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看了《詩經》我才知道,原來這才是國風!

看了《詩經》我才知道,原來這才是國風!

一、何謂「國風」?

「國風」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偉大文學源頭——《詩經》。如果從音樂體制上來看,《詩經》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即「風」、「雅」、「頌」三部分。這三部分中,「風」主要指的是從周南、邵南、唐、衛、陳、豳等十五國地區採集而來的土風歌謠,因為這些地方都屬於當時周朝封建制度下的分封國家,所以「風詩「也被稱為「國風」。

就文學性而言,《詩經》內部三個部分的文學成就各不均等。「雅」是當時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相當於周天子的「歌單」,主要是用於各種典禮儀式和朝覲時候進行演唱、表演的官方樂曲。想當於「主旋律」,格調和氣勢自然是很高的,但是就藝術性而言則要比「國風」遜色很多了。

「頌詩」同樣在藝術上要遠遜於「國風」。「頌詩」主要是周王朝各種宗廟祭祀時期的演奏樂曲。從現存的詩歌來看,大部分都是歌頌祖先功業、歌功頌德之作,對於表現王朝建國和部分諸侯國的歷史有一定意義,但是它同「雅詩」一樣,屬於當時士大夫和貴族公卿文士的作品,從表現現實的深刻性以及表達情感的豐富多樣性來看,他都不如「國風」。

「十五國風」的彙集方式以采詩為主。對此漢代文人曾有過專門論述。班固在《漢書 食貨志》中說:

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

而采詩的目的,是為了「王者可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而「雅詩」、「頌詩」則是由專門的文人創作,通過獻詩的渠道來送達於朝堂之上的。

二、「國風」意義

如果純粹從「國風」一詞的詞源來看,我們今天在提倡「國風」,實際上就是在提倡一種中國長久以來失卻掉的、卻無比珍貴的民間文學、民間敘事、乃至於個人文學的淵源。

這是一種長久一來不被我們所重視的一方面,一個充滿了個人情絲、個人情緒和純粹世俗生活的廣闊世界。它在近現代一些作家中時有見到,比如沈從文《邊城》是西南邊陲湘西世俗的世界;阿城的某些小說也具有和濃烈的鄉土意識,是鄉土世界的產物。

詩經中,相比於「雅詩」的醇厚雅正、「頌詩」的莊嚴肅穆,「國風」可能更為幽怨,更尖酸刻薄,更愛的痴狂、恨的撕心裂肺,更鮮活,也更貼近於人。

宏大敘事下,個人情絲的存在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我們今天或許回歸於「國風」精神,正是重新回歸到這樣一種可以直面人心中最真切、感人的情緒,最打動人心字眼的這樣一種傳統之中,它是《關雎》中「好逑」君子的「轉轉反側」;是《碩人》中「手如柔夷、膚如凝脂」的美人;是《氓》中女子對情郎「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的深切思念,也是對變心之人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決絕痛惡!

三、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風?

事實上這樣的傳統在中國古代長期以來被壓制束縛,究其原因,是由於儒家尤其是漢儒所遵循的一種「詩教」傳統。他們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用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來解釋《詩經》中的一切。

漢代《詩經》傳之後世有四種,其中唯獨只有東漢儒學大師鄭玄作序的毛詩獨行於世。毛詩開篇第一即在《關雎》下做《毛詩序》以用來闡明該詩所作之意圖以及闡明了文學在社會、政治上的功用。

不得不說,這是我國文學史上,也是文論史上第一個正式的、專門的論述文學問題的專論,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後世封建正統文學理論皆以此為正宗,奉為圭臬。然而如果從其主要內容來看,則存粹屬於牽強附會之說,其大多數內容帶有嚴重的政治傾向,顯然不是把《詩經》看作是文學,而是一部政治教化的典籍。

如他說《詩經》是「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之作,是歌詠后妃之德的。這一點其實後代很多人都有批判,比如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就在《牡丹亭》中設計了一場「春香鬧學」的場景,其中對於授課給杜麗娘的封建腐儒老師竭盡揶揄嘲笑。而杜麗娘受到《詩經 關雎》中男女美好感情的召喚,對於老師陳腐的吟詠后妃之德的說法不滿,這樣的解釋顯然不能是他滿意,便求諸於外,於遊園驚夢中尋得真諦。在這一點上,湯顯祖就是借後世對於《詩經》牽強附會的解讀來揭示封建桎梏以及達到對其批判的目的的。

事實上,《關雎》為「十五國風」中「周南」民歌,既是民歌,何來「歌詠后妃之德」呢?

所以,我們今天再次探求國風之真諦,務必要注意對其理解,將國風置於一定語境和歷史場景下去考察,不可做牽強附會的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松風閣書法日講 的精彩文章:

知道這6點,臨帖既像又准,效率還很高!
學習歐體書法,注意這4點,就不會出大問題!

TAG:松風閣書法日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