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彩瓷淺談:五彩篇
專家幫您掌眼
中國彩瓷的發展歷史悠久。像唐代的長沙窯,北宋的白釉紅綠彩都是屬於彩瓷的萌芽期,並沒有形成陶瓷市場的主流,真正形成主流的時期是在明代,彩瓷才有了與青花一爭高下的能力,在這之前是不具備這種能力的,這與燒造成本,大眾審美有很大的關係。彩瓷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五彩、鬥彩、琺琅彩、粉彩。今天,我們來深入探討一下五彩。
前面提到過,青花成型於元代末期的景德鎮,五彩與青花一樣,也是出現在元代末期。
什麼是五彩瓷?五彩的顏色又是哪五色?
五彩瓷是在已燒成的白瓷上以低溫色料描繪圖案紋樣,然後經第二次入窯燒成的瓷器。色彩以紅、綠、黃、藍、紫、等色多見,但每款器物各有不同,根據紋樣的內容,有的還加飾金彩。五彩並不一定是特指五種顏色,但至少得有兩種顏色以上。
明萬曆 五彩魚藻紋蒜頭瓶
五彩在明、清時期的發展歷程如何呢?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五彩一直被定義為明中期創燒。
西藏薩迦寺青花五彩瓷高足杯
西藏薩迦寺青花五彩瓷高足碗
直到近代這兩件瓷器的出現。這是西藏薩迦寺發現的青花五彩瓷,距今600多年,保存完好,宣德五彩才被學術界所認知,而在明早期的五彩是不被主流社會所推崇的,很大一部分人的審美還是偏向於宋代的那種溫潤、淡雅的審美,而對這種大紅大綠的彩瓷是排斥的,認為它俗。明初曹昭《格古要論》記載: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且俗甚。表面了在當時,五彩與青花並不被那些文人雅士所推崇。
五彩真正發揚光大的時期是在明代嘉萬時期,嘉萬五彩以紅、綠兩色為主,大紅大綠,將五彩的熱烈傳達給了世人,整個明代,只有在萬曆一朝,五彩才有了與青花一較高下的能力。當時正處於資本主義萌芽期,社會呈現一種奢靡之風,這種大紅大綠的彩瓷相對於青花來說,顯得熱鬧與富貴。因此把五彩第一次推上了陶瓷界的巔峰。
其實中國瓷器的盛與衰和社會狀態是息息相關的。
明萬曆 五彩鴛鴦紋提梁壺
明末清初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大眾對於瓷器的追求與審美已經降到了最低點,能用就行。這一時期同樣也是各類瓷器的空白期,或者說過渡期。總體而言,五彩在明代是非常注重色彩的,熱烈、粗狂是明五彩的主要特點。收藏界亦有「大明五彩」、「粗大明」之說。
五彩在明代都是青花五彩,因為它的藍料是釉下青花鈷料,是需要二次燒造的。在這個朝代也誕生出了五彩的一類分支——「鬥彩」。同樣是釉下青花,釉上五彩,「鬥彩」與「青花五彩」到底該如何區分?這個在後面「鬥彩篇」再細細講述。
五彩雲鶴紋罐
康熙時期是五彩瓷發展的第二次高峰,「康熙五彩」在收藏界也久負盛名。
在「粗大明」只重色彩不重畫工的情況下,康熙一朝的瓷器畫工都有很大的改善,更有燒造工藝的革新。前面提到過,大明五彩的藍彩是釉下藍,而在康熙出現了釉上藍料,呈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釉上五彩」。
康熙五彩表現的更直接,沒有顏色由深到淺的那種過渡,固有「硬彩」一說,也稱為「古彩」,這些稱呼都是相對於康熙晚期的另一個新品種——「粉彩」而誕生的。
五彩到了雍正時期迅速衰落,這是為什麼?
古代封建社會是「家天下」,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而皇帝的喜好也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推崇。雍正瓷器以素雅聞名,對五彩的那種大紅大綠的熱鬧不太感興趣,加上琺琅彩、粉彩的迅速崛起,這就是五彩在雍正時期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
五彩山石花卉罐
一直到清晚同光時期出現了一股短暫的收藏熱潮,才有了大量的仿康熙五彩瓷。由於在那個時期五彩比青花貴,有不少商家打起了「青花變五彩」的主意,收藏界稱之為「後加彩」。
後加彩就是在青花的基礎上,再畫上一些彩料,從而達到青花五彩的效果,產生更大的經濟利益。這裡要區分也不難,需要從紋飾上去區分。可以設想一下去掉五彩後,青花是否能構成完整圖案,能構成完整圖案的一定是後加彩,不能構成完整圖案的也有可能是後加彩,可以拿一些青花五彩的半成品再加彩,「十怪九新」不是沒有道理。
五彩天馬紋蓋罐
如何鑒定五彩呢?
五彩的原料是屬於礦物彩,大多都含鉛,這個和現代的化學料是不同的。含鉛的釉上彩瓷經過幾十上百年,由於外界影響及自身的變化,釉彩上方會慢慢浮現一層五顏六色的光芒,行內稱之為「蛤蜊光」。這種光是需要迎光側視的,是忽隱忽現的。蛤蜊光在以前乃至民國時期,都是鑒定釉上彩瓷的一項重要標準,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近代也可以進行作假,並不能作為鑒定瓷器的唯一標準。
互 動 話 題
如何區分蛤蜊光作偽?
「鬥彩」與「青花五彩」到底該如何區分?
敬請期待」粉彩「篇,」鬥彩「篇。。
關於五彩就講到這裡,以後還會陸續推出其他彩瓷的相關知識,同時也希望這些東西對您的收藏有點幫助,如有不對的地方,也望批評指正,謝謝觀看!
※中國嘉德秋拍推出張大千盛年佳構《擬石溪秋林清靄》
※2018嘉德秋拍拍品搶先預覽,9.19-9.21正式舉槌!
TAG:YU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