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張伯端和他的《悟真篇》

張伯端和他的《悟真篇》

張伯端和他的《悟真篇》

張振國

摘要:道教內丹修鍊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長期以來深受研究者的注意。北宋張伯端的《悟真篇》是漢代魏伯陽《參同契》以後的又一本重要的丹經著作,可以說同為丹經之祖。本文對《悟真篇》的作者、基本內容、理論淵源、修鍊實踐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作了較詳細的介紹和論述。

一、張伯端其人其書

從現存的文獻資料來看,被史家認為是丹經之王的《周易參同契》集外丹和內丹修鍊之大成,在東漢直至宋代這漫長的歲月,愛好修鍊的人士,包括上層顯赫之士,無不受到它的影響。宋朝的張伯端發揮《周易參同契》的理論,援佛入道,主張性命雙修,先命後性,結合自己的修鍊實踐,寫出了《悟真篇》,用歌詩的形式,借用外丹燒煉的名稱,依託卦象傳播內煉的藥物、鼎爐、火候、防危等丹經必須的知識。《四庫提要》稱其為:「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行世以後,備受推崇,於是注家蜂起,闡幽顯微,因之門派林立,綿延不絕。

張伯端(983-1082)字平叔,一名用成,號紫陽,浙江天台人。生活在外丹修鍊日見萎縮,內丹修鍊日臻興盛的北宋。薛道光(薛式)《悟真篇記》說:「張平叔先生者,天台人,少業進士,坐累謫嶺南兵籍。治平中先大父龍圖公詵帥桂林,取置帳下典機事,公移他鎮皆以自隨。最後公薨於成都,平叔轉徙秦隴,久之,事扶風馬默處厚於河東,處厚被召,臨行,平叔以此書授之曰,平生所學盡在是矣,願公流布當有因書而會意者。」(見《道藏》二冊九六八頁)《張真人本末》:「紫陽真人乃天台纓絡街人,先名伯端字平叔,後名用成。少無名不學,浪跡雲水,晚傳混元之道未備,孜孜訪問徧歷四方。熙寧中陸公龍圖銳鎮成都,乃依以游蜀,任四川節度制置使安撫司參議。於己酉歲遂遇異人傳火候之秘,其道乃成。」《悟真篇自序》:「仆幼親善道,涉獵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靡不留心詳究。惟金丹一法,閱盡群經及諸家歌詩、論、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龍,水銀硃砂,白金黑錫,坎男離女,能成金液還丹,終不言真鉛真汞是何物色,不說火候法度,溫養指歸。加以後世迷徒,恣其臆說,將先聖典教,妄行箋注,乖訛萬狀。不唯紊亂仙經,抑亦惑誤後學。仆以至人未遇,口訣難逢,遂至寢食不安,精神疲悴。雖詢求遍于海嶽,請益盡於賢愚,皆莫能通曉真宗,開照心腑。後至熙寧二年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

從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張伯端自幼好學,他深知「後世迷徒,恣其臆說,將先聖典教,妄行箋注,乖訛萬狀。不唯紊亂仙經,抑亦惑誤後學。」的後果,他既力排異端邪說,又主張「萬卷丹書語總同」,所以兼采儒佛之理,提倡三教歸一之說。他一面傳金丹之道,一面積累《悟真篇》的素材,寫出了至今仍有較大影響的悟真之作。

從「罄所得成律詩九九八十一首,號曰《悟真篇》。內七言四韻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數。絕句六十四首,按諸周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乙。續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周歲律」,尤其是一個「續」字,根據這些話推斷,開始時《悟真篇》並沒有系統的構思,也不是短時間完成的作品,他是為了適應二八斤兩、對應六十四卦、配合太乙之象、符合一年十二個月,才湊足這些數目的。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有些作品內容上顯得重複。或許是這個原因,《又西江月一首》等被疑為後人續添。

