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在啃讀經典中獲得清明的智慧

在啃讀經典中獲得清明的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與中國教師④

第一次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書,是2010年在新教育實驗網路師範學院,選擇了魏智淵老師的課程「給教師的建議」。那時我已經教了十年高中語文,大腦中整個思維完全被高考應試束縛,語文教學除了瞄著高考試卷中的修改病句、標點符號、閱讀理解、話題作文等,不知還有什麼目的。教育教學中遇到的許多困惑長期得不到滿意的解答,職業倦怠感逐漸滋生並蔓延。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彷彿開了一扇窗,讓我終於品嘗到教育的芬芳。當時我很吃驚,沒想到這本看上去不時尚的書竟然有如此重要的價值和獨特魅力,遺憾的是,不論是我上大學期間還是工作的十年中,竟然從來沒有人提到過蘇霍姆林斯基這個名字,更沒有人提到過這本書。

蘇霍姆林斯基如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飽含激情又富有詩意的語言和生動活潑的案例把育人觀、知識觀、課程觀、教學觀一一描述出來,彷彿一道閃電,照亮了內心。關於教師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確實要善於在每一個學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發展上最有困難的學生面前,為他打開精神發展的領域,使他能在這個領域裡達到頂點,顯示自己,宣告大寫的『我』的存在,從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並不低人一等,而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關於如何培養兒童的學習積極性,他一語中的:「如果你想做到使兒童願意好好學習,使他竭力以此給母親和父親帶來歡樂,那你就要愛護、培植和發展他身上的勞動的自豪感。這就是說,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

新教育實驗網路師範學院非常嚴格,要求學員必須批註原文。我根據講師的要求逐段逐篇批註原著,每一段結束用紅顏色字概括段意,每一章結束用藍顏色字總結全文。以這種蝸牛般的速度,用一學期時間批註完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是迄今為止我批註得最認真的一本教育經典書。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章節之間邏輯並不嚴密,在講師的指導下,我逐漸歸納出了幾大主題:自尊心、信任、評分、兩套教學大綱、自動化讀寫、交集點、思維課、直觀性等。在新教育實驗網路師範學院的這段學習對我影響很大,一是學到了閱讀經典的方法,二是避免了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淺讀和誤讀。之所以說避免「誤讀」,是因為在我了解的範圍內,國內許多中小學老師甚至專家對蘇霍姆林斯基程度不同地存在淺讀或誤讀的現象。

蘇霍姆林斯基作為一個教育實踐家,基本上思考了教育領域的重大問題,所以,每一個教師很容易在其中發現自己原本感興趣的東西,從而強化自己思想的傾向性。比如,能從《給教師的建議》中讀到「愛心」「閱讀」「集體教育」等,但這些不是決定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偉大的核心思想,不是讓蘇霍姆林斯基區別於其他教育家的根本之處。而且,如果一個老師僅僅從中學到這些,也很難從平凡走向優秀,從優秀跨入卓越。真正處於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核心的因素是他對兒童生命無差別的尊重、關愛,是對每一個生命潛力的發掘和內在動力的激發,即他反覆強調的「自尊」「尊嚴感」「道德感」「成就感」。干國祥老師就此凝練出了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的靈魂,將其精確地歸納為「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循環」:「生命在勞動學習過程中克服困難、獲取成功,進而獲得高度的自我感覺(自信自尊),以及責任感與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過學習、通過克服勞動學習中的困難而獲得幸福的動機。」這個理論成了影響我理解教育的一個根本觀點。

隨著學習的深入,我越來越感覺到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他既擁有深厚的教育學、心理學素養,又有長達30年漫長而紮實的實踐,他的作品堪稱一座活的教育學寶庫,蘊藏著大量的真知灼見和豐富的教育教學案例,源源不斷地滋養著後人。在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同時,我的工作也發生了變化。2010年秋天,單位委派我帶領23名大學生走下太行山遠赴海南省五指山市,紮根大山中黎村苗寨開展實習支教,我的工作主要是指導大學生在小學開展教育教學。那時,《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發揮了獨特作用:既是啟發、鼓舞我的「啟明星」和「加油站」,又是我指導大學生實習支教的「百寶箱」和「教科書」。如果不是因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而受到鼓舞,我可能只是像對待常規工作一樣,停留於把工作做了、不出安全事故的層面,但那時我以蘇霍姆林斯基勤於書寫、勤于思考為榜樣,一邊指導大學生開展教育教學,一邊隨時將所聞所見、所思所感記錄下來,這些文字後來成了我出版的第一本書《給青年教師的40封信》。對於課堂教學指導,我也不是按照常規泛泛聽課、評課,而是注重把實踐與理論打通,引導大學生深層次剖析教育教學現象,破解教育教學難題,激發大學生內在的尊嚴、成就感,培植他們內心深處對教師職業的認同與熱愛。

