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墓葬、墓室、墓主:上坊孫吳大墓探幽記

墓葬、墓室、墓主:上坊孫吳大墓探幽記

原標題:墓葬、墓室、墓主:上坊孫吳大墓探幽記


南齊小謝《入朝曲》中一句「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道盡了繁華金粉的建康城作為六朝故都的綺靡與幽沉。自漢末紛爭,戰火繚亂,孫氏一族草創江東,經過數十年的慘淡經營,終於公元229年,由孫權稱帝建國,號為「吳」。後又自武昌遷都建業,此乃南京作為「帝王之宅」之肇始。其後五十餘年,孫吳立於江左,開拓圖治,雖困患於內亂外擾,時有綴旒之危;但在三國分佔天下的博弈中,唯孫吳能褒其國統最為長久,實可稱得「最後贏家」。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南京大學文學院的數十名本碩同學在童嶺老師的帶隊下,前往江寧區上坊鎮,探訪名噪一時的上坊孫吳大墓。同行尚有南京大學周欣展老師以及南京藝術學院張明君、張媛等數位老師。


南京江寧區的上坊鎮(現已併入東山街道),因古代帝王曾在此設五坊祭天地而得名,境內還留存著南朝陵墓石刻(如陳霸先萬安陵)等多處古迹。而上坊孫吳大墓則位於上坊鎮下一個名為「孫家墳」的小土崗南麓,前對青龍山,背依黃龍山,兩山環抱,風水極佳,十分符合六朝人選取墓址的需要。


下墓探訪全紀錄

早晨九點半,我們各路分隊陸續抵達墓區。墓園圍牆外直對的帕威爾路是條斷頭路,想來是為了保護古墓改道而行。碎石鋪就的小徑蜿蜒百數米至園區的第二道鐵門,門側佇立著政府於2013年所立的文保碑,定此墓為「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結構最為複雜、出土瓷器最多的大型東吳磚式墓葬」。園牆掩映在齊人高的葦草之中,青磚鐵欄相接,牆上開有方孔,內置一白色石牛首,造型奇特,一雙吊尾三角眼甚為矚目。童嶺老師指出,這是墓室內所出牛首形燈台的形象,極富標誌性,生動有趣,將用作此後遺址公園的宣傳logo。



上坊孫吳大墓文保碑



圍牆上仿製的燈台


十點,我們終於跨過第二道緊閉的鐵門,邁入園區遺址。「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黍離》所述,大概就是此情此景之映射:放眼是一片曠野,秋花慘淡,秋草枯黃,白葦蒼蒼,樹影綽綽,幸有秋光鍍得物色艷彩,金風吹著草甸翻浪,倒是沖淡了些悼古的悲涼和感懷,余留探幽的興奮和憧憬。


進入棚屋,便可一窺墓葬全貌。根據王志高先生等所撰寫的《南京上坊孫吳墓發掘簡報》(《文物》雜誌2008年12月刊,總第六三一期,第4-34頁),此墓為土坑豎穴磚室墓,長20.16米,寬10.71米,由封門牆、石門、甬道、前室、過道、後室組成,前後室的兩側對稱有耳室,後室的後壁底部還有兩個壁龕。門左手邊放置著一塊方形的石頂蓋,呈覆斗狀,四角各雕有一弔環,中央方框內雕有神獸。工作人員告訴我們,2005年12月22日,江寧科學園道路建設施工隊的機車,一鏟挖到了前墓室的覆頂石,從而使孫吳大墓得見於世。但可惜的是,覆頂石頂部所立的神獸亦被毀,其前須、爪、尾尚留有殘餘刻紋,只此便可見其築造之精美。



墓室全貌


前室覆頂石


棚屋左側保留了一部分原始封土,高約一米,土質堅硬;而大部分封土在挖掘前已遭到施工破壞。順墓道陡坡下便至墓門。墓道長約10米,據《發掘簡報》載,墓道底部向前一米處即為封門牆,用青磚砌築至頂,寬、高約在4米,厚1.8米。這道封門牆現已被拆除,其磚就堆放在進門的右手邊牆角,累累幢幢,實為壯觀。石門設在甬道口,發掘初期,僅東側的石柱、門檻、門楣留在原處,其餘則被盜墓者砸碎和搬移,現已補全放回。甬道為券頂,長約5米。



現場保留的封土堆



堆放在牆角的封門牆磚


前室平面近方,長、寬約在4.5米,四隅券進式穹隆頂,殘高5米有餘,現在可見的頂部覆頂石為後來仿製品。前室四個角落距離地面約1.4米處各嵌一牛首形石雕,高約0.3米,保存都較為完整。面部平滑,輪廓線條柔和,上寬下窄,底部有象徵鼻孔的半圓形小洞,側面有嘴部線紋。面部主要刻畫兩隻吊梢三角眼,為陰刻雙線條,眼距寬闊,神情憨然。頭頂雙耳前後分叉為兩瓣,頂面平整。其中一處壁面有煙熏痕迹,發掘者推測此當為墓室中擺放燈具的燈台。墓園區外圍牆上的裝飾即脫胎於此。