張伯端寫完九十一首歌詩後,覺得對於「本源真覺之性,有所未盡,又作為歌頌樂府及雜言等,附之卷末。庶幾達本明性之道盡於此矣」。這些歌詩樂府雜言當是九十一首以外的作品,所指應是「又西江月一首」即「丹是色身至寶」和「七絕五首」即「饒君」「投胎」「鑒形」「釋氏」「俗言」這些作品。但從「又作為歌頌樂府及雜言等」來看,文體和以前的作品風格卻對不起來。又清董德寧《悟真篇正義》:「按此五首之詩雖言旁門之學,以及修性之徒,總亦無甚深奧之意,且篇中已言之屢矣,又其原序中,並不言及有此,疑亦後人所作。」可是宋代陳楠的《修真十書·翠虛篇》中說:「不見《翠虛篇》內說『真金起屋幾時枯』是引此詩中之句。諒無差謬,是以錄之。」清劉一明《道書十二種》說:「性宗乃《悟真篇外集》,仙翁著《悟真篇》之後,尚恐本源之性有所未究,又作為歌頌樂府及雜言等,附之卷末,以備性命雙修之道也。」顯然是指現行的《悟真性宗直指》歷來被編入外集,多出來的六首作品雖真偽難辨,但畢竟被多數人認同。

二、《悟真篇》基本內容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在《悟真篇》名下的作品有七言四韻十六首,七言絕句六十四首,五言四韻一首,西江月十二首,又西江月一首,七絕五首,這些作品傳統地編為上中下三卷。外篇有《悟真性宗直指》、《金丹四百字並序》、《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悟真性宗直指》是性功的重要內容,安排在外篇之首是為了讓它和命功緊密聯繫在一起。其餘兩篇作為對上中下三卷的補充,所以收在同一卷中。《悟真篇拾遺》又稱《悟真外篇》,有《讀周易參同契》、《贈白龍洞劉道人歌》、《石橋歌》、《後序原文》等四篇組成。

上卷即七言四韻十六首,是總論。北宋時期由於皇室的重視,道教得到振興,連著名的理學大師也基本上不排斥道教,士大夫信奉道教成為風氣,排斥道教的言論和行為比起前朝要少得多。毫無異議,以入世為主的道教得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宮闕里巷,崇尚內丹修鍊蔚為新風。於時,張伯端指明修鍊的關鍵在於陰陽得類和調停火候,技巧在於坎離顛倒,最高境界是玄珠成象、返本歸原,最終目的是「壽永天地」。

中卷即絕句六十四首,可以看作是分論,在分論中也有總分之別。因散見於詩中,在內容上有些是重複出現的,所以要具體地分出何總何分是有一定的困難。次序上也較隨意,從宏觀上看六十四首絕句主要講述丹經的理論來源、藥物、鼎爐、火候、抽添性命雙修、先命後性。劉一明將六十四首作品所述的主旨一一列出。他認為1、2言鼎爐;3、4言偃月爐;5、6、7、8言真鉛;9、10言用鉛和不用鉛;11總論鉛汞;12言虛無一氣;13言坎離;14言戊己;15、16言坎離顛倒和取鉛填離;17言五行;18言二弦;19、20言調和;21言龍虎;22、23、24言煉己;25、26言金公奼女;27、28言火候;29言採藥火候;30言抽添火候;31、32言溫養與結胎;33言陰陽歸中;34言沐浴;35言文烹武煉;36、37言卦意;38言庚申;39、40言玄牝;41言性情;42言有為;43言雌雄;44言有無;45、46言服丹;47言丹自內結;48言葯自外來;49言內外丹;50言陽精;51言返本;52言慧劍還丹;53言調和性情;54言漸頓;55言結丹至易;56言用好我與天;57言盜機即及時採藥;58言窮理;59言求師;60言息機;61言止足;62、63言生殺;64言混俗和光。

下卷所收十九首詞,基本上以《西江月》曲牌為主,是對前面內容的歸納總結。

外篇韻文有32首,主要是以「歌」尤其是用「頌」這種文學樣式來闡明性命雙修的道理。張伯端寫完99首詩詞後發現「篇集既成之後,又覺其中惟談養命固形之術而於本源真覺之性,有所未究」,於是增寫了專言性功的歌詩,教誨修真之士察心觀性,以儒養仁,以佛培性,事事處處,無分大小,棄惡從善,脫離諸相,才能無為自用,頓超彼岸。否則縱有千種奇妙丹法,終因根性迷失,亦難於成丹而交臂於成仙得道。命之不存,性將附焉?因性失命,因命害性都不能悟得無上至真妙覺之道。所以說這32首雜言是進一步體現了張伯端「教雖三分,道乃歸一」的三教合一思想。

另外《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都被刊入《正統道藏》,雖然題有「張伯端」,「張平叔」之名,但歷來有偽托之議。就其內容來看,與前99首詩詞是一致的,不妨把它看作用時文寫成的丹書,可以幫助理解上中下三卷丹詩的含義,現在被一併收入《外三種》。

