among some official figures, like the country』s first lady, Peng Liyuan.


如今,很少看見中國女人穿旗袍上街。雖然在中國第一$$$$$這樣的官方人物身上,旗袍似乎有所回歸,但西方的「快時尚」已經佔領了這裡。



「To Chinese, it』s not sacred and it』s not that meaningful,」 said Hung Huang, a Beijing-based writer and fashion blogger, in an interview. 「Nowadays, if you see a woman wearing a qipao, she』s probably a waitress in a restaurant or a bride.」


「對中國人來說,它並不神聖並且也沒那麼有意義,」北京的作家、時尚博主洪晃在採訪中說,「現在,如果你看到一個穿旗袍的女人,她可能是餐館服務員或是新娘。」


The uproar surrounding the prom dress highlights America』s growing — and increasingly complex — conversation about race.


圍繞著這件舞會禮服所起的騷動突顯了美國日漸增多,並且愈加複雜的種族談話。


Several recent episodes have shown that Asians and Asian-Americans do not always see eye to eye.

最近的幾起事件都表明,亞洲人和亞裔美國人的看法並非總是完全一致。


Diversity was certainly on the minds of the filmmakers behind the 2016 Chinese-American coproduction 「The Great Wall」 when they filled the movie with so-called Chinese elements — a predominantly Chinese cast, story line and filming locations. In doing so, they addressed a diversity concern in China, where moviegoers are increasingly sensitive to Hollywood』s tendency to cast Chinese actors in bit parts. But after the release of the movie trailer, another diversity issue arose: Several prominent Asian-Americans criticized the filmmakers for casting Matt Damon in the lead role, as one of the leaders of a Chinese army, likening the decision to 「whitewashing.」


2016年的中美合拍片《長城》(The Great Wall)的製片人們心裡肯定有多樣性的考慮。他們讓電影充滿了所謂的中國元素——以中國的演員、故事線和拍攝地點為主。他們以這樣的方式,來應對中國的多樣性考慮,因為中國的觀眾也對好萊塢在小角色中選用中國演員的做法越來越敏感。但是在電影的預告片公布後,又出現了另一個多樣性的問題:幾位知名亞裔美國人批評製片人選用馬特·達蒙(Matt Damon)為主角,扮演中國軍隊的領導人之一,他們把這一決定比作「洗白」(whitewashing)。


More recently, the debate has resurfaced with the planned American release, in August, of the film adaptation of 「Crazy Rich Asians,」 based on a series of novels about the lives of wealthy families in Singapore. The casting has generated some controversy, in part over the biracial actor chosen as the male romantic lead.


前不久,定檔八月在美國上映的《瘋狂的亞洲富人》(Crazy Rich Asians)電影版本又再次引發了爭議。它改編自有關新加坡富裕家庭生活的系列小說。演員選角引發了一些爭議,部分是因為選用了一個混血演員來飾演浪漫的男主角。


While the film is promoted as having an all-Asian cast, the Singapore journalist and activist Kirsten Han wrote in a 2017 essay, 「the focus is specifically on characters and faces of East Asian descent (as dictated by the book).」


雖然這部電影被宣傳為全亞洲演員陣容,但新加坡記者、活動人士韓俐穎(Kirsten Han)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重點被特別放在了東亞裔的性格和面孔上(和書里一樣)」。


「This is already a misrepresentation of Singapore at the most basic level, obscuring the Malay, Indian and Eurasian (and more) populations who make the country the culturally rich and unique place that it is,」 she wrote. 「A continent as massive as Asia can never be as simple as the stereotypes imposed upon us.」


「這本身就是在最基礎層面上對新加坡的一種誤讀,掩蓋了馬來人、印度人和歐亞混血(還有許多)這些讓這個國家的文化豐富而獨特的人,」她寫道。「像亞洲這樣廣闊的大陸,絕不可能像強加在我們身上的刻板印象那麼簡單。」


Back in the United States, Ms. Daum, overwhelmed with the sudden wave of both praise and condemnation, was not backing down.

在美國,被突如其來的讚揚和譴責淹沒的道姆並沒有退縮。


「To everyone who says I』m ignorant, I fully understand everyone』s concerns and views on my dress,」 she wrote on Twitter. 「I mean no harm. I am in no way being discriminative or racist. I』m tired of all the backlash and hate when my only intent was to show my love.」


「對於那些說我無知的人,我完全理解大家的顧慮以及對我這條裙子的看法,」她在Twitter上寫道。「我沒有惡意。我沒有任何歧視或種族主義。這些反對和仇恨讓只是想表達喜愛之意的我感到厭倦。」


附錄(來源公號:吉田卡)


文化挪用到底錯了嗎?


