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無智無得,方合真如不動之義

無智無得,方合真如不動之義

無智無得,方合真如不動之義

王驤陸《大鑒禪師法寶壇經述旨》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一○]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余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作偈。偈曰:[一一]


無智無得,方合真如不動之義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


無智無得,方合真如不動之義



【一○】 愛根是生死之本,愛根即屬於痴,痴屬於無慧,無慧由於根本未明,明根本者,明無生義也,了達無生,即知人本來無生,安得有死?所言生死者,乃幻軀之幻生、幻滅、幻來、幻去而已,知一切是幻,而非幻之法性,本無生滅去來,則今日有此幻身時,不可執以為生,而他年幻身變滅時,又何必執以為死也。既無生死,我又安得而起憎愛也。數年山中修道,本修個毀譽不動,哀樂不生。今聞祖欲離世而皆涕泣,事為悲祖,意實愛己,仍未忘我,以拂我意而使我不安也。祖言若知我去處,即不合悲泣,此言若知法性本無生滅來去,即不當有此情見也。何也?以一切無有真耳。又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是否即可據以為見性耶?未可必也。

蓋見性非外表可測。神會以眾人涕泣,故特以對治之。至真見性者,泣亦得,不泣亦得。泣者,動而不動也;不泣者,亦動而不動也。動而不動者,遇境不惑,足以轉化之也。未見性人,見境而動,動即無法轉化,或硬壓不動,是不動而動也。故非外表可定,若據此而定,則門下見性者,只神會一人,有此理乎。當知六祖為未斷愛根及後來人說法,故如此云云耳,不可不知。


無智無得,方合真如不動之義



【一一】 偈意一切無有真者,言一切盡幻,無有真實,不可執取於真而成見。若立有真見,是見即又非真矣。當知汝自己本自有真,只要離假即是真,以幻去則真自顯也。倘自心不能離於假,又從何處得見汝之真耶?故有情者,即能了達動義,善為解釋。凡無情之物,即不能動,更不解動。今修不動行者,非如無情之不動。而覓真不動者,當從動上見不動。動為用,不動為體,用不離體,動亦仍歸於不動耳,以本不污染也,畢竟清凈也。不動是不動者,言不動原是不動之物,以原來無情無佛種也。能善分別相者,是言見性人用中動也。彼能於性體第一義中,無住無著,動而不動也。能作如是圓通無住之見,斯即真如妙用矣。

報諸學道人,須努力以明道。意在大乘門中,莫執取於智,要知無智無得,方合真如不動之義。以取智亦生死也,故同參修道,心相印者,即可與共論,不相印者,諍又何益?合掌令歡喜可矣。因彼未必能會,徒增煩惱耳。此宗以畢竟空凈為旨,空則無事可諍,有諍即未空,失卻道意。且有諍則執,執則逆自性,枉立生死,殊無謂也。此一篇偈,言簡意凈,主意在止諍,祖亦明知末世多諍,反多自誤,且以誤人,故云於法見有不合處當正之,若機未契,切莫與逆,且悲憫之,勿與諍可也。


無智無得,方合真如不動之義



【一二】 攝心依法而修,正自己大事,莫再管他人閑事而自誤,斯真所以報六祖之恩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在彼在此,同得同失
難捨能「舍」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