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布衣,人稱村夫,其實卻是家風積澱深厚的名門
原標題:自稱布衣,人稱村夫,其實卻是家風積澱深厚的名門
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來成為蜀漢丞相。其兄諸葛瑾,東漢末移居江南,受到孫權優禮,任東吳長史,後官至東吳大將軍。堂弟諸葛誕為曹魏重要將領,官至揚州刺史,加封為昭武將軍。《世說新語·品藻》說:「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自己「臣本布衣」,其對手經常稱他對「山野村夫」。其實,諸葛三兄弟均有不凡身世,他們出生於山東有名的望族。這個家族從第一位做大官的祖先開始算起,到諸葛亮出生時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族中世代都有人在朝廷為官。此家家風歷來嚴謹剛正,如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末年做到司隸校尉一職。這個職位掌管全國的監察與司法,權力很大。當時朝政腐敗,貪官污吏橫行,諸葛豐忠於職守,嚴厲打擊奸佞,最終被昏聵皇帝貶為庶人,卻因高尚品行留名於青史。
諸葛亮出生於東漢末年,那是一個軍閥混戰的年代,官員忙著搜刮民財,豪強忙著招兵馬買,圖謀不軌。嚴守家風的諸葛家,並未為一己私利、一族私利,去做種種罪惡的勾當。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在諸葛亮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對諸葛亮人生影響最大的是其叔父諸葛玄,是他把諸葛亮從東海之濱的琅琊帶到江南,也是他將諸葛亮帶入了荊襄名士的圈子裡。
少年諸葛亮生活的荊州地區,是一度遠離戰火的「世外桃源」。諸葛亮一邊讀書,一邊種地,過著清貧的日子。在這段日子裡,他接觸了司馬徽、石廣元、崔州平等名士,朋友之間切磋琢磨,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卧龍。
襄陽大名士黃承彥把女兒嫁給他。黃承彥的這個女兒,黃頭髮、黑皮膚,可以說是醜女。因此諸葛亮的這門婚事在當時就成了鄉野之人談論的笑話,還編了首兒歌:「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諸葛亮娶醜女,「娶」的實際上是老丈人的身份地位,也就是襄陽名士圈子的入場券。黃承彥與劉表是連襟,是蔡瑁的姐夫。這麼推算起來,諸葛亮見了劉表應當叫一聲姨父,見了蔡瑁則應稱舅父。
二十七歲那一年,受劉備三顧茅廬之邀,懷抱拯救天下蒼生的遠大理想,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他曾以丞相身份,操持蜀漢軍政大權十餘年。權位的重量,在同時代的許多人看來,就是金銀財寶、錦衣玉食的重量,但在諸葛亮那裡,則是等同於責任的重量。
作為蜀漢政權事實上的負責人,他得到的賞賜和俸祿是相當驚人的。劉備就曾一次性賞賜他五百斤黃金,而在給友人的書信中,他也曾透露,自己所得賞賜已經超過「百億錢」。這些錢除了用來維持家人生活以外,他都捐給國家作為軍餉。他強調,不允許自己死後丟棄節儉之道,要繼續保持別無餘財的狀態。
作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諸葛亮政務繁忙,但他不忘教誨子孫、外甥,《太平御覽》、《諸葛亮集》中收錄其《誡子書》、《又誡子書》、《誡外甥書》等家書,後人統稱為「諸葛亮家書」。
他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的兒子諸葛瞻在魏將鄧艾伐蜀時,不為所誘,力戰而死,年三十七歲。諸葛瞻的長子諸葛尚,目睹魏軍進入成都,慨嘆道:「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不願歸降曹魏,亦以身殉國。諸葛亮祖孫三代之死,後人讚譽為「三代忠貞」。
諸葛亮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生前給後主上奏章,自陳:「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諸葛亮死後,家中狀況確實如此。
諸葛後裔在長期秉承祖德家風的過程中,又形成了一套完備且十分嚴格的家規家訓,並刊載在《宗譜》卷首,以此樹立族人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被稱為諸葛氏《家規》。諸葛氏《家規》最早形成於宋元,完善於明清,共計15條,內容涉及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明確提倡什麼,反對什麼,禁止什麼,並且訂有罰則,便於執行。這些家規,對於調節家族內部的倫理關係、貧富關係、凝聚家族、和睦鄉里、規範子孫操行,具有相當大的約束力和影響力。
※古代文人為何會頻頻出入青樓?
※曹丕的皇后郭女王有多厲害,竟能把甄宓比下去
TAG:名流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