這個議題被多次討論,印度裔英國作家 Kenan Malik 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為文化挪用辯護的文章(In Defense of Cultural Appropriation)。作者為了論證其觀點,不惜搬出 Elvis Presley 作為事例,「Elvis Presley 就是在挪用非裔美國人的音樂,你能說這是錯的嗎?」他將文化挪用認為是一種混亂的「文化互動(Cultural Interaction),而邊緣化文化通過主流群體的表現手法得以傳播不是更好?(黑人歌手 Chuck Berry 曾被白人電台封禁,「種族音樂」是二十世紀中期搖滾音樂史上的一個曲折過程,「貓王」Elvis Presley 翻唱他的作品走紅。)


真的更好嗎?


Quartz 撰稿人 Jenni Avins 認為:「借鑒其他文化本沒有什麼大不了,就像我每天用咖啡機弄一杯意式咖啡,我不覺得有什麼羞愧。但文化挪用之所以被認為不妥是因為這是一種主流群體對邊緣化群體文化的竊奪行為,只有單方面獲利,而這個竊奪的直接目的是娛樂和時尚,最為關鍵的一點是——主流群體在進行這個行為時並沒有得到任何形式的群體認可,直接造成少數群體的不愉快,他們感覺被冒犯了。」根據 Everyday Feminism 對文化挪用做出進一步的解釋:即主流文化導向下的人或品牌從被主流群體壓制的非主流文化中攝取文化元素。文化挪用不合理之處即在於主流群體對邊緣化群體的文化竊奪是以娛樂和時尚為目的性的,沒有經過少數文化群體的認可,冒犯他人,同時也沒有深入這個群體的文化而帶來了誤導,貿貿然地將其取之作為商業盈利工具。


不過,時裝評論人 Osman Ahmed 也有他的見解,他將文化挪用視為中性詞,既有「積極」之處也有「不當」之處。他認為立意良好的挪用能變為積極的力量創造文化間交流、豐富設計師、藝術家與形象製造者,甚至包括廚師、電影工作者和建築師們可用的表達語彙,能成為推動文化向前發展、推倒疆界、化解分裂的動力——而不是加劇這種分裂。而真正要鞭撻的應該是「不當挪用」(mis-appropriation)——表面化的、帶有剝削性質的挪用。


但,似乎無論如何,時尚產業好像已經離不開文化挪用了。

第一推動叢書


令人肅然起敬的一套書


歷時25年


薈萃人類精華!


讓民眾體驗和服的活動,成了波士頓美術館的大麻煩



路透社 艷紅色和服的體驗活動,在波士頓美術館引起爭議。


周三和服日 體驗畫作背景


《波士頓環球報》、BBC綜合報導,波士頓美術館(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s)被質疑有「種族歧視」的活動出現,原因是館方想讓民眾更了解畫作《日本女人》(La Japonaise)的創作背景,邀請大家參加「周三和服日」的活動,民眾可以在印象派大師莫內《日本女人》畫作前換上館方準備好的和服,並拍照留念。


然而,這項活動開跑不久,就遭到活動人士抗議,他們認為這樣的活動無疑是把西方霸權想像的刻板印象展演出來。

亞洲人=功夫、神龍、妓女


29歲的克里斯廷娜?王(Christina Wang),她談到身在美國的亞裔人「從過去到現在常被忽略或是輕視,例如完全不會現身在媒體中,要不然就是只能跟功夫、東方神秘的龍女、妓女等等印象畫上等號」,「這次美術館邀請大眾來試穿和服,也與過去這些刻板印象歷史一樣。」


王小姐拿著標語站在美術館內,上面寫著:「就在今天!穿上這件和服體驗什麼是殖民帝國者的種族歧視!」另一位抗議者達斯(Aparna "Pampi" Das),也談到美術館這樣的活動讓人覺得回到過去「歐洲人把非洲人裝進籠子叫人來看」的時代。


目前,波士頓美術館發出聲明停止了和服試穿的活動,但民眾仍可以在現場觸摸、欣賞和服。

小補充:小心,你可能「文化挪用」了!

聽起來很難的「文化挪用」是什麼?過去已有學者指出,挪用(appropriation)原指「直接複製、抄襲、採用他人的圖像作品,改變其原創性與真確性」,文化挪用的意思大略可以解釋為霸權者用特定元素來看待受壓迫一方的文化,舉例來說美國人把美洲原住民的「羽毛頭飾」(war bonnet)戴在頭上,就是典型的文化挪用。


探討流行文化網站 interrupt也談到,不少服飾設計往往靈感借自其他文化,一般大眾在穿上這些帶有其他國家文化意義的服飾時,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可能會冒犯到其他國家的民族,如果你擔心自己哪天穿和服、包頭巾或是戴上墨西哥帽時冒犯到他人,可以先自問「這樣服飾背景的國家/文化和我有關係嗎?」,「為什麼我想穿這樣的服飾?」,如果你和服飾的背景一點關聯也沒有,僅出於「我就是想好看/性感」來穿的話很可能會冒犯到其他文化的民眾。但是,如果你使用服飾的原因,是基於想教育大眾、傳達你曾體驗過的文化時,那麼就比較不傷人。