《悟真外篇》中的《讀周易參同契》主要講述乾坤、陰陽、五行與八卦之間的關係。《贈白龍洞劉道人歌》實際上是卷一中一、三、五、七首律詩內容的演繹,同時表現了他對「竟向山中尋草木」的否定。《石橋歌》是濃縮了的《悟真篇》,「山北穴中藏猛虎」、「山南潭底隱蛟龍」「二獸相逢斗一場」著重談了沿著任督二脈運氣,坎離交會產玄珠;「無晝夜,要綿綿,聚散周天火候全」、「木生火,金生水,水火須分前後隊」這是講述五行與火候要匹配;「妙道不離自家身,豈在千山並萬水」,鼓勵修真之士尋師覓玄旨,區別真偽丹法,堅持修鍊,爭取早日與道合真。

三、內丹理論的淵源

我國的養生理論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相當的發展,出土文物可證。《行氣玉佩銘》共45字,每一面刻三個字,刻在十二面體的小玉柱上,其中九個字重複出現,經考古學家認定是戰國初期的作品。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中將四十五個字解釋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之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不過這一理論沒有直接影響《悟真篇》丹法思想。儘管張伯端丹經理論來源是多方面的,但《行氣玉佩銘》沒有成為他丹法理論根本淵源。清朱元育《悟真闡幽》直截了當說《悟真篇》:「此書源頭出自《陰符》《道德》兩經,其作用則略仿《參同契》。」作為道家他首推《道德經》,對其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順生思想作了發揮。他在第十二首中吟「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這是順生,離不開生老病死。道是虛無中的先天一氣,永遠不會枯竭衰亡。作為一個人,他所具有的先天之氣因為煩惱是會一天天耗散,具體表現為一生二,二在人體就是陰陽,就是坎離,也就是元精、元神。元精下滑,元神上飛直接導致先天之氣的耗散。要使它不消散,就要想辦法「歸根復命」。如能懂得《道德經》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的道理,篤信不移,努力加以實踐,使三歸二,二歸一,一歸於先天,這就是逆修成仙,相當於佛教的「凈意」說。《道德經》五十八章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伯端從實踐中得到「禍福由來互倚伏,還如影響相隨逐。若能轉此生殺機,反掌之間災變福」,這就告訴我們身體所具有的五行之氣也是相生相剋的,順者德中有刑是為殺機,殺機者亡;逆者刑中有德是為生機,生機者存。這裡充滿著辯證的思想,要求我們小心謹慎處理好內在的細微變化,不能掉以輕心。

《陰符經》只有幾百個字,但其天人相盜的盜機論和暗合天道的神仙長生學說給張伯端以極大的啟發。第五十七首云:「三才相盜及其時,道德神仙隱此機。萬化既安諸慮息,百骸俱理證無為。」這就是繼承了《陰符經》「三盜既宜,三才乃安」「動其機,萬化安」的盜機論,認為「天地為萬物之盜,萬物為人之盜,人為萬物之盜」。萬物得到天地之氣,所以有萌生到茂盛的發展;人見萬物產生貪瞋痴慾念,萬物消耗人的精神。「盜機」說穿了就是及時地互相利用。正取叫取,不正取叫盜。在丹法上,順行稱取,逆行叫盜。人若能適時盜取天地之精華,那就能夠與道合真。所以要求修士理解陰符道德兩文蘊涵的深刻意義。「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於此處達真詮」,在丹家眼裡這兩篇文章是修真祖經。

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是完備地闡述內外丹法的著作。東晉葛洪的《神仙傳》首次提及魏伯陽,說:「魏伯陽者,吳人也。高門之子,而性好道術,不肯仕宦,閑居養性,時人莫知其所從來。」「伯陽作《參同契》《五相類》,凡二卷,其說如似解釋《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陰陽注之,殊失其奧旨矣。」《參同契》又名《周易參同契》,全書分上、中、下三篇及《周易參同契鼎器歌》一首,共六千多字。這是一本將《周易》、黃老與爐火參同一體的講述丹道的書。主要內容是關於煉丹的鼎器、藥物、火候這三個問題的闡述,「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黃老用究,較而可御;爐火之事,真有所據。三道由一,俱出徑路。」雖然這段文字到八十五章才提及,實際上是這本書的總綱。行世後,為其作注者甚多,僅唐宋以後的《參同契》注本,《四庫全書總目》就收有6部16卷,明《正統道藏》收入11種。毫無慚愧地雄居丹經之祖的位置。

