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奏響素質教育主旋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⑥

奏響素質教育主旋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⑥






探尋素質教育的真諦




本報記者 趙彩俠 汪瑞林




「上世紀80至90年代,老師是課堂上的絕對主角,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一切教學工作都服務於升學率。2000年以後,課堂教學開始提倡合作、探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發揮,老師不再滿堂灌了。到了現在,許多學校的教學已經突破了課堂,甚至突破了學校,學生參加課外實踐、研學旅行,學生的能力與整體素質也越來越高。」在教學崗位上工作了近40年的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第三中學教師吳世民,見證了30多年來中國課堂教學的變化。



這些變化,正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素質教育發展的縮影。從概念的提出到實踐探索,並發展到今天的核心素養,素質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主旋律。





2015年9月14日,湖北省竹山縣寶豐鎮新茶小學59歲的老教師朱志強正在使用「班班通」給一年級學生上語文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對教師的職業能力也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朱本雙 攝










順應時代發展要求




今年79歲的黃澤南,早已從湖南省汩羅市教育局局長的位子上退了下來。但是當記者詢問起30多年前汩羅的教育情況時,老人仍記憶猶新,他連用了幾個「特別」來描述那段過往:復讀生特別多,班額特別大,片面追求升學率特別嚴重。




其實,這樣的境況當時絕非汩羅所獨有。據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回憶,他剛上任,就見證了一場慘劇。當時,某中學一名14歲的女孩,因為沒考上高中,喝了農藥,死前對著錄音機哭著說,自己學習成績不好,辜負了父母的培養,希望弟弟能夠實現父母的願望,將來考上大學。「此類事件很多,片面追求升學率不改不行了!我是管基礎教育的,這些事件觸發我去思考。」1985年,當時的國家教委成立了專門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國家對策小組,柳斌任組長。



也是在那一年,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鄧小平明確提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同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再次提出「提高全民族素質」。人的素質提高,必須通過教育來實現。因此,素質教育的提出不僅是改革開放初期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還是時代發展及社會變革的需要。




1987年4月,在義務教育教材大綱編寫的彙報會上,柳斌提出,基礎教育應該是為培養社會主義公民的素質打基礎的教育。




然而,當時的理論界對於素質教育的意見並不統一,反對聲音很明顯。有人直接提出了「三問」:「什麼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有沒有法律依據?」「素質教育是真科學還是偽科學?」




也正因此,以這三個問題為導火索,教育界展開了關於素質教育的大討論,一直持續到1993年。持續了近8年的大討論結束後,備受爭議的那三個問題慢慢不再被提及。後來,柳斌專門撰文闡述了素質教育的內涵,並從教育目標、教育體育、教育內容及教育方法上闡明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從而使素質教育的體系問題及理論依據問題更為明晰。




1994年6月,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李嵐清同志在會議中指出,基礎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1995年前後,素質教育開始進入試點階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湖南汩羅與山東煙台。1996年,原國家教委在湖南汨羅舉行素質教育現場會,1997年,又在山東煙台召開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從而把這兩個地區推向中國素質教育發展的前台。




1999年,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主題即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出台,明確了素質教育的目標、內容,以及保障措施。這是以國家的名義向全國正式推廣素質教育,同時,也標誌著素質教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隨後,每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素質教育都有涉及。2006年,《義務教育法》重新修訂,素質教育被寫入其中,至此,素質教育終於上升為國家意志。到了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出台,實施素質教育被提升到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的高度。






將學生從考試重壓中解放




一位來自華中某省的中學教師描述了2000年時初三的「瘋狂」:學生天不亮就要起床,晚上近12點才能睡覺,每天要在教室坐大約17個小時。因為中考不考音、體、美等科目,學校在每學期期末考試前一個月,就提前結束這些課程,把時間用於應試科目備考。他說,連一些初三的任課教師都承認:「很多學生被考糊塗了,考呆了,但沒辦法。」




實施素質教育,徹底扭轉應試教育的局面,當務之急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重新還給學生。




早在1988年5月,原國家教委就出台了相關文件,要求學校嚴格按照上級教育行政部門頒發的教學計劃組織教學,不得任意增加教學內容,不得額外提高教學要求。1994年,原國家教委發布了《關於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意見》,要求原則上保證小學生每日有9小時以上的睡眠,初中生9小時睡眠,高中生8小時睡眠。通過對教師教學行為和作業做出相應規定,同時對教師教育觀念進行引導,校內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得以緩解,學校組織的考試少了,考試排名取消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少了,校園裡、操場上的歡聲笑語多了。




進入21世紀,為了更深入地落實減負政策,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選擇縮短學生的在校時間,下午放學時間被提前到三點半。於是,放學後學生誰來照管、怎麼照管的「三點半難題」隨之出現,這一難題也催生了大量的校外培訓機構。因此,近年來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重新抬頭,並且出現「此消彼長」的變化——學校課業負擔在減少,來自校外輔導機構的課業負擔卻在增加,減負的戰場從校內轉到校外。




為此,今年2月,教育部與民政部、人社部、國家工商總局等四部門印發了《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這也是我國減負60多年來,第一次明確運用國家政策工具向校外培訓機構「開刀」。




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間,在減負的同時,國家也同時啟動了招生考試製度改革。1999年,《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製度改革的意見》出台,明確提出高考改革要「有助於中學實施素質教育」。這次改革,在考試科目上開始推行「3+X」考試方案;在考試內容上更測重對考生能力與素質的考查;與此同時,開始實施計算機網上錄取。這次考試製度改革,是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一次改革。