典型的「文化挪用」例子,美國民眾戴著美洲原住民重要的羽毛頭飾在身上。Photo credit: wikicpmmons


波士頓美術館邀請民眾參加「周三和服日」活動,目前這項活動惹來相當多的爭議,粉絲專頁上可以見到網友互相論戰。Photo credit: 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s


民眾:不太清楚在吵什麼


由於,抗議人士就站在離畫作和試穿和服地點不遠處,參加活動的民眾凱特琳(Katelin Hardy)接受《波士頓環球報》訪問時表示,她和這些抗議活動的人長談後,決定不去穿和服了,但她還是不清楚為什麼這些人要抗議「周三和服日」。


組織這次抗議活動的阿米斯(Ames Siyuan)受訪,她表示許多人都不斷強調他們不是種族歧視者,但她想討論的不是這件事情,她想讓大眾知道,為什麼這樣的活動會有「文化挪用」的負面效用。


該討論西方人怎麼看東方


「我們應該和大眾談談,什麼是西方霸權看東方文化時代帶有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以及為什麼這樣的意識形態是錯誤的。」,「他們(指館方)像是要讓東方主義更加不朽一樣,他們沒有給予任何的背景信息,在缺乏文化脈絡的情況下邀請民眾來試穿和服,這就像是他們在說『嘿,來穿穿看吧!』,這不應該是教育大眾的方法。」


莫內反諷藝術圈之作


談到促發活動和爭議的畫作《日本女人》,這幅畫作是印象派大師莫內(Monet Claude)於 1876年完成的作品,畫中的女人正是他的妻子卡蜜兒(Camille),《波士頓環球報》介紹到,當年莫內是想嘲諷當時席捲巴黎藝術界的日本風,於是她的太太卡蜜兒換上了艷紅色的和服,還用金色的假髮來點出歐洲血緣。後來的研究學者談到 19世紀時歐洲人的「亞洲痴迷」風潮時,多指出那其實是一種帶有分化和偏見的東方主義。

小補充:東方主義不好嗎?

根據《維基百科》介紹,東方主義為西方作家、設計師及藝術家對東方的模仿及描繪。以東方主義形容西方對東方的研究是有負面意思的,在「西方」的知識、制度和政治/經濟政策中,長期積累的那種將「東方」假設並建構為異質的、分裂的和「他者化」的思維。在一些激進作品中,東方甚至被認為是西方的對立面;即將所謂的「他們」(They)表現成「我們」(Us)的反面。



莫內的畫作《日本女人》,波士頓美術館希望透過和服體驗的活動加深民眾對畫作的理解,卻引來爭議。Photo credit: wikicommons


和服來自日本名古屋


至於仿造畫作誕生的和服,這其實來自日本名古屋美術館,日本館方想提供民眾體驗和服的機會,波士頓的美術館恰好是名古屋館的姊妹館,雙方交流了這項展件,波士頓美術館的副館長凱蒂(Katie Getchell)說,體驗和服的活動在日本獲得相當大的迴響,他們也希望波士頓人有體驗的機會。


凱蒂說:「參觀民眾很珍惜這樣的機會,他們可以看見實體的和服,並且試穿和欣賞和服上精細的工藝之美,另外這也能讓他們更可以體會畫作的背景,想像當年身為一名住在巴黎的女子,穿上來自東方的和服並讓丈夫畫下是怎麼樣的心情。」


網友:感到羞恥


藝術館的活動,也在網路上引發論戰,批評館方的網友就認為這是個失禮的活動,BBC報導中提到,網友Junko Goda留言:「波士頓美術館,欣賞和挪用是不同的事情,我曾住在波士頓也很愛到美術館參觀,這次我只替你們感到羞恥。」,另一名網友Aaron P也寫道:「你們加諸在受影響者的衝擊力,並不會因為你們不覺得自己是種族歧視者或是你們沒有挪用他人文化而減小。」


籌辦抗議活動的阿米斯說:「我真的不知道這樣的藝術活動可以達到什麼教育目的,若要說有的話,大概就是更加深各種萬聖節變裝活動的印象了吧。」



路透社 波士頓美術館是相當受歡迎的景點之一,過去曾舉辦不少精彩的展覽活動,圖為美術館為了紀念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舉辦的活動,館方向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借來許多精彩畫作供民眾觀賞。


編註:對相關原文報導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


01 「MFA recasts kimono days after complaints of stereotyping」


02 「Boston kimono exhibit in race row」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認知能力與道德判斷
柏拉圖對邏輯的貢獻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