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董鑒賞 打鐵還需自身硬!

古董鑒賞 打鐵還需自身硬!

來源:文藝天下

中國的收藏市場上不乏頂級的藝術品,更不乏頂級的鑒定家,但隨著中國藝術 交易市場的迅速發展,尤其在其活躍度超過拍賣行業後,藝術品交易已經成為當下國民經濟的一大亮點。

也許是難卻情面,也許是受利益驅使,給收藏愛好者鑒寶的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僅北京就有上百家各門類的鑒定中心,全國叫不出名字的「鑒定專家」更是數不勝數,形成「你方說罷我來說,十個意見九不同」的局面,這也成了當下拍賣公司經理們最頭疼的一件事。我們不禁發問:面對如此混亂龐雜的鑒定專家隊伍,誰來鑒定他們的資質?

日前,通過走訪藝術品交易市場的相關人士了解到,目前一些所謂的「鑒定專家」擾亂市場,各有怪招。

現狀:被經濟利益驅使的「辦證專家」

一個電視台的新聞節目曾經曝光了這樣一個事實:一位收藏愛好者在地攤上花30元錢買了一塊仿紅山文化的「古玉」後,隨即找到一位國家級的鑒定專家鑒定,鑒定後專家得出是真品的結論,估價為30萬元,並給這位收藏愛好者開具證書,同時收取了大約1500元的鑒定費。

此過程全部由電視台的攝像機跟蹤拍攝並報道,這位鑒定專家的所作所為,也被媒體抓了個證據確鑿。問題更為嚴重的是,像這樣的所謂專家能在一家著名的古玩城內公開從事鑒定工作10多年之久,文物界居然沒有一個規章制度和考核制度把他清理出去,直到被媒體曝光後他才被撤換下來。

目前,潘家園等古玩市場都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鏈,從生產、運輸到銷售,不知道養活了多少人,龐大的產業效應滋生了眾多的辦證專家。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拍賣公司經理表示,古玩城賣東西的只需去工商所辦個執照,而且只是營業執照,並沒有界定他們的鑒定資質的相關機構。好多古玩城老闆不光賣東西,還業餘給人開證書。一位收藏人士表示,在不同古玩城裡找10個專家,恨不得有9個專家能開出不同的鑒定證書。

匡時拍賣公司總經理董國強談到,出於經濟利益而幫人做鑒定的事在什麼時候都會有,雖然一個鑒定家的能力有高低,但是起碼態度應該是端正的,要憑自己的良心。而對古玩市場里的「賣家兼專家」也不能一棍打死,畢竟有些老闆長期在市場上接觸東西,還是具備一定「眼力」的。

比科班還要「速成」的專家

那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拍賣公司經理還告訴記者,他們有次拍賣時,自己請的行家認定的東西,但是買家自己帶的一個所謂的專家跑來胡說一氣,那買家就不買了。後來一打聽,那個專家上了一個玉器短訓班,目前還沒畢業呢。

他表示,一些在文物機關做行政工作的人士,工作時間長了混個副研究員之類的職稱就跑到市場上來鑒定了,而且在市場上比專科畢業生還要吃香。

鑒定專家是否應該「職業化」倒成了業內爭議的焦點。2003年7月,國家確定了文物鑒定師的執業標準,要求推行市場准入制度,沒有取得資格證的,將不能從事這個行業。

標準是推出了,但與龐大的市場需求相比,文物鑒定專業人才依然相當匱乏。像河南這樣的文物大省,目前取得這種資格的只有7個人,全國也不足百人。而近年以來,北京、廣州、上海及成都等地都舉辦了鑒定師培訓班,還有不少短期的諸如「鑒賞班」、「興趣愛好班」等。

「什麼才能叫鑒定家,他必須看過大量的真品,而且還需要有提煉能力,有天賦的人才能成為鑒定家。」董國強說道。比如鑒定齊白石的專家,就得了解齊白石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所有作品,就算兩個人都看過了齊白石的作品,也有可能有一個人完全沒看懂的,從這點看,學校里培養初級或中級的鑒定者是可能的,但他們還必須要靠時間來磨礪「眼力」,還需要天賦,這種培養難度不啻於培養一個畫家。