實習支教大學生分布在五指山市不同的鄉鎮學校,我讓每一個同學都購買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每個周末,所有的實習支教大學生在各自的學校集體共讀這本書。我開的桑塔納汽車後備箱里隨時放著《給教師的建議》,每到一所學校,上午聽評課,午飯後就組織大學生有針對性地共讀,用蘇霍姆林斯基的理論來剖析課堂教學,解答教育中的困惑。比如,當地黎苗族孩子的學習文化成績比較低,許多大學生既理解不了這種現象,也不知該如何應對。我就指導大學生閱讀書中相關章節,從而明白孩子們學習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閱讀量小,大腦里缺乏足夠的「智力背景」,讀寫沒有達到「自動化」。為此,實習支教大學生專門開展「構建書香班級」活動,促進黎苗族孩子閱讀。針對語文課堂老師所提的問題質量低、吸引不了學生,我們共讀了書中相關「交集點」的章節,從而明白了如何提出有質量的「大問題」。通過共讀,實習支教大學生不僅破解了教育教學中的許多困惑,而且領略到經典書籍的魅力,改變了對理論書籍的偏見。多年過去了,在青山綠水、椰風蕉雨、霧靄朦朦的鄉村學校里,與年輕大學生們手捧《給教師的建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畫面經常浮現於我的腦海,清晰而純粹,溫暖而幸福。因沉浸於書籍與課堂,五指山那段清貧的日子也鑄就成了生命中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段經歷也成了大學生一段難忘的記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實習支教結束後的總結中,許多同學提到了共讀經典活動,外語系韓文娟說:「每周五晚上,我們會一起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給教師的建議》,從中找出解決教學困惑的辦法。每每這時候,共讀成了我們閑暇時的一場辯論,針對書中的教育觀點,我們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通過辯論澄清了觀點,梳理了脈絡。每次共讀,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中文系陳思思說:「我們一起生活的日子裡,有爬木瓜樹的新鮮,有周末煮飯的樂趣,有一起慶祝生日、度過節日的快樂,更有共讀經典的精彩。」

在五指山市帶著實習支教大學生閱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方面讓我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領會,另一方面使我不禁思考高師院校的教師教育問題,為什麼不讓師範生在大學裡多閱讀一些教育經典呢?通過教育原典課程,師範生可以在職業之初感受經典的魅力,領略教育的深邃,為未來崗位中專業發展埋藏一顆種子,引發一條自我發展之路。

有一些大學老師認為教育經典太深奧,大學生不喜歡讀,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學生是否喜歡關鍵取決於教師自身對教育經典是否喜歡、是否領會、是否能學以致用。我從五指山市實習支教結束回到忻州師範學院,就應數學系領導邀請,組建了「海拔五千」大學生讀書會,帶著數學系大學生在周末共讀《給教師的建議》,這些課外閱讀量比較少的理科生也學得津津有味。

2015年,我奔赴山西省原平市帶領大學生在農村學校實習支教,大牛店鎮聯合校校長郝月柱是一個有事業心、熱愛閱讀、喜歡鑽研的校長,他看到我指導大學生閱讀,就邀請我指導當地農村教師組建讀書會。隨後,我們成立了大牛店鎮教師讀書會,在推薦閱讀書目時,我首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認為,這本書完全可以當作中小學一線老師必讀的書目。前幾天,哈爾濱市某學校老師毆打、辱罵、花式罰站學生,由於家長公開舉報而被辭職,如果這位老師真正學習過蘇霍姆林斯基,哪會出現這種結果?

「未來的教師,我親愛的朋友!在我們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們的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學習——這並不是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里移到學生的頭腦里,而首先是教師跟兒童之間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關係……請記住:促使兒童學習,激發他的學習興趣,使他刻苦頑強地用功學習的最強大的力量,是對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當兒童心裡有這股力量的時候,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會受到兒童的敬重。而一旦這種不能以任何東西相比擬的精神力量的火花熄滅之時,你就變得無能為力了,即使有影響兒童心靈的最英明、最精細的手段,它們都會成為死的東西。」雖然已經是多次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書,但每次讀到書中這些話語,依然能感受到從文字散發的熾熱與滾燙,依然內心如春潮湧動,依然有新的領悟,依然能給他人深刻啟迪,也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吧!

大牛店鎮聯合學校的任銀貴老師已經快要退休,在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後,深有感觸地說:「回顧我的學習之路,老師和教育之於我,其重要的積極的意義似乎不大,因而我對老師及其教育的意義也便很有點看輕的意味。而我卻因閱讀《給教師的建議》,從理性上改變了我的原有認識。原來這種認識的產生,不是從教育本質而來,而是施行教育的老師的教育情懷不足、教育理論水平不夠引起的。由此,我進一步認為,教育學應該是人類社會中最精微最高妙的學問之一。」

而今,我因工作關係,經常與全國語文教育專家李鎮西老師接觸交流,李老師是中國「蘇霍姆林斯基」式的老師,他對教育的滿腔赤誠,對教育理想精衛填海般的追求,對教育真諦矢志不渝的堅守深深感染影響了我。

人類文明,薪火相傳;教育真諦,永恆尋求。今人因吸吮先哲的精神養料而充沛、發光,後人也必將滋養於今人的文化而生長、創造。今年是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周年,從自己來說,重溫原典書籍,聆聽先哲教誨,回歸教育本真,努力成為一個以教育為終生使命的研究者和教育者,也許是紀念蘇霍姆林斯基最好的方式。

(作者單位:山西省忻州師範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26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轉型期的文化意涵與童年隱喻
面對人工智慧 職業培訓以變應變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