張伯端從《參同契》獲取了大量的營養,並從三個方面作了發揮。第一,張伯端認定《參同契》是一本講述內丹修鍊的著作。張伯端在律詩第八首中明確說:「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三黃就是硫磺、雄黃、雌黃;四神就是硃砂、水銀、鉛、硝。

《參同契》里提到的這些物質都是有形的,靠道術無法煉就。「時人要識真鉛汞,不是凡砂及水銀」,只有把鉛汞解讀為元精元神時才算認識了真鉛汞。為了突出識真鉛的重要,張伯端連續寫了「嚥津納氣是人行」、「調和鉛汞要成丹」、「未煉還丹莫入山」、「竹破須將竹補宜」、「用鉛不得用凡鉛」、「虛心實腹義俱深」、「夢謁西華到九天」等七首(即第5、6、7、8、9、10、11首)關於「鉛汞」的七絕。第二,從上述七首作品可知,內丹修鍊的藥物絕對不是有形有質的金水鉛汞,真正的藥物是人人都有的精氣神,依靠精氣神煉就金丹,「丹熟自然金滿屋,何須尋草學燒茅?」(律詩六)「要知葯產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律詩七)川源處就是西南方,即人體的坤方,也就是下丹田。所以修士根本不必避開鬧市孤守空山。第三,明確指出修鍊的場所不在深山老林,而是以人體自身為丹爐。「須知大隱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靜孤?」(律詩第五),「志士若能修鍊,何妨在市居朝?」(《西江月》十二首之二)這些觀點《周易參同契》從未有所說明。《悟真篇》對此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闡述。

張伯端還受陳摶內丹思想的影響,儘管陳摶作古的時候張伯端還很小,約五六歲。陳摶是北宋一位傳奇式的隱逸道士。他放棄仕途,專研《易》學,置身黃白煉丹飛升之事。隱居武當山修鍊二十多年,後來移居華山雲台觀和少華山石室。著作甚豐。有《無極圖》刻於華山石室。朱彝尊在《太極圖授受考》中說:「陳摶居華山,曾以《無極圖》刊諸石,為圜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下而上。初一曰『玄牝之門』;次二曰『煉精化氣,鍊氣化神』;次三五行定位,曰『五氣朝元』;次四曰『陰陽配合』,曰『取坎填離』;最上曰『煉神還虛,復歸無極』。故謂之《無極圖》乃方士修鍊之術爾。」黃宗炎說:「其圖自下而上,以明逆則成丹之法,其重在水火。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則火不熛烈,惟溫養而和燠;水性潤下,逆之使上,則水不卑濕,惟滋養而光澤。滋養之至,接續而不已;溫養之至,堅固而不敗。其最下圈名為『玄牝』,玄牝即穀神。牝者,竅也;谷者,虛也。指人身命門、兩腎空隙之處,氣之所由以生,是為祖氣。」(轉引自《中國道教史,第七章》)

張伯端絕句第十一首「夢謁西華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其中簡易無多語,只是教人鍊汞鉛。」陳摶著有《指玄篇》確是事實。《宋史-隱逸傳》:「摶好《易》,手不釋卷。常自號扶搖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導養及還丹之事。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以箋其旨。」《宋史-藝文志》、《通志-藝文略》都作《九室指玄篇》。張伯端悟真步驟即築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與陳摶《無極圖》提示相同者多,經過黃宗炎的太極圖說辨,我們更有理由說張伯端的悟真思想的形成與陳摶內丹理論有淵源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要比與《參同契》的關係親近得多。畢竟他們生活在幾乎是同一個時期。

四、內丹修鍊的實踐

現在對《悟真篇》的內丹修鍊作些歸納性的介紹:《悟真篇》詩詞九十九首沒有提及下手功夫,估計他都是口授給學生,這和道家道教不輕泄天機的習慣有關。但從《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我們看到了口授的有關下手功法。所以歸納起來張伯端丹法有(一)築基;(二)煉精化氣;(三)鍊氣化神;(四)煉神還虛。這四個階段有人把它分為築基是道術,後面三個階段是仙術。

