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事實證明,暖男一般都會冷死。

事實證明,暖男一般都會冷死。

原標題:事實證明,暖男一般都會冷死。


周末心事


「有人要和我去看電影嗎?」特區小胖忽然問道。


上周五的下班時間,辦公室里的同事們都各有安排,收拾東西準備走了。


所以小胖略顯隨意的詢問,就像在空蕩的山谷投下一顆小石子,只傳來幾聲微弱的迴音。

大家可能都習慣了——長期單身的小胖總喜歡發起一些奇奇怪怪的邀請。


他沒有「第一選擇」的對象,常常即興尋找「第二、第三選擇」一樣,讓人難以提起興趣。


這時我舉起了手。「小胖,我可以去啊。」


當空蕩的山谷傳來了一聲堅定的迴音,大家的反應都不太一樣。


小胖有點開心。「好啊,一起去。我們買票吧。」


其他同事都在起鬨。


-「嘖嘖,你才是真愛。」


-「 Acher 真的是捧場王。」


說實話我沒有想那麼多。


只是,在大家沒有自己的「第一選擇」時,我不介意成為他們的「 Last Choice 」。


兩個直男的電影約會,在其他人看來,多少會有點尷尬。


但是和他坐在偌大的電影廳時,我發覺這個臨時組的局,出乎意料的舒服。


首先,他很會選座位,正對著屏幕的視線剛剛好,不會太累也不會看不清。


其次,電影開始前,我們認真自拍了一張。


小胖不會因為相機美顏之後,我的眼睛比他大很多而要求重拍。甚至,連照片都沒找我要。


我們選了一部特效大片《颶風奇劫》。整場下來,除了一些出人意料的劇情,我們笑著說了幾句悄悄話之外,其他時間甚至安靜得聽不見對方的呼吸聲。不必因為擔心尷尬而強行搭話。


完場後,我們在離開影廳的路上開心地分享了觀後感,然後在分岔路簡單地告別。


他回家吃飯,我回公司繼續加班,沒有多餘的寒暄。


小胖說,如果當時沒人響應的話,他可能覺得一個人看沒意思,只能早早回家了。還好我在最後一刻站了出來,像白武士一樣,做他的「 Last Choice 」。

一個不帶目的、不怕尷尬、(不需要負責任)的最後選擇。



我曾經也是一個渴望成為別人「第一選擇」的人。


比如看電影這件事情。


高中的時候,學校附近的電影院搞學生半價的優惠,很多同學湊熱鬧,趁周五放學去看電影。


那時正值《速度與激情 5 》即將上映,大家很早就開始在班上組隊了。


我不怎麼愛看電影。但是聽著大家討論「下周想跟誰誰誰去看」,覺得自己不能落下。


於是,我在周末看完《速度與激情》的前四部,把人物和情節都背得滾瓜爛熟。


每到課間時間,身邊的同學滔滔不絕討論電影時,我都能成功製造出「我是"速激"鐵粉」的假象。使得大家在組隊看電影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我。


我成功了。

成功地和班上各位同學刷了四遍的《速度與激情 5 》。差點把生活費都刷光,吃爆米花吃得扁桃體發炎。



又比如安慰朋友這件事情。


大學的時候,我在社團裡面有個「知心哥哥」的外號。在大家有什麼心事都會直接發在朋友圈的年代裡,我能敏感又準確地判斷哪一位學弟學妹正在處於情緒的低氣壓,急需安慰。


Ruby 分享了一首《我很想愛他》和一個句號……


代表她可能被一位有好感的男生告白了,現在心情非常複雜。我說不定能給到什麼意見。


小明摘抄了《小時代》里一段羨慕總裁宮洺的文字……說明他競選部長失敗了,現在想要祝福他的競爭對手。但心裡肯定不太舒服,需要安撫。


我成功了。成功地讓這些學弟學妹在每一次遇到煩心事時就第一時間找我,並就此當上了一台只有制暖功能的「中央空調」。暖暖暖,最後自己快冷死了。


其實我那時的本意並非「捧場」或「安慰」。只不過是想在朋友之中,製造一種「我很受歡迎」的印象。


但是成為別人的「第一選擇」,就意味著承擔對方所有的期望。最後只會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殘酷的是,那些看上去是很多人的「第一選擇」的人,可能並沒有固定的「第一選擇」。


而成了「第二、第三選擇」的人們,也大多擁有一個叫「備胎」的別名。


在發達的網路社交里,認識朋友變得越來越簡單。大家終於不用像以前那樣傻乎乎地隨傳隨到,甘心當備胎了。


「如果你不是打算第一個約我,那我還不如自己呆著。」


在這樣的情形下,「最後選擇」可能就成為了「最佳選擇」。


而我開始有意識地成為「最後選擇」,源於一場和陌生人的旅行。


去年夏天,我參加了一個前往南非的媒體旅行團。團里的成員都來自北上廣港最知名的旅遊雜誌和媒體公司。


誤打誤撞參加了的我,加上是團里年紀最小的一個,當時就遇到了不少尷尬的情況。


最尷尬的是圈子話題。北京和上海的記者朋友都在侃侃而談,聊起了今年旅遊媒體的最新風向;而我只能教北方朋友粵語,向她解釋「你好鬼靚」不是一句髒話。

我並不是大家結識朋友的第一選擇。


但是在長達兩周的旅行中,大家總會有社交疲憊的時候。


比如行走在延綿數百公里的花園大道時,我們不巧遇上雨霧天氣,就連以往平靜的印度洋也變得澎湃。尤其是被雲霧籠罩的,位於入海口的風暴河,洶湧的海水席捲著鵝卵石沖刷海灘,轟轟隆隆像雷鳴一樣。


一些記者朋友想要趁機組隊拍照,但是其他朋友好像不太感興趣。


於是,喜歡刺激的我就成了他們的「最後選擇」。我們一起翻過山頭,攀過岩石,在風暴河的巨石上佇立。


可能沒想到我這麼大膽,他們一邊略帶驚嚇地拉住我,一邊用相機記錄一幕幕壯觀的畫面。


像這樣沒有負擔的「最後選擇」,反而使我和朋友們消除尷尬,在旅途中創造了美好的回憶。



在最近的一場選題會上,Blake 分享了他最近很有感觸的觀點:


「在遇到重要選擇時,你最不該做的是找關係最好的人。

因為跟他們聊兩個小時後,除了感情上的安慰,你很有可能一無所獲。」


「你應該去找那些可能不熟,但能給你一句真誠且有價值的建議的人。」


我想,這大概就是「第一選擇」和「最後選擇」的區別吧。


當我們試著把一個人當成長期的「第一選擇」,那麼他的「功能性」就會逐漸轉化成「必要性」。


我們對他的過度依賴,就像玩疊疊高時那一根絕對不能抽掉的積木,隨著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終有一刻會令關係坍塌,分崩離析。


而「最後選擇」,就是玩疊疊高時,下一根可以安全抽掉的積木。找到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樣隨機卻又可靠的關係,似乎更讓人安心一些。


「最後選擇」並非逃避依賴,反而是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上。「你來或不來,我都在。」


我們得先讓自己安心,才能成為更讓別人安心的人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要WhatYouNeed 的精彩文章:

所有不負責任的人,都應該去一次日本。
「那天有好幾個微博熱搜,是我一手操控的。」

TAG:我要WhatYouNe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