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和親公主劉細君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和親公主劉細君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和親公主劉細君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伊犁河流域是當時西域最強大的烏孫國的游牧地。烏孫屬哈薩克族祖先的一支。


西漢武帝時期,為了徹底擊敗西北邊塞的匈奴,張騫建議用厚賂招引烏孫,同時下嫁公主,與烏孫結為兄弟,這樣就可「斷匈奴右臂」,共同夾擊匈奴。


於是,就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和親公主劉細君。

西漢前期,北部邊疆經常受到匈奴的侵擾。


漢高祖劉邦採納劉敬的建議,「遣宗室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和親」,「冀以求安邊境」。


到漢武帝時,經過六十餘載的苦心經營,漢朝國力日漸強盛,漢武帝為擺脫受制於匈奴的被動局面,數度開塞擊胡,特別是經衛青、霍去病的打擊,匈奴從此遠遁漠北。


公元前2世紀初,烏孫與月氏均在祁連山附近游牧,烏孫王難兜靡被月氏攻殺時,他的兒子獵驕靡剛剛出生,由匈奴冒頓單于收養成人。


公元前161年,在匈奴的支持和援助下,獵驕靡率領部眾西擊大月氏,遂居留伊犁河流域一帶,建立了烏孫國。


烏孫多年來一直是匈奴的從屬,獵驕靡既感念匈奴的恩德,又不願長此蜷伏於匈奴肘腋之下。


西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勸漢武帝聯合烏孫共御匈奴。


漢武帝命張騫為中郎將,率300人,馬600匹,牛羊金帛萬數,浩浩蕩蕩第二次出使西域。


張騫到達烏孫後,請烏孫東返故地,「烏孫能東居故地,則漢遣公主為夫人,結為昆弟,共拒匈奴」。


此時,烏孫王獵驕靡年老,大臣都懼怕匈奴,又認為漢朝太遠,不想移徙。

隨之,張騫派遣副使分別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闐等國展開外交活動,足跡遍及中亞、西南亞各地,最遠的到達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和北非。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烏孫王配備了翻譯和嚮導,護送張騫回國,同行的還有數十名烏孫使者,這是烏孫人第一次到中原。烏孫王送給漢武帝數十匹天馬,深得武帝歡心。


烏孫國見漢朝軍威遠播,財力雄厚,遂重視與漢朝的關係。


漢元封初(公元前110——公元前109年),烏孫再遣使「以馬千匹」為禮,媒聘漢家公主,漢武帝選定江都(今揚州)王劉建之女劉細君為公主出嫁烏孫王獵驕靡。


劉細君生在鐘鳴鼎食之家,長於溫柔富貴之鄉。


其父劉建養尊處優,放蕩不羈。


他聯絡對朝廷不滿的劉安等人,企圖謀反。


丞相府長史在他的住處查出了武器、印璽、綬帶、使節和地圖等準備反叛的大量物證,立報漢武帝。


劉建情知罪不可赦,遂於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衣帶自縊身亡,細君的母親以同謀罪被斬。


父母死時,細君尚幼,赦無罪。

不久她被帶入長安宮中生活,並有專人教以讀書。


稍長,細君即能詩善文,並且精通音律,出落成才貌雙全的大公主。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某一天,一紙詔書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漢武帝詔命她遠嫁「去長安八千九百里」的烏孫國。


送嫁那一天,漢武帝「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贈送甚盛」,盛裝的細君在隨從官員、樂隊、雜工以及侍女等數百人的簇擁下,依依不捨地上了車輦,送親隊伍浩浩蕩蕩地向西進發,一路上錦旗蔽日,鼓樂喧天,十分壯觀,京城長安在細君的淚眼中越來越遠……


為了迎接漢朝公主的到來,烏孫國都赤谷城大路兩旁官民奏起胡樂,載歌載舞。


獵驕靡見細君生得纖弱嫻靜、白嫩艷麗,且能歌善舞,才貌雙全,非常高興,「以為右夫人」。


因為細君公主膚色白凈、花容月貌,烏孫人稱她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膚色白凈美麗像馬奶酒一樣的公主」。


匈奴得知烏孫與漢結盟,聞風而動,「亦遣女妻昆莫(烏孫王號),昆莫以為左夫人」(烏孫以左為貴)。


烏孫國畢竟臨近匈奴,離漢室太遠,匈奴女後嫁而為左夫人,此時,獵驕靡仍然畏懼匈奴的勢力,希望在漢王朝與匈奴之間保持平衡。

自幼長在深閨的細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對塞外生活的適應。


匈奴公主騎馬如飛,挽弓射鵰,馳騁草原。


而在江都富貴之鄉長大的細君卻很不適應逐水草、住氈房的草原游牧生活,加之語言不通,與獵驕靡溝通困難,更有匈奴嫁過來的左夫人為敵,其悲愁艱難可想而知。


然而,作為漢朝公主,她深知自己的使命關係著大漢邊疆的安寧,於是「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置酒飲食,以幣帛賜王左右貴人。」