築基階段命性合煉。開始時,選擇適合自己修鍊的時間和場所,根本不必追求「空山靜室」。端坐、平視、雙眼微閉、兩手虛握太極,順著呼吸的自然起伏,使自己的氣息沉到下丹田,即臍區。這時自我感覺應當是很松很靜。心靜至神靜的過程稱守一,也就是意守下丹田,重心也應保持在下丹田。覺得丹田氣足了就要準備通關,當然這個氣還是後天之氣。

通三關,即打通背後三關。氣從尾閭處升起,使它慢慢上升,這是通尾閭關。氣運至後背,幾乎與心臟等高的地方,稱之謂夾脊關,氣容易從此處通過。氣運到後頸腦下與口相對應的玉枕關時,道路不通暢,需要花大力氣慢慢通過。如果通過太快,氣容易上沖而至偏差。從尾閭到頭頂泥丸宮,(一說)再到上嘴唇處,稱逆運督脈。由泥丸宮往下,(一說下嘴唇)經過印堂鼻竅即鵲橋,再經十二重樓,即喉管進入絳宮,即中丹田,下行至下丹田即通任脈。任督二脈通,這時運氣不運葯,故只能稱通脈或稱轉軲轆,如果運轉中有了葯,那就得稱小周天了。通與不通,全在於意念的運用,憑意念去體察。如果有氣感、有熱的感覺,則說明任督已通。任督二脈是八脈的樞紐,任督二脈通了,其他六脈也隨之而通,(如果有葯其中,則為大周天)全身也就通暢無阻。築基的過程是有為的,運的都是後天之氣。築基目的是補人體虧損,活絡經脈,通氣血。

築基的關鍵是要處理好氣息。人生全靠一口氣,日常呼吸,呼出時,小腹內縮;吸進時,氣下沉,小腹微有上升與突起,做到細長無聲,這稱調息。通任督時要學會呼出時連同小腹突起,吸氣時小腹內縮,即靠意念持內氣沿著督任二脈循環呼吸,這叫調真息,也稱橐籥功夫。開始階段可以用調息方法,使自己入靜,但要真正通任督二脈必須學會逆呼吸,即當外氣入腹時真息從腹底沿督脈上升頭部百會穴;外氣從鼻子呼出時真息從百會穴沿著任脈下降到腹底。

煉精化氣階段,內丹功法稱初關。運行的線路和築基時一模一樣。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築基的基礎上進一步鍛煉精氣神,達到元精元氣與神合凝生成藥,也稱炁。如果說築基階段以鍊氣為主,氣在任督二脈不斷循環運行,那麼煉精化炁是指葯沿著任督二脈循環運行,稱運河車,運行中使葯不斷純化。過尾閭關時需要細步慢行,如羊駕車;經過夾脊關時象鹿駕車,可以大步急奔;過玉枕關時,通道較小,要象牛駕車一樣用力猛衝。從泥丸宮下行要結合沐浴和退符,使得到初步凝練的葯歸於丹田。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其實精氣神三者是並立的,根據內煉的不同層次和位置分別冠以元氣、元精、元神。築基使人增加元氣。煉精化炁就是讓精氣神進一步合煉。起始階段合煉出來的稱外葯,外葯是生而採的,即築基階段在氣海里貯滿了元氣,在靜極一動的時候就表明活子時到來,意味著外葯生成,這時就要開始採藥。葯生成於西南即腹部。採取以後就要封固在丹田。封固的目的在於繼續煉藥,使它越來越純。元神運行到一定程度就會與已經積蓄的元炁在下丹田交會,產生一種比外葯更純的真種子,不採它,它永遠是氣的一種,只有采了它,它就能迎合外葯成為「炁」,結成丹母。有了丹母才能歸根復命,所以煉精化炁階段實際上就是「三歸二」的過程。

要做到「三歸二」就要運河車,這是一個比喻,在通關的基礎上將運氣改為運葯,就是運河車。羊車細步慢行,鹿車大步急奔,牛車用力猛衝,過了三關可以直上泥丸宮,由泥丸宮沿任脈而下丹田,這就是採取藥物行周天之法,我們稱之謂小周天。