前室東南角牛首形石燈台


前室中部有對稱分布的長方形耳室,均為券頂,進深約2.5米,內高約1.8米。


前室西側耳室


前、後室之間的過道亦為券頂,長約2米。大家走過墓室過道時,童嶺老師提醒大家蹲下看過道墓壁的長條青磚上印有放射線形的浮雕花紋,似乎依稀可辨「王化」二字。



放射線條花紋和「王化」磚


後室亦呈長方形。墓葬早年遭到嚴重盜掘,後部曾開一盜洞,現墓頂已坍塌,但從墓壁的結構看來,應該也是四隅券進式穹隆頂。墓室長約6米,寬約4.5米,殘高約4.6米。後壁的底部有兩個券頂的壁龕,寬、高、進深都在0.8米左右。壁龕,一般具有擴大室內空間的功能,凹入牆壁的部分使人的視覺得到延伸。在墓室中一般用來放置隨葬物品或燈具。後室四角距離地面1.4米處亦各嵌有牛首形燈台,只是損毀比較嚴重,東北角的燈台已被完全敲掉盜走。後室中部偏前的兩側同樣分布著一組耳室,券頂,形制與前室大體相同。



後室北牆西壁龕



後室全貌


南大的師生在上坊孫吳大墓現場


根據《發掘簡報》,出土時後室有三組棺木,包括六件石棺座和三副木棺。它們分前後兩排整齊放置,其中前面一排保存得比較完好,而後排則損毀嚴重,有的甚至已經成為了碎片。前排的石棺座兩端雕鑿有虎首和前蹄,刻痕鮮明,線條清晰流暢。虎亦生三角眼,瞪視前方,雙耳聳立,牙口大張,舌頭微吐,虎鬚和鬃毛根根分明,顯得威風凜凜。前蹄上還刻有花瓣形紋飾。木棺的側板、底板和蓋板則由整木挖制而成。



後室中所擺放的虎首形石棺座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後室中央只擺放著兩組四件石棺座,另外更為精美的兩件被分別移放到了江寧博物館和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中作展覽,供專家研究和遊客觀賞。


我們在墓室中駐足良久,許多同學出於初次下墓的新奇,在墓室中來回走動,打著手電筒對每一方青磚、每一處牆隅都細細思索、慢慢回味。室外的陽光經由頭頂的盜洞將整個陵墓後室照得通透明亮,其建築形制和造型風格一覽無遺。墓室中的拱券和穹頂都是單純地用磚塊累砌起來的,沒有使用任何黏合劑,靠的就是這種結構下塊料之間產生的側壓力,有很好的承重效果。我們發現墓室的青磚存在著長方形、方形、楔形、刀形等各種不同形制,分用在墓底、墓壁、墓頂等各處,以三順一丁、二順一丁、「人」字形或平砌等方法砌築,不少磚面上還模印著花紋。


走出墓室時,我們在甬道口發現了大墓排水溝。排水口偏於墓道東側,就在甬道口的鋪地磚下,穿過了石門和封門牆。《發掘簡報》上說,它將沿著斜坡墓道一路向南延伸,一直通到墓前的一條古河道中,全長有326米。而且越往前越深,充分利用地勢的落差來排水。墓前的27米為明溝,再向南則為明溝與暗溝相間鋪設。可惜發掘之後就已經回填,棚屋外荒煙漫草,再不可見。



甬道及排水口的位置


排水口


墓主何許人也?


可以看到,這座磚室墓具備封門牆、石門,前、後室兩側有對稱式耳室分布,後室的後壁底部還有兩個壁龕,這樣的形制在長江中下游的孫吳、西晉墓葬中雖並非僅此一家,但這座墓的各部分之體量、規模均遠在其他一般墓葬之上。此外,此墓除甬道外,多以邊長50厘米的特製大方磚或其半磚鋪地,模仿墓主生前居處的地面,這也象徵著墓主特殊身份和地位。



墓室平、剖面圖,圖片來自王志高等《南京江寧上坊孫吳墓發掘簡報》


圍繞這一級別頗高的墓葬主人的身份,目前有幾種說法。


在此墓發掘工作完畢之初,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市江寧區博物館聯合發表了由發掘領隊王志高先生等執筆的《南京江寧上坊孫吳墓發掘簡報》,對墓葬形制結構及出土器物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據墓葬形制、前後室墓頂的四隅券進式穹隆頂結構、出土的青瓷明器及紋飾類型以及三國時代鑄錢等,結合孫吳建都建康之後的歷史,將此墓的時代定於孫皓晚期。在將此墓與孫吳時期大型墓葬進行形制結構對比的基礎上,結合墓葬所在地名「孫家墳」的由來及《三國志》中末帝孫皓執政期間曾大封宗室諸王的記載,初步推測墓中所葬者應為孫皓所封的一位宗室王及其兩位王妃。


