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西方大力氣「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40年後發現結果和自己想的不一樣

西方大力氣「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40年後發現結果和自己想的不一樣


落後國家要發展製造業都會遇到兩大困境:

一沒資本、二缺技術。



那麼,這樣就不能搞製造業了?


答案當然不是,只要你想搞,發達國家幫你解決這一切。

當年中國前腳剛改革開放,後腳,外商帶著資本和技術屁顛屁顛跑來中國投資。



出錢,出技術,免費幫你發展製造業,呸!如果真是這樣,那特么就不叫資本主義,叫共產主義了,外商肯定是有目的。




漲工資太快也是錯?




外商帶來的製造業,大多數都是西方落後的,人家看中的是中國無數便宜又好用的勞動力。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工人收入提高速度超過了利潤增長的速度了,也就是製造業的利潤率在下跌。


老闆們這下要燒腦了,不加工資吧,工人罷工了;加工資吧,成本上去了賺不了多少錢。



 


這麼一看,貌似是工資太高惹的禍?


其實不然,資本天生就有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本能,西方國家提出的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就是資本希望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潤。


所以,這不是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太高的問題,而是因為發展中國家可以提供廉價而又好用的勞動力,即使給工人漲工資,自己能夠保持不錯的利潤率,資本還是會不斷的尋找進一步降低成本的可能性。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歐美日等國就立即開始向中國大量轉移製造業。但無一例外,基本都是低端創業,什麼組裝電視機了,組裝汽車了,什麼衣服鞋子工廠了等等等等。






永遠不會嫌錢多




一直以來,傳統工業強國的跨國公司普遍傾向將製造環節外包給低成本地區,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這些國家逐步退出製造環節,但實際上,這些跨國公司卻是強化了對產業鏈的控制,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而這種產業鏈的全球化布局,早從帝國時代就已經開始,第一個忙著搬家的是英國,19世紀下半葉開始,英國就開始對外轉移產業,開啟了第一次國際性產業轉移浪潮,接盤的有法國、德國等歐洲和北美國家。


美國正是藉此機會,實現了經濟崛起,最終成了世界經濟霸主。


產業轉移涉及到很多因素,不過主要還是為了賺更多的錢,這是因為產業輸入地不僅各種生產原料便宜、當地政府還會給各種優惠,還能就近銷售,連運費都省了,有這麼多好處,想少賺都難。


但是,資本永遠不會嫌錢多。


只要還有能獲得更高利潤的地方,資本照樣會毫不猶豫的轉移,因為資本沒有祖國,更不會因為愛國主義放棄賺更多利潤的機會,除非秀逗了。



從帝國時代開始,到改革開放,實際上,已經是第四次國際產業轉移了,而中國,就是第四次國際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正是這樣,中國的經濟實現突飛猛漲。


全球製造業向中國的轉移持續了近三十年,直接結果是中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全球製造業基地。


但,隨著中國生活水平的提高,製造業開始有轉移的趨勢。


不過,中國目前仍然在尋求降低企業綜合成本的可能性,儘可能將更多製造業產能留在中國境內。目的很明顯,是為了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有別於逐利的資本,對於中國,賺錢不是第一位的,保證就業率才是重中之重,這是攸關社會穩定的大問題。



發達國家坑很大



保證就業率,所有國家的政府都知道這個道理,不過,知道是一回事,做起來就是另一回事。


製造業背後的資本可沒有幫助政府維持就業率的義務,政府想要保持就業率就必須讓資本滿意,這個真的很難。而資本,要的就是賺更多的錢。


白色家電曾是日本製造的名片,不過,日本財團的老爺們,覺得這些製造業利潤率太低,所以,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包括白色家電在內的電子電器產業就被逐步轉移到了中國。




同時,日本自己向金融化、證券化、智能化及數字化等高端方向轉換。


當日本的白色家電被轉移到中國的時候,原先的日本工人突然發現:靠!自己不僅失業了,甚至連合適自己的工種都消失了。我一個組裝電視的,不可能去搞智能,搞金融吧。


日本產業的轉移,就是西方的一個縮影,不可否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在工業技術水平、科學研究能力方面具有很強的實力,這也是高端產業的基礎。


不過,問題是

既然是高端,從事它的人必然是少數,換言之就是所能提供的工作崗位不會很多,這就是金字塔法則。

說白了,用不上那麼多人了,一個公司,它的工廠可以請100個工人,而它的辦公室不可能去請100個會計。


所以,失業的人是越來越多。


當然,有些政府可以通過發放福利來安撫失業者。


這一點希臘政府蠻騷的,借債辦福利,上一任總統借錢給大家發福利,等到了還錢的時候,已經是下一任總統了。


然後?然後,希臘政府就破產了。


「反正我當希臘總統的是時候,希臘沒破產就是我的政績,我下台以後,天塌了也不是我的事兒。」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發達經濟體在高收入高福利的同時,失業率卻居高不下,這已經是發達國家政府最頭疼的社會問題。


所以,還是少吹高福利吧。



發達國家不是沒料到這一點,他們原本打算依靠壟斷高科技產品和吃肉不吐骨頭的金融挪移大法,把發展中國家賺來的血汗錢收回來。到時候,給國內失業的屁民弄點高福利,堵上他們的嘴,還能提高幸福指數,成為人間天堂。

但,偏偏遇上了刺頭。




被忽略的中國變數




這就是中國,說是發展中國家,其實有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然後?西方的如意算盤就破產了,首當其衝的就是,很多高科技產品不能再壟斷了,不能再漫天要價了。


這些中國產品太沒有節操:


15年前,通信交換機的一塊關鍵部件,國外賣中國20萬;現在華為搞出來了,只賣1萬元。


5年以前,石墨烯國外每克賣5000元,比金子貴幾十倍;現在,中國搞出來了每克3元,跟廢紙一個價。


中國不僅吃了西方製造業的紅利,還把西方賣高價的東西搞成白菜價。


這下得,西方原計劃的大量的海外收入,沒了。



如今,很多西方國家喊著,振興本國製造業,但只要中國製造擺在那裡,非高端製造業就不會再有暴利的可能。


所以,別看特朗普高喊要讓美國重新偉大,號召製造業回家吃飯,結果還是應者寥寥,因為高素質的熟練工人消失了,很多工種沒了,要重新培養絕對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


否則,川普也不用祭出貿易戰的大旗了,既然用市場手段沒法和中國製造PK,就用政治手段提高中國製造的成本吧,美利堅工人的工資有多高,中國就要交多少稅!


不過,現在的中國製造業也同樣面臨工人隊伍後繼乏人的問題,一方面工廠招工不足,一方面不少年輕人看不上這低端的工作。



歐美國家的問題,現在也擺在中國面前,產業工人不吃香了怎麼辦?


是自廢武功,還是涅磐重生?


答案當然是後者,

因為製造業是大國的脊樑,沒有強大的製造業作後盾,高科技玩得再溜,金融創新再紅火,也是無根之木。


沒有中國製造打底,淘寶還能淘到便宜又好用的商品?


沒有國產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還搞個球啊?


所以,

中國的產業升級,不是轉移製造業,而是升級製造業,要讓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比翼齊飛,這才叫想像力有多大,生產力就有多大。



人口紅利沒了怎麼辦,還有技術紅利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榜 的精彩文章:

【點兵877】9分鐘砍翻200日軍,解放軍立下大功為何被撤編?真相令人肅然起敬
有了這傢伙,俄羅斯說話的底氣硬了不少

TAG:軍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