煉精化炁階段鼎爐的作用不可忽視。《悟真篇》絕句第一首「先把乾坤為鼎器,次將烏兔葯來烹」開宗明義,點明鼎器的位置。鼎在乾,即在頭頂泥丸宮,為陽,也稱陽鼎。器在坤,即在下丹田,為陰,也稱陰爐。鼎器的作用就是為藥物鍛煉提供場所。煉精化炁以上丹田為鼎,以下丹田為爐,這叫大鼎爐。烏為元神,兔為元精。臍下起火,將採到的外葯沿著任督升降,也稱烹煉。葯運至爐稱歸爐,也就是元精元神和土三家相見,生成丹母,即大葯,至此完成「三歸二」的修鍊。絕大多數修鍊者只能修持到這一程度,因此要在築基和初關上狠下工夫。否則無法進入下一階段的修鍊。

煉炁化神是神與炁(丹母)合煉,誕生聖胎,也就是嬰兒,完成「二歸一」的修鍊,一般稱之為中關。步驟為凝神炁穴、采大葯(丹母)、煉服大葯、養葯、結丹。神與氣交產生外葯,內葯采而生,然後與外葯凝為大葯。大葯也是采而生,再經過一段時間,一般說七日,可以成胎。修鍊方法強調呼吸自然,不必靠意念,只要凝神入定,目光內視觀照中丹田。

通奇經八脈的功夫屬於大周天功夫。這一理論首先由張伯端提出,明朝的《性命圭旨》發揮了這一理論,《性命法訣明指》完善了奇經八脈的理論和修鍊方法。其法是由尾閭到頭頂中通督脈;由頭頂從前面降至生死竅通任脈;由生死竅到氣穴,分二路至後腰眼,通帶脈,再到兩腋窩定位,然後到兩肘外,為通陽腧脈;由手心走至陰腧脈,雙雙回到胸前,再由胸前降至帶脈,合歸一處,共同回到生死竅,然後上升至心下絳宮定位,這就是通沖脈,注意不能超過心的高度;下降至生死竅分開,雙走兩腿外,為通陽蹻脈;然後直至腳底湧泉穴,回升到兩腿內側,是為通陰蹻脈;過生死竅,上升氣穴定位,由氣穴降至生死竅定位。(參見《歷史上的煉丹術》)

煉神還虛階段是內煉的最高階段,稱上關或九年關。這個「九」是我國古代漢語中最高的陽數,在這裡表示要花很多的時間才能煉成由一歸無的性功。歸無就是歸道或稱歸無、歸根、明心見性。《悟真篇》絕句五十一首:「萬物芸芸各歸根,返根復命即常存」,群陰剝盡才能歸根,跳出樊籠才能常存。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將陽神搬移到上丹田。一般說來,上丹田是煉陽神和陽神所居的地方,中丹田是元炁所居地方,下丹田是元精所居的地方。陽神上移就是要將在前面三個階段的基礎上煉就的聖胎送至上丹田,功夫不在通關,運河車,而全在於處虛無之境,以虛無之心煉虛無之性情,達到常定常寂,感而遂通,出生入死,圓通無礙,徹底解脫,似與天地永存。這個時候萬法皆空,萬宗皆同,真如詩中所說「如來妙體遍河沙,萬象森羅無礙遮。會得圓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性命雙修,儒佛道兼修,但歸根結底還是落實在形神一致,形神相依、留形駐世而求長生的道家的生命觀上。

五、《悟真篇》的注本

《悟真篇》傳世以後影響了一大批修真之士,由於認識不同,實踐的方法不同,於是出現了不少派別,他們都從不同的角度闡釋《悟真篇》。版本很多,影響比較大的有以下幾種本子:

《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載《道藏》二冊。此書是象川無名子翁葆光注,武夷陳達靈傳,集慶空玄子戴起宗疏。文前引有陳達靈的序。序中說:「紫陽陳仙翁,武夷人,有語錄傳世為六十四說,分言性命二宗,內外二葯。又雲不讀古文龍虎上經,不知兩弦金水之妙,不讀《參同契》,不知日月一斤之精,不讀《悟真篇》,不知二章金碧之神。斯道也,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必也。捋龍虎未分之氣,吸龜蛇初孕之精,三百爻中或文或武,六十四卦內曰屯曰蒙,結丹於片餉之間,成道於九年之上。又雲道在外來,安爐立鼎卻在外,道在外來真汞真鉛卻在內,內一斤外一斤,紫金化紫粉,紫粉化金丹,此先天內葯外葯之辨。」該書將七言四韻十六首分為卷一、卷二、卷三,七言絕句六十四首為卷四、卷五、卷六、卷七,讀《周易參同契》,贈白龍洞劉道人歌,石橋歌,絕句五首,《西江月》一首兼收在卷八中。