北京中嘉拍賣公司市場部經理梁泊倒認為「職業化」的方向還可以。他覺得目前國家還沒有「鑒定師」這個職稱,就像拍賣師一樣,成立一個專業隊伍來鑒定,這方向不錯,可以讓各種人恪守本分,但操作性有待驗證,培訓的人才一定要細分門類,其實就「瓷器」一項,就得分好幾個朝代,看得懂明清瓷的未必能看懂高古瓷器。

跨度太大的鑒定專家

好多業內人士拿「民國四公子」(張伯駒、張學良、溥侗、袁克文)為例,他們的收藏和鑒定在當時一度成為人們的取捨標準,而現在的鑒定領域10個專家能出具9個不同的證書,似乎沒了什麼標準可言。在鑒定領域也出現了不細分門類,統包統攬的鑒定專家。

「四公子的收藏精神和人文精神為人稱道,值得現代人學習,他們喜歡的、自己認為好的東西買的時候不會計較它的價格和真假,他們認為是國寶的文物就算傾家蕩產也要買下來,為的是保護國家的文物體系,而不是為了個人的贏利。」董國強認為,時代標準不一樣了,過去人們是為了愛好而收藏,現在是為了投資,所以對東西真假的要求比過去苛刻。

就算是民國四公子中的大藏家張伯駒,他所收藏和捐出的東西也有假的、年份不夠的、或者不是真跡之類的案例,清代很多收藏家出的收藏目錄里的一些藏品,現在也有人在質疑其是否為真跡。這說明每個鑒定家都有看走眼的時候,所以董國強認為,鑒定家不應該什麼都懂,包括當代活躍的那些鑒定家,買家一定要認識到他們有長項,但也要知道他們有短項。

798藝術區「亞洲藝術中心」經理李宜霖給記者介紹了中國台灣的行情,其實台灣的鑒定體系也不是很完善。台灣存在和內地一樣的風氣,就是收藏者不注重去看東西,而更注重去看鑒定證書。其實對鑒定專家來說,收取點鑒定費用還算小事,但誤判產生的效應非常大,因為現在拍賣市場動輒都是上百萬、上千萬的拍品。他感覺內地市場中的鑒定人士角色太多元,跨度太大,不像國外分門別類的細化,角色比較專一。

他以中國書畫為例,鑒定古代書畫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鑒定者必須對每個朝代的背景、書畫風格、甚至畫家的詩詞都要精通才能做鑒定。

所以李宜霖覺得,收藏鑒定實在很複雜。想要完全了解一個畫家,應該在社會上建立這位畫家的檔案,比如他辦過的所有展覽,出過的所有畫冊,但內地的代理制度近幾年才開始產生,而且主要是針對特別火熱的當代藝術,近現代的水墨畫並沒有專業機構做代理,所以很多國外完善的代理體系國內目前還沒有。

「為假作證」的鑒定專家

誠然,專家「掌眼」有「看走眼」的時候做出了錯誤判斷,但也經常有鑒定專家因為種種原因而說了違心話。某著名書法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有一位老幹部找到他做鑒定時,他拘於情面或者說是懾於威力而無奈說了假話。

這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內地藝術品還沒有形成交易市場的時候也許後果並不嚴重,但在當今藝術市場動輒上百萬、千萬的交易價格面前,把假的說成真的,一個直觀的後果就是假品繼續在市場上流通。內地拍賣市場就出現過這樣「以假傳假」的例子。

董國強認為,「為假作證」甚至導致「以假傳假」,這其實不是所謂潛規則,而是明顯的不正之風。但這種東西私底下賣掉有可能,要從拍賣公司等正規渠道走可能性不高了。拍賣市場發展到今天,已經相對成熟了,而且相當透明,因為社會關注度高。

