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吃閑飯」的衙門有什麼用?——上篇

清代「吃閑飯」的衙門有什麼用?——上篇

作者:仙俠小定國

政府是個神奇的存在,裡面大大小小的部門名字,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有些看起來明明沒什麼用的機構,偏偏生命力極其頑強,大風大浪遭幾回了,還能巋然不動。

有時不止老百姓覺得神奇,就連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也覺得不可思議。三令五申要裁汰冗員,裁撤衙門,哪個大臣提意見都這麼寫,可真要動刀去裁撤,又往往切不下去。

譬如,清朝中樞機構里的鴻臚寺、光祿寺、太常寺、太僕寺、大理寺,很多人或許都會下意識想到這五大「寺」似乎都是俗稱的「閑散衙門」,沒什麼太大的權力。可是,真要刨根問底它們具體做些什麼,其工作執掌又大致相當於今天的什麼部門,恐怕就極少有人能答得上來了。

你問皇帝這些衙門是幹什麼的,估計皇帝也一臉懵 。

今天,我們就盤點下清朝的五大「寺」都分管哪些工作,這些聲名在外的「閑散衙門」在有清一代如何刷存在感?


01 鴻臚寺

起止時間:順治元年(1644年)—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機構性質:專管朝會、典禮、宴會、出行儀式贊唱引導的禮儀機關

說起鴻臚寺,如果經常玩日本光榮《三國志》遊戲的讀者,可能會對大鴻臚這個官名有些許印象。沒錯,大鴻臚就是鴻臚寺的前身,當然,說到具體的職能,三國時期的大鴻臚和清代的鴻臚寺還是差別很大的。

要說清代的鴻臚寺具體是做什麼的,簡單來說就是四點:

一、 皇帝要上朝召集大臣了,或者需要舉行什麼慶典,這時候怎麼辦?就需要用到鴻臚寺。鴻臚寺的官員會把相關典禮事項通知各衙門,然後排定班次,等集會的時候只需要按照秩序行禮就行了。看到這個,你想到了什麼?大腦裡面是不是閃出一個念頭,這不就是現代的禮賓服務人員嘛。現在領導開會時,禮賓服務人員會事先安排好大家的座位和名牌,然後引導參加會議的人坐在安排好的位置上。對,清代鴻臚寺官員可以說就是朝會上的禮賓服務人員了。

二、 慶賀、謝恩、宴會、出入宮廷和皇帝出巡的時候,都需要有一個禮儀主持來引導人們行禮,這種禮儀主持,即使在現代社會依然還存在,大家平日里最常見的,就是婚禮主持、節目主持之類,雖然區別很大,但依然有相似之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引導人們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活動,在古代,這正是「禮」的重要內涵,也是等級制度的具體體現;

三、 對官員的行禮情況進行監督,如果有失儀的情況,會遭到他們的彈劾。舉個現代的例子,如果你在開會,會有禮賓服務人員監督你,如果誰在會上睡大覺,被抓包後就會被公開批評;

四、 舉行典禮時的陳設桌案需要鴻臚寺來負責。作為禮賓服務人員,做好桌案陳設也是分內之事。

好了,看到這裡,讀者們對鴻臚寺做些什麼應該已經有了比較直觀的印象了吧。

在一般人看來,既然鴻臚寺的工作這麼細小瑣碎,那一定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故事了吧?倒還真不能這樣說,譬如,道光朝的禁煙名臣黃爵滋便是鴻臚寺的官員。

黃爵滋《請嚴塞漏卮以培國本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卷二》)

黃爵滋是道光年間的鴻臚寺卿,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曾為愈演愈烈的鴉片問題上過一道奏摺,名為《請嚴塞漏卮以培國本折》,在奏摺中,黃爵滋痛陳吸食鴉片與銀兩流失間的關係,要求厲行禁煙,並提出了一系列禁煙的措施。這道奏摺影響有多大呢?從道光帝要求地方高官依據黃爵滋所奏「各抒所見,妥議章程」的諭令可以看出,這份奏摺確實說到了道光帝的心坎上。

