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集飆到9.4分,值得誇爆的小說翻拍劇
書改拍成劇,一向是很有爭議性的。
話題和流量自是不缺。可相對的,一個不慎,就會掀起一場xfxy(必須顯擺一下我剛學會的這個縮寫)。
畢竟,拍出來的劇,要面對的,是「書粉」:
你拍砸了,我在線辱罵;你拍好了,我吹你上天。
於是,讓原著粉買賬,就成了千古難題。可毫不誇張的說,這部劇做到了。
HBO出品,改編自「那不勒斯四部曲」第一部的同名小說——
《我的天才女友》
不僅在《時代周刊》評選出的「2018年度10佳劇集」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更是神還原到俘獲了原著粉的心,僅出了兩集,就在豆瓣飈上了9.4分。
這部劇,講的是兩個女生——埃萊娜和莉拉的故事,譯名的「女友」卻用的意外的合適。
就像兩人的關係——比朋友更親昵,也遠比朋友更複雜。
這個設定,聽起來像是義大利版的《七月與安生》。
可格局上,實在是大上了太多。
她們的牽絆,從稚嫩孩童到白髮蒼蒼,是用「一生」的時間長度來衡量的。
故事,從倒敘開場。
一片黑暗裡,已經66歲的埃萊娜,接到了莉拉兒子的來電。
莉拉已經消失兩周了。
她清空了衣櫥、剪掉了照片,不僅消失,還妄圖抹掉自己所有生活過的痕迹。
聽到這樣的消息,埃萊娜卻一點都不覺得意外,甚至說出了:
「哪怕一次也好,就隨她去吧,別找她。」
這番話聽著事不關己、冷血冷心,可實則,卻是基於她對莉拉的了解。
也正是出於這種了解,埃萊娜著手,寫下了莉拉和自己的故事。
回憶開始於1年級,也是兩個女生交集的最初。
埃萊娜懂事、努力、是班裡典型的好孩子。
課堂上的乖乖聽講、一筆一划毫不敷衍的作業,讓她總是能成為老師稱讚的對象。
而莉拉,是班裡的壞孩子,是「不同的那一個」。
敢在課堂上公開搗亂,把沾上墨水的紙巾甩在同學身上。
可是,也能讓老師,在看到她不按規矩寫下的作業時,咽下所有的責罵,改為難以置信的沉默。
這一刻的沉默,是因為老師發現,眼前這個淘氣的小孩,是個難得的小天才。
這一刻的沉默,也讓剛剛被表揚的埃萊娜,熄滅了身上所有的光,變成了平凡而黯淡的茫茫眾生。
老師哽咽著,感動於莉拉珍寶般的存在,也歡欣於自己能發現這樣的珍寶。
她當著莉拉的母親,在所有學生面前。讓看著不起眼的莉拉,大肆展示她的才華。
所以說,生活有時候就是如此戲劇性。總有些人,明明看著哪裡都不如你。
可她與生俱來的天賦、自帶的光芒卻能灼傷你的眼,嘲笑著你的所有努力和為之歡喜的成就,因為這在他們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對著莉拉——這個留著亂糟糟的頭髮、黑黢黢的皮膚,看起來風一吹就要倒,永遠穿著一件破舊的黑色衣衫的女孩子。
埃萊娜無疑是嫉妒的,也是無力的。
家境的貧寒根本掩蓋不住莉拉的光芒。
這些光芒,罩住了埃萊娜梳得整齊的金髮,好看的綠色蝴蝶結和乾淨漂亮的衣服。
可嫉妒,又忍不住被吸引。
所以莉拉抱著她的洋娃娃說出:「跟我來」 的時候,埃萊娜沒有拒絕。
她們的友誼和羈絆也就此開始了:
埃萊娜會在莉拉和一群男孩子打起來時,衝過去遞上石頭;
莉拉挂彩後,一個眼神,一個細微的搖頭,就讓埃萊娜心領神會,幫助莉拉攜手瞞過大人;
她們會拿著布娃娃,站在對方樓下,喊出她的名字,一起瘋玩;
也會被恐懼支配著,一步步走上樓梯,用汗津津的手交握著,扣響房門,找人人懼怕的阿奇勒﹒卡拉奇要回被他奪走的玩具;
會在一起把一本書讀上好幾個月,讀到書滿是污漬,讀到能隨口背誦。
也會一起迎來這個年紀的女孩子,獨有的小心思。
埃萊娜偷偷喜歡上了格雷科。
卻在男孩詢問:
「等我們長大了 我想和你結婚
所以現在 你想做我女朋友嗎 願意嗎?」時
急匆匆地拋下一句「我不能」,落荒而逃。
一路跑回家關上門,才忍不住開始偷笑。
羞怯的小心思昭然若揭。
也是這種無用卻放不下的自尊心作祟,
男孩搬家離開時,埃萊娜即使哭紅了眼眶,還是強撐著沒有叫住男孩。
卻在男孩差點被花瓶砸到時,忍不住一哆嗦。
而一向不服輸的莉拉,對上自己喜歡的男孩子卡拉奇,也會暴露出自己的柔軟。
