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代朝堂爭鬥激烈,首輔和稀泥成癮,結果出了大事

明代朝堂爭鬥激烈,首輔和稀泥成癮,結果出了大事

自古以來,廟堂之上,既需要強硬的一方,在一些時候堅守原則, 也需要力主和平的一方,能夠在焦灼的時候平息局面,防止事態擴大。申時行作為張居正之後明代內閣首輔,調和是他處理事情的主要原則。

此人堅信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當萬曆皇帝因廢長立幼而與群臣對抗時,申時行居中調和,宦官和文官集團不和,申時行也採取調和方式。如果沒有申時行的調和,整個朝堂之上長期處於對立,對於國家而言,是非常糟糕的。當然,「和稀泥」絕對不是國家太平的長久之計。

在他的從政生涯中,有兩次調和最值得說道,這兩次都與明朝邊境相關。

第一次,明朝時期一個下級軍官,聽到蒙古騎兵侵境的消息,就單槍匹馬殺過去,由於本人過於魯莽,既未與蒙古協商,也並無幫手,結果中箭而死,士兵們義憤填膺,副總兵李聯芳去追逐敵軍,卻不料在甘肅青海交界被蒙古軍隊埋伏而身亡。一石激起千層浪,京城文官群情激憤,主張討伐,此時的萬曆皇帝雖然怠於朝政已久,但事關重大,因此破例舉行了早朝來討論此事,大部分官員主張興兵出征,申時行卻一力主和。

申時行的主張也有其根據。其一,他不認為蒙古的順義王已下定決心與明朝決一死戰,一來此刻的明朝還是很強大的,與明朝為敵並不是明智之選,另外,就算順義王有次打算,他的盟友未必願意,畢竟與明朝開戰也就意味著放棄與明朝互市所帶來的利益。其二,此刻的明朝並非一塊鐵板,難以撼動。既然邊境爆發危機,也就意味著有空子可鑽。如今不比明朝初年,朱元璋朱棣都是征戰的一把好手,安逸了這麼多年,明朝也不願意輕易開戰,防線拉的越長,對方突破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使勝利多次,對方將某一段的防線一破,對明朝的影響就是巨大的。

申時行在朝堂上左右周旋,終於使得此事大事化小。採用了清野政策,把部落遷徙,草地燒毀,使順義王既攻不下據點,也搶不著東西,最後只能不了了之。申時行此次調和取得了成功,雖然雙方仍有摩擦,但是大規模的戰爭卻得以避免,雙方相安無事許多年。

第二次,遼東巡撫發現,有一個建州酋長逐漸蠶食其他部落,有擴張之勢,巡撫判斷再不遏制,將養虎為患,於是他率兵出征,奈何兵敗,他將敗因歸咎於部下,認為部下堅持改剿滅為安撫的主張導致了出兵不利。於是一封奏摺發到了京城來彈劾部下,但不料京城官員都認為是巡撫的過錯,又紛紛彈劾遼東巡撫。

申時行認為這種小事沒必要引起這麼大的紛爭,於是繼續進行和稀泥,反正兩人都被彈劾了,那就互相抵消算了,既不追究巡撫和其部下,也不搭理那個酋長。這種建議得到了認可,事情看似得到了完美的解決,但申時行卻低估了這個名為努爾哈赤的建州酋長,他從小熟讀《三國演義》,深諳兵法之道,又有謀略。

過早的分家獨立讓他經歷豐富,善於自主創業,而且因其父和祖父被明朝殺害卻得不到妥善安置而對明朝懷有恨意,當然也不能忽視他本身就是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很快通過吞併周圍地區而坐大,成為明朝的一大患,並且最後被其所滅。當然明朝被滅也有明朝內部制度的問題,但努爾哈赤的出現無疑催化了這個過程。

調和雖然是個解決事端的良好方式,但有時事情並未通過調和而趨於消滅,只是短暫的沉入水底,遇到合適的時機,仍然會浮出水面,引起震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就是歷史 的精彩文章:

莫斯科保衛戰後,蘇德雙方的新戰略,驚人相似!
朱可夫攻破國會大廈,德軍上將求見,留下了難題

TAG:今天就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