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和壞孩子玩?你的偏見,正毀掉孩子的一生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 羔小羊 · 主播 | 義涵
前兩天,在朋友家遇見了一件很心塞的事。
晚餐時,孩子講到結交了一個新朋友,聊得特投緣。
朋友問:「成績咋樣?」
孩子支支吾吾:「那個,不太好……」
朋友臉色一變:「給你講過要和成績好的孩子玩,不和壞孩子玩,你忘記了?以後不許一起玩!」
「我不吃了!」孩子把碗一推,就回房間了。
我們面面相覷,誰都沒心思再吃下去。
父母保護孩子免受不良影響,無可非議。
只是,一味以成績定好壞,讓孩子遠離這樣的「壞孩子」,真的可取嗎?
知乎上有位媽媽求助:
「兒子馬上要升初三了,他成績一直能排年級前十。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兒子卻和社會上的一些孩子成了好朋友,放假的時候還偷偷跟他們出去玩……」
1000多字,字字痛心。
這些「流氓孩子」都是不愛學習、成績差的高中生。媽媽沒收了手機,讓兒子好好反省。
沒想到,兒子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錯,說跟他們在一起很快樂,還說選擇什麼樣的朋友是他的自由。
兒子甚至在朋友圈裡寫到:
「你憑什麼支配我的人生?我沒有自己的思考嗎?我真是受夠你了!」
瞬間,母子倆的關係箭拔弩張。
媽媽說:「我承認成績差不代表是壞孩子,但是作為家長我很希望他不要被這些孩子帶壞。」
作為兩個女兒的媽媽,其實我特別理解她的感受:明明自己的孩子挺優秀,如果因為結交了「壞孩子」而誤入歧途,多可惜啊。
但是孩子和父母的看法往往並不相同。
調查發現:孩子與家長最大的區別在於,家長在孩子交友問題上顯得更為現實和功利。
但孩子不會這樣,他們大多會選擇和自己興趣愛好、性格信念相同的人做朋友。
其實許多父母也從未試圖了解過孩子們對待友誼的看法,而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向他們灌輸:「一定要遠離成績差的壞孩子。」
他們希望孩子整個成長階段都只跟成績好的孩子來往。
孩子越長大,父母的這份期望與伴隨而來的害怕和焦慮也越多。
這,或許才是知乎上這位媽媽和兒子之間關於交友的衝突根源。
可是,這樣的教育,對孩子來說真的好嗎?
表弟從上幼兒園起,他父母就常常跟他說:「以後一定不要跟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玩。」
這句話深深刻在了表弟的心中。
跟他聊天也總能聽出他對成績差的同學的鄙夷,甚至在我們大家庭里,表弟也只願跟成績好的表姐表弟玩。
表弟看同桌成績不太好,表弟就從不跟他說話。有一天,同學們跟同桌開玩笑:「你瞧,人家都不搭理你。」
同桌說:「對呀,因為我是壞學生,所以他是不會跟我玩的。」
表弟畢業之後,有一回,我們在街上遇見了他的同桌,偶遇老同學,同桌眼睛一亮,正要跟表弟打招呼。
沒想到,表弟只掃了一眼,就繼續往前走,留下同桌一臉尷尬的站在那兒。
我訝異地問:「那個不是你同桌嗎?你怎麼不跟人家打招呼。」表弟聳聳肩:「我都不記得他叫什麼名字了。」
不知怎麼,我的心裡特別難受。
有人說,在孤立「壞孩子」的過程中,好孩子也會被冷漠、自私、排斥的態度污染了心靈。
在父母對人戴著有色眼鏡、分類態度的影響下,孩子很容易產生優越感和功利心,對人分等級對待,沒有一顆包容與接納之心,這反而不利於他們將來的人際交往和社會發展。
如果可以,我願我的女兒將來能夠更有包容心,更有溫度。
而不是小小年紀就變得很功利,在本該天真的年紀里,早早失去純真的心和發現美的眼睛。
在我身上,有一個令身邊許多人好奇的現象:
明明我是典型的「乖乖女」、好學生、性格溫和安靜,怎麼什麼類型的朋友都有?甚至有許多當時很調皮、成績不好、會打架的朋友。
但我卻覺得很正常,因為他們都很可愛、友善,值得交往啊。
而我這種包容的心態,其實都源於我的父母。
從小到大,他們從未說過:「不要和誰誰誰玩。」無論誰到我家做客,父母都不問成績好不好,只是熱情招待。
至今,我仍無比感激我的父母。
《北京青年報》在一篇關於老師說學生是壞孩子的報道中,曾評論到:
「有容乃大,當孩子們學會以更寬廣的胸懷接納一切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會更強大。
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才能勇敢地面對一個不完美的世界,不抱怨,也不被淹沒。」
父母教育孩子時,不要特彆強調「別和成績差的壞孩子一起玩」,不要用自以為的原則去綁架孩子,別讓孩子用分數和個人成就去定義一個人值不值得交往。
而要教導孩子不輕易評判一個人,學會分辨行為上的好壞,不要效法壞行為,懂得取捨。
引導孩子,培養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讓孩子懂得真正的善與惡。
如此,才會把孩子培養成內心真正強大、有分辨能力和更寬廣胸懷的人。
親子專家李長安在一次講座中說:
兒子讀高中時,認識了喜歡跳熱舞的朋友,也迷戀上熱舞。他和妻子是很傳統的人,根本不喜歡熱舞,心裡一萬個不情願。
但他們有一個原則: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朋友。
他們放下自己的喜好,嘗試了解孩子的新朋友,也接納孩子的新愛好。
他們邀請兒子的朋友到家做客,兒子第一次參加熱舞表演,他們早早去觀看。
李長安打趣地說:「我的兒子現在30多歲了,他並沒有一直穿著爛褲洞的牛仔褲。」
兒子成年後,給他們寫感謝信說:
「當時的生活早已遠離,但我仍記得在舞台上,看到坐在觀眾席為我喝彩的你們,那一刻的感動。」
他仍考上了名校,有很好的事業和家庭,對父母也極其尊重,他們一家也始終致力於幫助更多的家庭。
心理學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人對孩子的影響,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令父母擔憂的「壞孩子」。
與其害怕和焦慮孩子被「壞孩子」影響,不如父母用最正確的教育態度對待孩子。
最近一篇很火的文章《「學渣」兒子,媽媽相信你是來報恩的》,裡面有幾段話很觸動人:
「是的,他一點都不優秀,幾乎每次考試都甩尾巴。
可是,他卻能安於做好自己,自愛且愛他人,自尊且尊重他人,以一顆包容開朗的心,去對待他周圍的人們,這難道不是比學習成績更寶貴的財富嗎?」
「自從孩子讀書後,我們總是習慣用唯一的標準——學習,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與壞。
這是不對的。孩子是一朵慢慢開放的花,怎能如此單一地去評價?」
有讀者說: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若是我們都能如此看待孩子,看待孩子的朋友,有更多元化的接納態度,我們會少許多焦慮,也能更專註地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更深遠的影響。
孩子的成長,藏在父母對孩子的三觀和教育態度上。
記住這點,我們的育兒生活會從容很多,親子關係會融洽很多,我們的孩子會有更好的成長、更美的未來,更令人驚喜的花開時分。
記 得 拉 至 文 末 為 有 書 君 點 贊 哦 !
有書君說
TAG: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