當莉拉作為女生班的代表,和卡拉奇進行競賽時。
即使是對手,莉拉還是低頭偷偷告訴了男孩正確答案。
還有整部小說我最喜歡的:恩佐,
和很多男孩子年幼時一樣,對莉拉表達好感的方式幼稚到可笑:
喜歡你我就欺負你,引起你的注意。
一個沒輕沒重,真把人砸到了,又哭唧唧地第一個跑上來。
明明是關心莉拉,給她塞水果。
偏還要傲嬌的加上一句「不想要,就扔了吧。」說完轉身,還裝著毫不在意的盯著莉拉,生怕她真把橘子給扔了。
可這樣的相伴不是友情的全部。
開頭就說了,莉拉和埃萊娜是近乎「相愛相殺」的關係。
矛盾又牽制,與形影不離相伴的,還有同等的嫉妒和隱隱角力。
沒有辦法繼續上學的莉拉,帶著有意無意的妒恨和不平衡,拉著埃萊娜去了海邊。
害得埃萊娜被父母責打,差點一樣的無學可上。
可即使知道了莉拉的心機,埃萊娜還是選擇了原諒。
心疼好友無學可上的同時,她依然對莉拉的文字感到驚嘆和嫉妒。
莉拉的一切反叛、倔強都讓她心生嚮往,又忍不住暗暗模仿。
這部劇對於原書的還原度非常高,從選角上就能看出是用了心的。
前兩集出場的角色不少,可第一眼,就能讓你對應到書里的人物。毫不誇張的說,準確度高達95%。
就拿莉拉來說,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人。
她的迷人來自小野獸般的眼睛,和她眼神里不服輸的挑釁和倔強。
來自她髒兮兮的衣服、亂蓬蓬的頭髮和嘴角掛著的嘲諷。
兩個小女孩成年後的選角,也精準的就像她們會長成的樣子。
選角、場景精準,可最還原的,也是最為靈魂的。莫過於貫穿全書的——壓抑而沉重的宿命感。
就像這一幕,兩個女孩走向自己的家,轉頭的一個對視,就像是分割線,把兩個女孩推向了命運的兩端。
第二天,兩人的命運就將天翻地覆的不同。
這部劇的布局很大,著眼處卻很小。
大蕭條時期,沒落的經濟、破舊的街區、暴力的環境。
都是透過這兩個童稚的女孩所看到的,也是裹挾著她們向前走的。
而「暴力」,無疑是充斥著前兩集最多的,也是最具衝擊性的一點。
卡梅拉的父親因為當街控訴壓榨他的高利貸主堂·阿奇勒,被後者從葬禮上揪出痛毆。
教堂里,是神父在為死者祈禱「願耶穌憐憫」;
教堂外,是卡梅拉一家撕心裂肺的哭喊求饒,男人被摔在牆上,留下一地鮮血。
圍觀者匆匆離場,不敢停留;作惡者雲淡風輕,信步離去。
只有兩個小女孩站在那裡無聲的沉默駐足,又很快被趕來的家人分別拉走。
諷刺的是,這場葬禮的死者本身就死因不明。
借著小女孩的視角,寥寥幾個鏡頭,阿奇勒一家的霸主地位,那不勒斯的暴力之上不言而喻。
男人用拳頭解決問題,女人同樣訴諸於暴力和廝打辱罵。
寡婦梅里娜,對樓上的男主人產生了好感。
解決的方式,就是和女主人從言語罵戰演變成拳打腳踢,直至一方被推下樓梯,這場鬧劇才作罷。
就連父母對孩子也是動輒打罵。他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
只要供你吃飯穿衣,就已經是盡到了責任,重男輕女的讀書無用論也成為了理所當然。
耳濡目染,暴力也成為了孩子們賴以生存的法則。
課堂上意見不一、一言不合就開打不說,
堂 阿奇勒的兒子斯脫凡諾就因為莉拉在知識競賽中,勝過了自己的弟弟,就對她拳打腳踢。
骯髒破敗、治安混亂的舊城區里,暴力至上的生存法則下。
畫面一直是陰冷色調的。所以兩個女孩的反抗才會如此招人。
她們成為了互相的依靠,在不堪的環境里相互扶持又懷著微妙的妒恨,她們相互追趕著對方,成為了一片昏暗中,少有的亮色。
她們並沒有和周圍人割裂開,千絲萬縷的羈絆都在,可她們又在這中間獨一無二。
她們互相的羈絆之深,也早就超乎了兩人的想像。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背景,可這部劇卻好到,能讓我產生強烈的「共情」。
這些共情是微妙的少女心事、博弈又相擁的好友。
也是每一個角落都正在發生著的,因為貧窮的原罪不能實現的夢想;父權主導下的暴力;父母手上牽著的線;被當成木偶的孩子;
和不被理解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