從藏家水平來說,現在拿幾百萬、上千萬買個假東西的「糊塗蛋」也在慢慢變少。以中國書畫為例,一件幾百萬、上千萬的作品首先肯定會引來大家關注,而且書畫受高科技作假的干擾還相對少些,所以大多業內人士都能鑒別出來,不太可能從拍賣市場上「二次流通」。

鑒定家的艱難抉擇:職業操守還是金錢誘惑

文化部中國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李彥軍曾感慨道:「很多專家走穴,走一圈就能掙個十萬八萬的。持有寶物的人都希望是真的。可我見了假的,就不能說是真的,無形中就會得罪很多人,在得罪人方面我也可以稱為專家。如果你說真話,就在無形中觸犯了某個圈裡的潛規則。」很多鑒定專家都面臨著要操守還是要金錢、要情面的選擇。

但現在藝術品市場的火爆行情,已經使得鑒定這碗飯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被奉為玉石鑒定專家的王敬之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舉了一些例子,來證明鑒定這碗飯有多麼重要,鑒假為真能讓人傾家蕩產,斷真為假又是對文物的犯罪。一次,一個收藏家給他看一塊和田玉,自己估價為5000萬元。王敬之開門見山,這不是和田玉,而是現在流行的石性很重的代用品,器形很亂,而且裡面包含了不同朝代的信息。後來王敬之去那收藏家家裡一看,一屋子全是假田黃、假玉,他一件件跟他說道理時,那個收藏者的臉紅一陣白一陣,最後放聲痛哭,為了收藏他都快把房子賣了,後來這個收藏家中風癱瘓了。

又有一個四川傢具商請王敬之做鑒定,還跟他吹牛:價值3000萬元的玉,別人曾給他開價1000萬歐元他都沒賣。但王敬之的鑒定是「從一樓到四樓的藏品,沒有一件是真的」。那位老闆的臉立刻就白了,這些玉花了他1個億,而且都是經過專家鑒定的。王敬之後來才知道,都是一些業內著名的「辦證專家」,專家都是老闆的親信介紹來的。

已故古錢幣專家董德義先生,在他一位學生眼中就是個有操守的人。作為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前身)的錢幣研究員,當時《鑒寶》劇組拉董德義去做評鑒專家,但董德義拒絕了。他在給一些學校做客座教授的時候跟學生說:「一個學者,就應該專註於好好把東西研究透,不要好為人師,更不要盲目地給大家定價格。」這位學生說,現在其實也有一部分人不參與市場上的定價評估,但經得住誘惑的人已經很少了。

老鑒定專家急需「充電」

目前國內老專家培育自己的接班人,一般是老專家手把手帶人看真假,以老帶新。但也存在老專家自身怎麼提升的問題,尤其是在高科技作假異常猖獗的現在。

上世紀90年代曾發生過一個案例。北京的一位文物專家在一個賣陶俑的攤上發現了一些陶俑。專家憑著多年的鑒定經驗判定,這是一批珍貴的國家文物。為了更加保險,這位專家從攤主手中買走了幾個古陶俑,回去後準備與幾位專業人士對它的真假做進一步的鑒定,最終所有專家一致認為其是珍貴文物。

這位專家立即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要求批撥專款對所有在河南出土的北魏陶俑進行「搶救性收購」。於是,從1993年末到1994年初的一段時間內,在北京的古玩市場上掀起了一場北魏陶俑收購的熱潮。當時歷史博物館買了三次,故宮買了兩次。中國歷史博物館花了80萬元,故宮大概花了10萬元。

但是,令人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儘管有關部門紛紛搶購,而這些陶俑的數量卻總是有增無減。在很短的時間內,北京的各大古玩市場上湧出了大批量的北魏時期的陶俑。

為了澄清事實,平息紛爭,國家文物部門聯合河南省文物部門在警方的配合下,對此事進行了徹底調查。最終,調查結果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這批被當成古文物的陶俑,竟然是出自洛陽市南石山村的幾個村民之手仿造的。

