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喜歡這家只有80平米的書店,不大,但自由

喜歡這家只有80平米的書店,不大,但自由

寬窄巷子附近有很多小街小巷,都是濃蔭罩住整條街,它們不爭不搶,把喧囂都讓給了寬窄,把市井留給了自己。比如一條不起眼的斌升街,從地鐵口出來500米不到,但卻極其安靜,老字號的仁義水餃、小清新的咖啡店、還有燈光迷離的修腳店、按摩店、名叫「沒得白味」的餐館,都相敬如賓的生長在這條街上。

一家叫「讀本屋」的書店也開在這條街上,它不算開,相比其它鋪子它開得很「收」。略高的一排木窗透出暖光,兩面書牆中間開了一道門,要上兩節台階才能進去。

書店空間不算大,被店主分為了四個空間,兩個開放式的閱讀空間,一個吧台,吧台後面還藏了一個魔幻的小書房。連通三個房間的靠窗走廊,都被書填滿,隔著木窗向外望去,能看到舊式小區陽台上的生活痕迹,誰家曬的秋衣,誰家種的什麼花,都一清二楚。

下午,初冬的光透過玻璃,斑斑駁駁的打在書上,帶著淡淡焦苦味的咖啡香流動在整個空間,偶爾有一輛車從窗外開過,這就是書店的日常,也是老廖的日常。

老廖開「讀本屋」剛好了一年了,除了偶爾出門「收書」大部分時候,他從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都待在吧台中間,看書、泡咖啡和朋友聊天……我問他你坐得住么?他說坐得住啊。

老廖大學學的專業名字特別長,機械設計製造機器自動化,是父母給選的專業,因為那幾年這個專業需求大,但是他根本學不下去,大學基本就泡在圖書館裡度過,還沒畢業就被派到鋼鐵廠實習,「高噪音、高粉塵」實在干不下來。

畢業後做過銷售、干過金融、去雲南修過公路,但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想要的生活就是開個小書店。想必很多文藝青年都有過開書店的念頭,但是在這個時代小書店根本沒法生存。

此圖由廖宇提供想開,就要讓它「活下去」,老廖很快就去一家咖啡店打工,他希望用過咖啡店結合書店的形式讓書店可持續。

因為曾經花很長時間自學過經管專業,在開店上就派上了用場,選址、租金、環境、人群,都盤算清楚了才正式開業。

仔細觀察讀本屋的書,就會發現它跟其它書店完全不同,先說分類,其它書店可能會以「文學」「社科」「工具」等分類,它分類是「自由」「先生」「四川方物志」…..

在走廊的盡頭,還有一塊小小的區域,專門放了李劼人的書《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牆上還用娟秀的小楷寫了一篇李劼人的介紹。我問老廖,為什麼會想到專門留個空間放李劼人?

他說因為當時看袁庭棟的《成都街巷志》,裡面寫到李劼人的家曾經就在斌升街,《死水微瀾》和《暴風雨前》的部分內容就是在這條街上創作的,他看到覺得莫名的巧,於是就想在店裡在現在的斌升街給這位文學大師留個位置。

老廖選書的標準也很獨特「絕對不會讓雞湯文、成功學這類的出現在我的書店裡」,但是絕版的好書和二手書卻收了很多。在吧台後面有個很小的空間,裡面藏了很多二手書,一扇正好開在天井裡,這個空間像「真空」一樣,會讓你一下抽離開外面的世界,根本不想走。

在黃黃的燈光下翻舊書也很有意思,經過二三十年這些書已經發黃有了霉斑,但是依然被保存的很好,你甚至能感受到上一個擁有者的小心翼翼,能感受到他當時被情節打動時忐忑不安的心情。

這是整個書店最小的一個空間,但是確實被大家最喜愛的一個空間,因為外面那個壓抑陰暗的天井和這個溫暖的小書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就在這麼小的空間里還上演過先鋒戲劇,表演者和觀眾混在一起,觀眾隨時被拉入情景中,大家流動在這個小空間里,不分台上台下。

在互聯網的衝擊下,我一直以為開書店是很孤單的事情,對於年輕人甚至可以說是清苦,像修行,要有定力,從早守到晚,還要抵禦物慾、抵禦浮躁的環境。但老廖完全沉浸其中,自得其樂,他說,知道自己要什麼很重要,我本來就不是說要掙好多錢,這個店能把一家人生活滾起走,又能幹我喜歡的事情,這就夠了。

我想,他也可能是因為每天都在被書店裡的故事、人情打動,這種力量是無形的,比如:

開業不到一個月的時候,遇到一位香港的客人,轉了一圈,買了一杯咖啡,卻付了100塊,廖宇追出去說付多了,客人卻說:書店不容易,我想支持你。

還有兩位60歲老大爺和好幾位中年人,都是因為在店裡看書,偶然就與失聯幾十年的故人相遇了,重拾舊情。

走的時候我讓老廖給我推薦一本書,他說:《燃燈者》吧,是作者回憶與恩師周輔成交往的故事,把我看哭了。

好喜歡這家只有80平米的書店,不大,卻越小越自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 的精彩文章:

為了這部電影,鄧超也是拼了老命

TAG:談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