新世紀以來,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學校課程越來越呈現出綜合化的發展態勢;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社會對人才綜合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變化,都要求對傳統的只考文科或只考理科,以及僅以高考成績為選材標準的考試製度進行改革。




2014年,《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出台,史稱「新高考」。新高考在內容上取消了文理分科,規範了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錄取方式上以「兩依取一參考」為錄取標準。這就確立了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




這次考試改革制度率先在浙江、上海試水。無論是浙江的「6選3」模式,還是上海的「7選3」模式,考試科目都有多種組合方式,學生也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




2017年,浙江、上海迎來了新高考後的第一屆高中畢業生。儘管新高考改革依然面臨諸多問題,但是招生考試改革的總體思路與方向是對的,更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而且,隨著新高考的全面鋪開,其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會逐步得到解決,招生考試製度也將會日臻完善。







聚焦學生全面發展




沒有講台,教室里除了一面玻璃牆外,其餘三面全是黑板;老師在課堂上只准講十分鐘,其餘時間全部留給學生;上課的時候,學生可以上台講,可以互相提問和質疑,可以互相評價,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情景表演……




這是2005年前後,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杜郎口中學的課堂。儘管今天人們對於「杜郎口模式」看法各異,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它對於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波。




而「杜郎口模式」正源於一場更大規模的教育改革。




破除了應試教育的弊端後,拿什麼讓素質教育來「立」呢?事實上,早在1999年,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開始啟動。2001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要求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同年6月,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從知識傳授向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轉變。在這一價值導向下,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方式、課程評價及課程管理模式上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杜郎口中學、洋思中學等一批學校就是率先進行課改探索的排頭兵。




這次課改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第八次課程改革,也是迄今為止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它甚至也可以說是為素質教育「量身定做」的一次課程改革。這次課改,使得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尤其是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使得地方與學校的課程開發自主權大大增加。各中小學結合地區與學校本身的特色,紛紛開設了豐富多彩的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增設了選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大大滿足了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不但如此,各學校也開始探索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方法,從而增加了課程的適應性。




原來一直被視為「副科」,處於被擠占或名存實亡的音體美課程,基本開齊開足了,一些受客觀條件制約的鄉村學校也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正逐漸補齊短板。




當然,變化最大、影響最深遠的,還數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新課改後,啟發式教學、體驗式教學、參與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更有利於調動學生主動性與積極性的方式開始百花齊放。除了杜郎口中學的自主學習模式外,江蘇省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模式、江蘇東廬中學基於「講學稿」的教學合一模式、河南睢縣育才學校「六步教學」模式等,都是新課改後湧現出的典型教學模式。




無論是課程本身的變革,還是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其核心就是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真正實現了學校教學由傳統的教師中心、書本中心和課堂中心向學生中心、活動中心和經驗中心轉變。







邁入發展新階段




在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有一間「幸福的教室」。在這間教室內,整個一年級的語文學科教學內容,被分成5個項目,分別為「我愛我家」「韻律的盛宴」「品質與生活」「人與自然」和「再見一年級」。從這些學習項目的名稱上,完全看不出這是語文學科,在具體的課程內容上,它也遠遠超出了語文學科的要求。以「我愛我家」項目為例,其項目成果目標就包括童詩朗讀、童詩創編、繪畫展示、團隊作品展示等,涉及識字、閱讀、寫作、藝術、合作、溝通等多種技能。




這間「幸福的教室」的創造者是全國特級教師李紅霞,所進行的探索就是當前核心素養背景下課改的熱點探索方向——項目式學習。




2016年9月,《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在北京發布,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維度闡明了新時代中國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具體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




「核心素養是信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華南師範大學基礎教育培訓與研究院培訓部主任左璜說。她認為,一直以來,教育都是通過文化的累積向前發展的,分科過多、過細導致學生學習內容越來越多,負擔越來越重。但在未來,知識的學習不再是最重要的,學生成功、健康生活所必備的核心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課題主要負責人、北京師範大學林崇德教授也指出:「當前素質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當前我國仍存在以素質教育為本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尚未建立和形成、對跨學科素養的培養相對忽視、不同學科課程目標間的橫向整合不夠等問題,進而導致素質教育目標難以落實。」而建立以「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為基本框架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和課程體系,可以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改革。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學科的教學也正在實現從以知識為中心到以核心素養培養為中心的轉變。




近年來,教育部相繼出台文件,統一組織編寫了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教材,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範和發展,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德育體系,倡導開展激發學生高階思維的「深度學習」教學……這一系列舉措,旨在引導中小學教育從單純重視知識的學習走向價值觀教育,從傳統的學科教學走向綜合育人、活動育人,從孤立的德育走向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歸根結底,就是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各地方和學校改革探索的熱情也競相迸發,不少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探索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經驗。如中關村三小提倡的項目制學習、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1+X」課程、重慶謝家灣小學的「小梅花課程」,還有越來越多學校推行的STEAM課程等,都是中小學在課程改革過程中的可貴探索。




2017年,「發展素質教育」被寫進了黨的十九大報告。「作為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素質教育不但要實施,要堅持,而且要發展。」柳斌認為,今後應在「發展」上下大功夫:加強素質教育理論建設;加強各級政府對素質教育發展的領導和推動;加強或完善法律、制度建設保障素質教育的發展;進一步明確政策,突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是發展素質教育的重點;加強各地素質教育發展的督導評估。






來源 |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21日第04版(

本報記者 趙彩俠 汪瑞林


責任編輯 | 賈文藝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教之聲APP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老師,希望你擁有這7種人生智慧,把日子越過越好! | 我是教師
什麼樣的孩子在學校更受歡迎?這位名校長說得太好了 | 伴讀

TAG: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