傳統的古陶器鑒定方法確實遇到了挑戰,對於古陶器的鑒定,除了傳統的「眼學」鑒定方法之外,有沒有一種更加穩妥的辦法呢?2003年10月,北京中古陶藝術品鑒定技術開發中心與中國科學家們研究出利用陶瓷釉面的「脫玻化」現象,鑒定帶釉古陶器的科技新方法。

一位拍賣公司經理介紹說,在古董鑒定領域,目前一般找圖譜,民國、清代時期北京一批金石學專家搞過圖譜但已散佚,現在拍賣公司一般拍賣古董時配的是故宮博物院出的圖譜,但相當多的明清圖譜里記載的真品現在已經很少了,加上各地仿造基地的仿造水平那麼高,高科技的鑒定確實已經迫在眉睫。

業內呼喚「自律」和「法律」

董國強認為,目前藝術品市場還不是國家的支柱產業,而且鑒定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行業,它的文化和歷史特性,使得行政機構無法用統一標準對它進行單一化管理。「這行業主要應該靠自律,一句話,誰乾淨誰活得長。」董國強一句話概括。

一些拍賣公司人士反映,相關法律也應該細化和規範,比如鑒定行業的立法。

目前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可以說是惟一的為社會、市場服務的國家機構。副秘書長呂立新介紹說,按目前最新的委員會構成,已經號召來了國內很多大專家,廖靜文就多次參加活動。目前接到全國各地的鑒定單子很多,一般是受委託展開工作。

要總結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和社會上的個人鑒定最大的不同,呂立新覺得從這裡出去的鑒定結果是有法律效力的,而民間的鑒定家是不會負法律責任的。他們已經接過很多訴訟案子,法院判決時就以委員會的評估結果為主要依據,文物出入境時也拿他們的評估做依據。

對於委員會裡的委員,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也有嚴格的章程來要求,明確規定委員有什麼樣的職責和約束,什麼樣的委員不適合擔當,什麼樣的要開除。呂立新說,現在入選委員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專家自發地不再接受社會上的邀請去做鑒定了,雖然委員會並不發工資,但他們都以參加委員會為榮,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也相當高。呂立新明確表示,如果私下接受邀請去做的鑒定,肯定不代表委員會的行為,在這塊委員會也會越來越有限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法規起草小組剛開完的第一次會議,《藝術品管理條例》正在修訂中。據呂立新透露,關於文物鑒定和拍賣的一些法規將是條例中的重點,會有具體條款進行約束,這代表國家開始加大力度管理藝術品交易市場。

支招:前人鑒定結果可借鑒

董國強認為,其實從目前拍賣公司操作來看,大多數都是能吸取多方意見、請專家把關再上拍的。像匡時,幾乎每次拍賣都會有因徵集中看走眼而臨時撤拍的東西,這些東西如果拍出去才是對公司真正的損失,損失的是名譽。

鑒於目前國內藏家大多還相當依賴社會上的鑒定專家,但鑒定力量又這麼混亂,董國強給藏友們支了一些有用的招。

他覺得應該尊重前人的鑒定結果,比如歷史上收藏家的藏品、歷史上的著錄,不能輕易否定,因為他們看到真東西的機會比我們多得多。現在從市場上看,著錄在《石渠寶笈》上的清代宮廷畫家的作品最好賣,《石渠寶笈》本身就是乾隆時編的,記錄的又是清代宮廷畫家的作品,就沒有任何真假問題。「當任何人都不能夠相信的時候,就只能相信皇帝了。」董國強開玩笑地說。

而名家遞藏也應該引起藏友重視,藝術品交易講究的一條秘訣就是「傳承有序」。比如他們這次春拍推出的一些謝稚柳的藏品,反響就非常好。也曾經有人問過他某某東西是不是真的,他告訴那位藏友,謝老已經替他做了回答了。謝稚柳曾是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是公認的老一輩鑒定權威。