《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象川無名子翁葆光注,載《道藏》二冊。其中收有:七言四韻十六首,絕句六十四首,西江月十二首,讀《周易參同契》,贈白龍洞劉道人歌,石橋歌。另「有休施巧偽為功力」、「敲竹喚龜吞玉芝」、「饒君了悟真如性」、「禍福由來互倚伏」、「了了心猿方寸機」等七絕五首,西江月「丹是色身至寶」一首。

《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紫賢薛道光、子野陸墅、上陽子陳致虛注,載《道藏》二冊。收有:卷一七言詩八首,卷二七言詩八首,卷三七言絕句三十二首,卷四七言絕句三十二首,卷五五言一首,《西江月》十二首,又西江月一首,續絕句五首。

《紫陽真人悟真篇直指詳說三乘秘要》象川無名子翁葆光述。載《道藏》二冊。主要內容分為悟真直指詳說,強兵戰勝之術,富國安民之法,神仙抱一之道;三乘秘要詩(分為金丹術、運火法、抱一法)另有張真人本末、薛紫賢事迹、金丹法象。

《紫陽真人悟真篇拾遺》,載《道藏》二冊。收有禪宗歌頌詩曲雜言,包括性地頌,無罪福頌,三界唯心頌,圓通頌,隨他頌,寶月頌,心經頌,齊物頌,讀雪竇禪師祖英集,戒定慧解,即心是佛頌,採珠歌,禪定指迷歌,無心頌,西江月十二首。

《悟真篇注釋》,象川無名子翁淵明注,載《道藏》三冊。上卷收有七言四韻十五首。卷前有二百許字的短序,總講內丹是富國強兵的龍虎之術。中卷收有絕句六十四首,卷前有簡短的序言,總述內丹陰陽交感之理。下卷收有讀《周易參同契》,卷前有五百多字的序,主要講述援佛入道,性命雙修。

《紫陽真人悟真篇講義》,雲峰散人永嘉夏宗禹著,載《道藏》三冊,共七卷。卷一二收有七言四韻十六首,標明表二八一斤之數;卷三、四、五收有絕句六十四首,標明以象卦數;卷六、七收有五言四韻一首,標明以象太乙之數;西江月十二首,標明以象十二個月。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紫陽真人張平叔撰,載《道藏》四冊。

《悟真篇詩小序》,載《藏外道書》五冊,由淮海參學弟子陸西星講述。其中收有七言律詩十六首,七言絕句六十四首,五言一首,西江月十二首。講述時,每篇文章有標題,如:內外葯火,大葯妙道,白虎首經,二物相親,三姓會合,七返九還,葯化功靈,屯蒙運火,葯火消息,錯路第十,功德圓滿,二氣相資,仙佛同證(以象閏月,即又一首)。絕句五首以象五行,每首標題為:兼修大葯,四果非真,陰神非固,西方極樂,日用顛倒。在「悟真法語」的標題下,收有無罪福頌、三界唯心頌、見物便見心頌、心經頌、齊物頌、讀雪竇禪師祖英集、採珠歌、禪定指迷歌、無心頌及又西江月十二首。在文末有悟真小序的勘誤表。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法題解》,載《藏外道書》六冊。其中提到:「遠師真人王邦叔,不知何許人也,年十九,侍紫陽真人為弟子,凡九年不知大道之自然,亦不請問。一日侍師至羅浮觀,先生曰,子之從我不為不久,於金丹之道略不顧及,從我為何?邦叔再拜曰,匪不顧及也,自揣玄微,必無此分。先生曰,嘻,自太極既分之後,一點靈光人人有之,賢者不加多,愚者不加少,似子所言,是蔽其明也,吁可哀也哉!邦叔不覺涕泗交順,頓首百拜,悲不能起。『去靜室中思吾此語,有所覺則急來。』邦叔辭,遂去。」半夜裡,紫陽先生前去叩門,邦叔趨而出迎。邦叔就把自己坐靜室的感覺告訴紫陽先生,紫陽認為此生可教,於是將金丹圖傳於邦叔。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載《藏外道書》六冊。

