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校捆綁 為科學銜接搭橋
■聚焦「幼小銜接」·實踐篇③
近年來,由於大家對幼小銜接的誤解,搶跑式、灌輸式、訓練式的幼小銜接現象一直困擾著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幼兒園是否提前教拼音、識字等知識,成了家園之間的主要矛盾。
面對現實難題和家庭教育的誤區,我們怎麼辦?9年來,我們一直致力於幼小銜接實踐研究,通過實證調研,與小學攜手,逐步建立家長與幼兒園的信任和合作關係,明確幼小銜接工作目標;通過研究「橋樑」課程體系,提升教師隊伍專業素養,更新家園共育理念和方法,從而探索出一條相對科學的幼小銜接路徑。
用實證調查明確幼小銜接重點
為明確幼小銜接階段幼兒能力發展的重點、幼小銜接中真正亟待彌補的縫隙,並論證是否可以適當學習拼音等知識,我們對一年級教師和學生以及本園畢業幼兒進行了跟蹤調查。
我們走訪西安5所不同體制的小學。用兩年時間,對45名教師和2002名一年級學生進行追蹤調查,獲得這些兒童入學初期及後續發展的調查資料。
在拼音學習這一項上,我們發現,32.84%的兒童在入學前系統學過拼音,62.87%的兒童簡單接觸過拼音,只有4.29%的兒童入學前沒學習過拼音。
我們又對這5所小學的新入學兒童第一次語文月考成績進行統計,結果發現,入學前系統學過拼音的兒童第一次月考成績平均分為96.6分,簡單接觸過拼音的兒童為94.88分,沒有學過拼音的兒童為91.93分。對比可得,沒學過拼音的兒童第一次月考的語文成績平均分低於前兩者,但差距並不大。
但是一學期後,他們的語文成績發生了比較顯著的變化。入學前系統學過拼音的兒童期末成績平均分為94.7分,簡單接觸過拼音的兒童為94.87分,沒學過拼音的兒童為94.83分。可以看出,入學前系統學習過拼音的兒童成績下降趨勢明顯,沒學過拼音的兒童進步幅度很大。
2017年2月,我們又對我園99名2016年畢業的幼兒進行了追蹤調查。結果也發現,沒學過拼音的兒童語文成績在小學第一學期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到期末考試時,提前學習的優勢幾乎看不到了。
為進一步了解幼小銜接階段的工作重點,我們又對小學一年級教師進行了調查與訪談。
小學教師認為,幼兒園階段應「培養學習習慣」和「規則意識」的各佔97.1%和88.6%;認為應教會學生「拼音及20以內加減運算」的只佔57.1%。他們認為,新入學的小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規則意識弱、閱讀習慣差、自我情緒控制與管理能力弱、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同伴交往能力弱、傾聽能力有待提高、書寫方法不正確等。
這些數據與結果是科學開展幼小銜接的基石。它告訴我們,幼小銜接並不是幼兒園小學化,顯性知識的灌輸與兒童的後續學習也不是正相關。這些結果讓教師們獲得了自信,為科學幼小銜接策略的建立提供了有力支撐。
建立家園校科學銜接的平台
幼兒園與小學是兩個相互銜接又有較大差異的教育機構。在傳統觀念中,人們往往將幼小銜接問題歸結於幼兒園,然而銜接應是雙方的,幼小雙方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同時,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通過小學反饋的一年級學生存在的問題,我們明確了幼兒園階段的工作重點,我們打算建立一個家、園、校三方溝通交流的平台,更好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為幼小銜接創造一個暢通的交流平台。
首先,我們走訪周邊小學,與小學簽訂友好學校協議書。幼兒園邀請小學校長、教師參與幼小銜接座談、訪談活動,與5所小學簽訂友好學校協議書,建立良好的長期合作機制。有針對性地組織園、校開放活動,共同探討兩學段兒童的生活、學習,聆聽小學教師提出的改進意見。同時,我們也給小學教師提出合理化建議,形成幼小銜接、小幼銜接的雙向對接。
其次,開展「幼小」跨學科合作教研。我們特別邀請兩位小學校長,與幼兒園課題組成員成立合作教研團隊,研究討論幼小銜接的意義及目標,對本課題中幼小銜接的概念與具體內容做出界定。我們認為,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在教育工作的內容及方法上的互相聯繫。幼小銜接不是幼兒園小學化,它需要幼兒園、小學、家庭三方共同合作,目的是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再其次,參與加體驗,轉變家長理念。課題進程中,我們特意為家長開展「幼小銜接專題講座」「家長沙龍」等活動。邀請專家學者及知名教師,多角度解讀幼小銜接,與家長共同學習課題組的調查結果,對焦點問題給予詳細解答,逐步轉變家長觀念。
同時,我們邀請家長和幼兒園教師、孩子一起訪問小學,改變家長固有觀念。幼兒園內採用半日開放、觀摩課堂等多樣化的形式,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進一步贏得家長的認同與支持。我們還開展「家園微課」,便於家長之間及時溝通交流。
開發益於幼小銜接的「橋樑」課程
為了更好地落實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園的工作重點,用科學方法實現幼兒發展目標,幼兒園組建開發團隊,構建了「橋樑」課程體系。
「橋樑」課程以兒童立場為核心,從幼兒生活能力、體育鍛煉、社會適應和學習習慣四個維度科學銜接。每個維度又分別細化出具體內容,如生活能力分為自我服務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與自我保護能力。課程以環境準備、日常生活與活動、教師與兒童的互動、家長對兒童的支持等策略,實現家園校三方合作模式下的科學銜接,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在「橋樑」課程下,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在班級牆面上設計「一日生活時間表」,讓幼兒感受時間的意義。數學區創設「畢業倒計時」,引導幼兒認識日曆,感受一天天臨近畢業的自豪與期待。
同時,我們還開展了模擬小學專項活動。我們開闢幼小銜接區角,投放與小學相關的照片、圖片及學慣用品,讓幼兒提前了解小學。與幼兒討論,制定區域規則,培養他們物品歸類擺放與整理的習慣。為幼兒配備個人收納箱,提醒幼兒看管好自己的物品,提高幼兒自我服務能力與責任意識。開展「我的計劃」活動,提供一日活動計劃表,幫助幼兒懂得合理安排時間,並養成做事不拖拉的好習慣。
為了讓幼兒切身感受小學環境,我們又開展了每周一次「模擬小學」活動。模擬小學桌椅擺放,讓幼兒了解小學課堂,提高幼兒的規則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模擬「課間10分鐘」,提醒幼兒合理安排課間10分鐘。比較發現幼兒園和小學在作息時間上的不同之處,減少對小學的陌生。
通過實證調查、搭建家園校科學銜接平台、研發益於幼小銜接的課程體系並付諸實踐,我們探索出了一套科學、可行的方法,來幫助幼兒園、小學教師和家長更從容地應對孩子的過渡時期,也能使幼兒園教師更明確自己設計和組織的活動對孩子長遠發展的意義。最為重要的是,家園校各方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的成長,不再因幼小銜接這一過渡階段而焦慮無措。
(作者系陝西省西安市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幼兒園園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25日第3版
※「行動起來,關注眼健康」媒體溝通會舉行
※深度「放管服」深在何處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