在以林則徐為主人公的清末小說《林公案》里,便生動描繪了黃爵滋奏摺的影響,說「黃鴻臚的奏請早已鬧得通國皆知」。小說還提到,林則徐在道光十八年五月上旬時,曾收到緊急公文,要求地方大員就黃爵滋的摺子發表看法。小說借林則徐之口稱讚道:「黃公所奏,乃是治膏盲絕症的對症良藥。」

為了表現林則徐對黃爵滋奏疏的重視,《林公案》特意寫道:「現在這件禁煙定罪案子,關係重大,當然不能假手他人,就是親手擬稿,也不敢草率落筆,耗費了好幾日光陰,詳咨博訪,兼行試驗,底稿更換了三次,方得擬就禁煙章程六條,並戒煙良方四種,一併繕折拜發。」此後林則徐以欽差大臣的身份,親赴廣州查禁鴉片,與黃爵滋在奏疏中的主張一脈相承。可以說,在推動清廷禁煙的過程中,鴻臚寺卿黃爵滋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

當然,鴻臚寺也有過把本職工作辦糟的反面例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發生過一次禮儀事件。怎麼回事呢?原來,這年舉行元旦慶典的時候,大家亂鬨哄的,「朝班不肅」,不像個上朝的樣子,於是乾隆爺大怒,下令免去糾儀御史的職務,禮部尚書也被摘去頂戴花翎,都察院和鴻臚寺的領導(堂官)都受到了牽連。可見鴻臚寺雖然不是重要部門,可是一旦朝廷出了禮儀問題,還是要被追究責任的。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隨著清末新政的展開,鴻臚寺被併入禮部之中,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02 光祿寺

起止時間:順治元年(1644年)—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機構性質:專管宮廷膳食的機關

關於光祿寺的歷史源頭,其實是有爭議的。因為按照機構名稱來說的話,光祿寺的起源是秦朝的郎中令,漢朝也叫光祿勛,都是管宮殿門戶的,和清朝的酒食招待沒有一點關係,而有關係的太官令,在秦漢時期是歸少府管轄的。到了北齊時,光祿寺才開始兼管膳食,光祿寺變成專管膳食的機構已經是隋代了。

那清代的光祿寺具體管些什麼呢?其實就這麼幾個:一個是在祭祀前後,光祿寺要會同相關部門共同監督宰殺牲口,然後把祭祀的肉獻給天子和各衙門;再一個就是辦理各種宮廷活動時,需要準備的各類宴席;還有就是給官員、少數民族、外國使節供應各種吃的,年終還要給蒙古王公發一些畜類產品。

然而,作為大清的「國賓館」,光祿寺做的飯卻並不好吃,《清稗類鈔》里就收錄了「翰林院文章,太醫院藥方,光祿寺茶湯,鑾儀衛轎扛」的段子。不過無論味道如何,光祿寺在重大場合中,其製作食物的品相還是得非常講究。

怎麼個講究法?以康熙年間的博學宏儒科宴會為例,光祿寺為了體現對他們的優待,特別搞出了一個十二色的食物,都用大碗高高的攢起來。當然,十二色的食物,也確實花了不少心思,畢竟就是在現代,商品經濟那麼發達,人們也不會去花心思做十二色食物去裝碗,何況是在很落後的古代。

不過即便如此,士子們吃的東西,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還是窮人才吃的。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看他們都吃些啥?士子們坐下後,會先喝二通茶,接著開始吃四色時令水果,然後就開始享用饅首、卷子、紅綾餅、粉湯等食物。所謂饅首、卷子,其實就是饅頭,紅綾餅則是用紅綾包裹的餃子,看起來挺高檔的樣子。等這些吃完了,就只剩下一大碗白米飯了。吃完飯後,再喝點兒茶就得走人了。你看,拿這些食物來招待有學問的「博學鴻儒」,在我們現代人眼裡,簡直是相當「掉范兒」,可清廷就是這麼招待的,也並不覺得丟人。

到了戊戌變法的時候,光祿寺一度併入禮部,不久又分出。等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光祿寺再度併入禮部,清代「國賓館」正式走入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康熙皇帝親自收繳的這片土地,為何於1942年落入俄國之手?
清朝唯一的漢人格格,由孝庄親手帶大,卻因吳三桂而家破人亡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