用漢武帝所賜豐厚妝奩與禮物,廣泛交遊,上下疏通,為漢朝做了大量工作。


細君公主到達烏孫後,每隔一年漢朝還派使臣帶著帷帳錦繡等前往探視。


作為漢朝與烏孫的第一個友好使者,細君公主使烏孫與漢朝建立了鞏固的軍事聯盟,達到了聯合烏孫,遏制匈奴的目的。


但身處「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外邊陲,滿耳只聞異族語言,滿眼都是異域風光,細君公主常常在夢裡見到的依然是江都那綺麗的南方景色和長安那繁華的都市風光。


想起自己的身世,感嘆命運的悲涼,她常常抱著琵琶,唱不盡那幽怨之情。


細君公主精通音律,妙解樂理。

據史載,樂器琵琶創製的直接原因就是細君出塞烏孫。晉人傅玄《琵琶賦·序》對之考證甚祥,「漢遣烏孫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箏、築、箜篌之屬,作馬上之樂。」


北宋大文豪蘇軾《宋書達家聽琵琶聲詩》:「何異烏孫送公主,碧天無際雁行高。」


唐人段安節在《樂府雜錄》中明確指出:「琵琶,始自烏孫公主造。」


或隱指,或明言,都認為劉細君是琵琶的首創者。


在一個深秋的清晨,鬱悶已久的細君走出夏宮,徜徉在「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的昭蘇夏特河谷。


遠處,烏孫山巍峨矗立,山中墨綠的塔松、碧綠的青草、棗紅的駿馬、潔白的羊群,在晨光的映襯下美麗而生動。


河岸上生長著蒲草,蒲草旁邊搖動著一串一串殷紅的水蓼花,儼然江南秋色。


猛抬頭,一對天鵝由西向東緩緩飛去,撩起漢家公主強烈的思鄉之情,悲戚之感油然而生。


望著天鵝越飛越遠,幾年的痛苦凝結成詩行一瀉而出,吟唱出那首被史官班固記入《漢書》的思鄉絕唱《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當這首思鄉之歌傳到長安後,「天子聞而憐之」,但是為了大漢王朝的社稷江山,漢武帝又怎能讓細君回來。

遂一邊派使節攜帶錦繡帷帳、美味佳肴等前往烏孫慰問,一面勉勵她安心邊塞,不負王命。


這首《悲愁歌》,如泣如訴,言辭似子規啼血,令人黯然神傷,後收入漢詩,被稱為「絕調」。


因歌詞中有「願為黃鵠」佳句,又稱為《黃鵠歌》。


獵驕靡是烏孫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雖年老昏花,但很精明,細君的哀怨烏孫王怎能看不出來?


按烏孫的禮俗,國王死後,年輕的王后必須嫁給王室子孫為妻。


為了細君的幸福,也怕將來莫測的變化可能對細君不利,獵驕靡思前想後,決定在自己生前將細君嫁給繼承他王位、年紀與細君相仿的孫子(岑陬)軍須靡。


這雖是烏孫國的傳統習俗,但在漢族人看來,卻是違經背義、不符合倫理道德規範,細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


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她上書懇求漢武帝,一旦獵驕靡歸天,便將她召回故土,她要把自己的生命結束在養育自己的土地上。


漢武帝接書後,內心也很憫情,可匈奴仍在北方虎視眈眈,為保中原安寧,與烏孫的結盟就必須堅持下去。


於是漢武帝回書曰:「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

細君只得含悲忍辱再嫁軍須靡。


細君雖然與軍須靡年齡相當,但此時她已心如死灰,終日以淚洗面。


兩年後,獵驕靡病故,由於獵驕靡的兒子早亡,孫子軍須靡繼承王位,細君為軍須靡生下一女,名少夫。


因為產後失調,加上心情抑鬱、思鄉成疾,細君不久因憂傷而死,時年僅25歲,年輕的生命永遠長眠在塞外的大草原上。


細君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她由藩國郡主淪為罪臣之女,再由罪臣之女驟升為大漢王朝的皇室公主,又由皇室公主成為烏孫王祖孫兩代的夫人。


她歷經幾番浮沉,飽嘗了人間的榮寵和酸楚。


可以說她為了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大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滄海桑田,如今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是古烏孫國故地,古烏孫人是伊犁主體民族哈薩克族的族源之一,哈薩克族中至今還有叫「烏孫」的部落。


他們主要居住在伊犁河谷昭蘇縣一帶,細君公主的故事在這裡流傳甚廣,被當地傳頌為「民族團結」的楷模。


後台回復關鍵詞【歷史】可閱讀更多歷史故事

回復關鍵詞【進群】可進入歷史官方微信粉絲群

回復關鍵詞【電影】可免費看電影電視劇,全網任何電影電視劇都可以免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上下五千年歷史 的精彩文章:

漢武帝為何下罪己詔?這份罪己詔有何意義
劉邦一共八個兒子,他們後來都如何了?

TAG:世界上下五千年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