驗證專家「三大標準」

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收藏委員會副秘書長秦傑表示,廣大收藏愛好者可以通過三個標準來驗證鑒定專家是否有真才實學,進而判斷此專家是否可以相信。

首先要看該鑒定專家在鑒定得出結論時,有沒有判斷依據,條理是否清楚。如果僅僅是真或者偽這樣海闊天空的說,說明該專家對所鑒定的文物未必了解。文物門類分工比較細,沒有專家是全能的,有一些專家可能在某一領域無人能及,但在其他方面就未必能夠深入了解。收藏愛好者在選擇鑒定專家時,一定要選所屬門類的專家,「跨行」鑒定只能自討苦吃。

其次,收藏愛好者不要過多關注於鑒定家的學歷和工作等因素,只需要看該專家有沒有專門的學術著作,就能大體上了解專家的鑒定水平。有的鑒定專家在鑒定行業工作多年,竟然連一本學術著作都沒有,可見其並沒有獨到的見解和出自於實踐的真知。

在出版業,鑒定類圖書處於弱勢,所以出版社對這類圖書的把關很嚴,對稿件質量要求很高,而且選題不能重複,這對作者水平的要求就更高了。像馬未都出版的著作《馬未都說收藏》就是很好的成功案例,馬未都能將自己的著作出版,而且還舉辦簽售會,有那麼多讀者捧場,證明其作品有真知灼見,同時也體現了他個人的水平。

最後,則是要看「點擊率」。現在是一個大眾傳媒時代,想要了解某專家,只需要上網用「baidu」或者「google」搜索一下就可以了解該專家的受關注程度。越是受關注的鑒定家就越不敢瞎說,更不能靠矇混過關。比如,用「baidu」搜馬未都的搜索結果為53萬篇,有這麼高的關注度,馬未都就不能瞎說,因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無數雙眼睛在盯著他呢。曾經有一個所謂的專家,雖然侃侃而談,但是說出的話卻「驢唇不對馬嘴」,後來在網上搜索該專家的姓名和所在單位,發現竟然是「沒有找到相關網頁」。後來經打聽才知道,該專家竟然是所在單位的團委書記。

國外:西方用金融、法律聯保藝術品

美國藝術信託基金會APT亞洲執行長楊心一給記者介紹了一些西方對鑒定專業的規範措施,西方鑒定專家的鑒定結果都要負法律責任,而且有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進行聯保。

美國就有一個鑒定公會,會員每年都要有培訓,一些新的行業規範、造假技巧出來後,公會會開會討論這些東西。而且美國的鑒定師是有上崗證的,保證了鑒定的效力。在鑒定師的專業上分得也很細,一般按時期和類別分,

比如古董就會分古羅馬、古埃及等遠古時期的文物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還會分中國的和西方的,中國的瓷器、青銅器也完全分屬不同部門。目前國內真正的鑒定專家已經都各有專長,分類比較細化了。其實差距在於培訓這一環節,西方有行業力量帶動每年進行培訓,這批專家可以不斷升級知識。

西方國家大概都對鑒定有法律要求,如果鑒定錯了鑒定專家是要賠錢的,而且要追究是故意看錯還是走眼。所以西方國家的鑒定專家很有權威性,也造就他們的道德自律意識非常強。此時一些保險公司也會介入對鑒定的擔保,以及估價問題。如果某幅名畫不幸壞掉了,保險公司要賠錢,而保險公司一般會參照市場價格另外找人估價,從而確定保險價。上了保險後,藝術品就可以進行抵押等業務了,它擁有股票一樣的金融性。

楊心一覺得國家應加大對藝術品資料庫的建設。國外藝術品實現再流通之前一般都能查到最初是從哪個畫廊、古董店買的,當時多少錢等數據,在保險公司、初級出售的畫廊等機構都有數據存檔,所以國外鑒定專家在做鑒定和估價時就有很多參數可以借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襄收藏 的精彩文章:

宋瓷有啥好看?只因這些手作之美
確認過眼神,你就是愛瓷的那個人

TAG:共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