南京大學歷史系賀雲翱老師在《南京江寧上坊孫吳大墓墓主試考》(《東南文化》2009年第1期,第64-66頁)一文中,綜合分析墓葬規模、隨葬物品、相關遺迹現象及歷史記載後,推測是孫吳中期少帝孫亮時的權臣孫峻之墓。從《三國志》及《建康實錄》來看,整個孫吳時期未封異姓王,而孫權、孫亮、孫休三帝時期,除此後繼承帝位的少數王外,其餘各王不得善終,孫皓時期所封的孫休子諸王亦被遷離建業並誅殺,不可能享有如上坊大墓這樣的墓葬規格。而根據年齡推斷,在建衡元年孫皓28歲所封的淮陽、東平二王尚年幼,與墓中疑為墓主的成年陶俑形象不符,按理也無法有兩位王妃。再通過核檢史書及對遺迹現象的研究,文章提出了墓主應為孫吳少帝孫亮在位時的權臣富春侯孫峻的觀點。而作為孫吳皇族的孫峻、孫綝兄弟,在孫吳中晚期連續把持著孫吳的實際權力,孫綝甚至廢少帝孫亮為會稽王,改立瑯琊王孫休為帝,權傾人主。因此,這座規模超大的墓葬完全有可能是孫綝為孫峻逾制建造的。而後墓室頂部巨大的空洞和墓室中人為破壞的痕迹,作者則認為與孫綝死後景帝孫休曾下令毀孫峻墓的記載相符。


面對這一新說,王志高先生等在對孫吳墓葬材料等有關文獻的系統梳理、修正部分簡報疏誤的基礎上,重新考量相關問題後撰寫了《南京上坊孫吳大墓墓主身份的蠡測——兼論孫吳時期的宗室墓》(《東南文化》2009年第3期,第41-50頁)一文,重申了墓主為孫皓宗室王及其二王妃一說,並根據孫吳皇室早婚現象與孫皓諸子的情況,進一步提出該宗室王可能為受寵卻早逝的東平王的猜想。對墓室破壞原因進行說明,並根據出土文物,將墓葬年代進一步具體到孫皓晚期,從而排除了墓主為五鳳三年卒亡的孫峻的可能。

此外還有墓主為孫堅一說。關於孫堅高陵的所在,一般多根據其歸葬曲阿(丹陽)的正史記載,認可其位於今丹陽孫陵崗的舊說。而在上坊孫吳墓探得後,王寧邦先生髮表《孫堅高陵考——南京江寧上坊孫吳大墓墓主考》(《南京曉庄學院學報》,2016年第32卷,第4期,第103-110頁)一文,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孫堅墓經過遷葬,而此次發現的上坊孫吳墓實為孫堅遷葬後的終葬之所。但這一推測已被考古人員完全否定。在孫吳諸陵中,武烈皇帝孫堅高陵、大帝孫權及宣明太子孫登蔣陵、景帝孫休定陵、文帝孫和明陵及廢帝會稽王孫亮、末帝孫皓的葬地現皆已探得較明確的具體位置。另《建康實錄》卷三記載,孫休於永安五年尊其已故母親王夫人為「敬懷皇后」,改葬敬陵,敬陵地點失載,但墓主人身份與上坊大墓墓主亦不相吻合。因此,墓主並非孫吳的帝陵某位皇帝是能夠確定的。


雖然目前各方還未能得出一個足夠確鑿無疑的結論,但這座墓的規格之高、墓主之尊是毋庸置疑的。雖然墓中出土的精美隨葬品大多已收藏至博物館內,但立於墓室之中,牆磚上精美的錢紋、十字形紋、車軌紋,半米見方的暗青色鋪地磚,咧嘴露齒線條樸拙的牛首燈台,從這些遺迹之中,我們也似乎能一窺當年坐斷東南的磅礴王氣。



從棚屋東北角俯察後室


從墓室中走出來後,我們在圍繞墓室的搭建的棚屋裡轉了一圈,從不同角度觀察墓葬時,發現棚屋在北側盡頭處恰與墓室的中軸線相交的位置上,從收葬一代人物的黃土中,悠悠地長出了一株小草,欣欣然展著油綠的葉子——這一方承載了建康王氣東吳春秋的故土,從未失去養育萬物的力量。



三國墓磚旁的小草(童嶺攝)

(特別鳴謝南京市考古研究所陳大海先生、江寧博物館王志華先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美威脅退出《中導條約》,中國或面臨兩大新戰略壓力
宏亮瞻局丨光榮級兩洋出擊,透視導彈時代的巡洋艦海軍(下)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