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任的父母應該捨得讓孩子吃苦
現在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都很好,家家一個小寶寶,真是呵護備至,所以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順境中,沒吃過苦,沒受過累,也沒有受過任何挫折。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其實是不具備什麼競爭能力的,稍遇挫折對他們就是很大的打擊。所以如果你真的對孩子負責,對孩子的未來有遠見,那麼就應該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學會放手,讓他自己吃點苦頭,在挫折中學會適應和改變。
如今的大人們,每當在一起談論孩子的時候,都覺得他們實在太享福了,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吃苦。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把獨生子女當成掌上明珠,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自己寧肯嘗遍千辛萬苦,也不願讓孩子受到一丁點兒委屈,他們捨不得讓孩子放棄優越的環境,捨不得讓孩子離開父母的保護,捨不得讓孩子自己去奮鬥。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於是,今天的很多孩子就一直在父母過度的保護和關愛之下成長。在溺愛中孩子經受不住一點風吹雨打,一遇到困難就退縮,這樣的孩子是難以成為真正有用的人才的。
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還要不要發揚這種美德?生活實踐表明這種美德在今天仍然需要發揚光大。沒有一點吃苦的精神,幹不成任何事情,不僅成年人需要這種精神,孩子更需要。人生道路是曲折的,每實現一個目標,都需要努力奮鬥,要奮鬥就需要有一種勇於吃苦的精神。
讓孩子適當吃苦的必要性
從孩子的成長規律看,兒童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階段,家長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因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艱難困苦和曲折坎坷,在孩子的人生基礎階段,給他們開設吃苦教育這堂課,能磨礪他們的德行品質,升華他們的人生境界,增強他們的生存生活本領。因而可以說,讓孩子吃吃苦,是為他們將來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穩順暢作加油充氣、儲能蓄勢的準備,讓他們踏入社會後,在風雨人生中,充分實現自身價值。
讓孩子吃苦並不等同於「受虐」
當然,孩子不願意吃苦、拒絕吃苦,並非全是孩子的過錯,而是父母沒有重視從小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結果。讓孩子吃苦應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對孩子不要太溺愛,讓他們適當地吃點苦,受點折騰;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給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務,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的,父母絕對不要包辦代替。
對孩子的吃苦教育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吃苦是一種心理承受力。人在艱苦的環境中,戰勝的不是環境,而是自己。「逼」著孩子去吃苦,孩子自己不樂意,忍耐力就會降到最低點;加上他們心裡明白,父母逼他們去吃苦,是父母對自己平時怕苦的一種懲罰,於是更加強化了「負意識」。所以,在這方面,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而不是強迫命令,要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而不是「光說不練」,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
借鑒:外國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
美國的家長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青少年從小的時候開始,不管其家裡多麼富有,男孩子12歲以後就會給鄰居或是自己的父母在家裡剪草、送報,以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則會做小保姆去賺錢。
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對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就送到一家有教養的人家去當一年女佣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
德國家長從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加拿大為了培養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本領,人們從很早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個記者家中,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結各家各戶送報紙,並且父母以他們的鍛煉能力為自豪。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為了孩子的將來更有競爭力,有時也應該狠下心來,讓孩子適當地吃些苦,這樣對他們的成長非常有益處。
關注萬能哥
一起,助身邊人進步!
※3~6歲的孩子,到底應該「教」什麼?
※忙是治療一切精神病的良藥
TAG:父母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