《金丹四百字序》、《金丹四百字》載《藏外道書》六冊。在《金丹四百字序》的文末提到「今因馬自然去講此數語,汝其味之,紫陽張伯端序」。

《石橋歌》載《藏外道書》六冊,註明平叔張伯端著。

《悟真篇》載《藏外道書》六冊,為西陵一壑居士彭好古解。

《金丹四百字測疏》載《藏外道書》六冊,具名是許敦邦校。

《金丹四百字內外註解全卷》載《藏外道書》九冊。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載《藏外道書》九冊,具名張伯端撰。

《悟真篇約注》載《藏外道書》十冊,有張祖師原序,翁真人序。

《金丹四百字自序注》載《藏外道書》十冊,北宋龍門宗裔閔一得注。

清劉一明《道書十二種》收有《悟真篇》並有獨特的註解。

《藏外道書》是當代編的道書集成,內容大多數是流行在民間的不同時期的抄本。其中有關《悟真篇》的註疏,看來不少是前人註疏的傳抄本或縮本,似乎沒有什麼新的見解或發揮。但我們從流傳中可以看到《悟真篇》在當時社會上的傳播情況,這和它應有的價值是分不開的。

六、悟真丹法傳承

張伯端吸收古代內外丹法的功理功法,恭行修鍊而無大的收穫,直到「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覺得「指流知源,語一悟百」,修鍊乃有大的進展,並有意於用詩文傳授丹法。在《悟真篇後序》中仍不忘重提「向己酉歲,於成都遇師傳授丹法」,可惜的是他始終沒有講出自己的老師究竟是何人。但並不因為無法弄明何者是伯端之師而動搖南宗內丹之祖的地位。

由於對丹功的認識不同,南宗內丹出現了清修派和陰陽派兩個主要的派別。

張伯端是主張清修的,以自身為乾坤,利用自身的陰陽、以自身為鼎爐進行修鍊。據說他曾得罪了鳳州太守,不得不出奔,被裁縫石泰遇上而得救,於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為感謝石泰解救之恩,便將丹法傳給石泰。石泰又傳給了薛道光這個關鍵性的人物。

薛道光,名式,又名道源,原來是個和尚,法號紫賢,陝府雞足山人。《薛紫賢事迹》說他:「崇寧丙戍歲冬,寓眉縣青鎮聽講佛事,適遇鳳翔府扶風縣杏林驛人石泰,字得之,年八十五矣,綠髮朱顏,神宇不凡,夜事縫紉。道源審察焉,心因異之。偶舉張平叔詩曲,石攫然曰識斯人乎,曰吾師也。」當得知石泰是張伯端的弟子時,僧人薛道光就拜石泰為師。繼而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給了南宋道士白玉蟾。陳楠死後,白玉蟾常蓬頭跣足,野服弊衫,瘋瘋癲癲往來於羅浮、武夷、龍虎、天台、金華諸山間,致力於傳播丹道。嘉定十年,收彭耜和留元長為弟子。從張伯端到彭耜,這是最正宗的清修一派。

白玉蟾再傳弟子是元初的李道純,他提出「守中」、「中和」的丹法理論而自成一家。

張伯端內丹功法在傳播過程中發生了變化。這變化實際上是質的變化。張伯端認為陰陽集於一身,要調整自身的陰陽,而他的不少弟子將陰陽視為男女,將鼎視為男,將爐視為女,陽上陰下,熱衷於男女同修,成為淫慾的代名詞。這就是後來的南宗丹法陰陽派。

陳達靈《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說,張伯端還將丹法傳給劉永年,劉永年又傳給翁葆光,成為很有影響的陰陽派。

石泰傳給元代道士趙緣督,趙緣督傳給陳致虛。在傳承過程中發生嬗變,這一派除石泰外,其餘都稱得上是陰陽派。

清修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張伯端、石泰、薛道光、夏宗禹、葉文叔;宋元間的俞琰、清劉一明、朱元育、董元真。

陰陽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宋代的陸墅、陳致虛、翁葆光、戴起宗、陳達靈。明朝有陸西星(屬於東派陰陽派)、李文燭、彭好古、甄淑。清代有陶素耜、仇兆螯、傅金銓。

清修派、陰陽派對《悟真篇》都有註疏和發揮,本文第五部分羅列的篇目絕大多數是他們的著作。

道家

傳承道家思想弘揚道教文化

歡迎添加我的私人號:cangzhuyong一起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 的精彩文章:

道家將他與老子同列,兵法家尊他為聖人!

TAG: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