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玉鳥 西周 長6.2、寬4厘米

鳥首有冠狀突起,沿頸部向後舒展,末端向上翻卷。尾分兩支,長尾向後伸展末端翹起,短尾向前彎卷直抵下 腹。圓眼、鉤喙、寬尖翅、粗短足,形態古拙,立體感強。

在喙、冠末和短尾羽三個彎卷處鑽三個透孔,胸部 轉角處也有一個穿孔,這四個孔可以將鳥形飾加以固定。

鳥身紋飾線條基本為比較單一的直線或曲線,但胸部 則雕刻比較特殊的捲雲紋。

玉鳥形象簡化,圖案與青銅器上的鳥紋具有一定共性,與殷墟出土的商晚期玉鳥形 態也很接近,但圖案更加生動流暢。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兔形佩 西周 長4.5、寬2.7厘米

此器雙面片雕,造型稍異,但均為兔卧狀,腿前伸,長耳後伏,尾尖上翹,碩臀,圓眼,吻部穿一透孔,乖巧 可愛。

兔形玉佩最早見於商代,以婦好墓出土最為典型。商代玉兔的耳也略向後抿,但做奔跑狀,眼圓睜、腿 部擺動、尾部翹起,靈活中透出機敏,動感很強。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魚形佩 西周 長10、寬2.2、厚0.5厘米

此器璜形魚身,大圓眼,口部鏤空一小圓孔。無鱗紋,背鰭用陰線勾勒出基本輪廓,再以細斜線填實。

腹鰭只 勾輪廓。尾為雙叉形,略向外撇,末端雙面磨製,鋒利如刃。西周時期,大型墓有在棺槨的帷幕上懸掛玉魚的 葬習,多的可達數十件。

魚是人們最早關注的動物之一,在新石器彩陶上即有魚紋圖案。佩魚之風始於商代, 玉雕中有片狀魚,多為平直狀,有些口部帶孔,尾端有長榫,似刻刀,可能是隨身攜帶的工具。

周代玉魚多呈 彎形,少數玉魚還雕刻魚鱗,形象更為生動。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人龍紋玉牌飾 西周

高6.7厘米 下寬5.4厘米 上寬4.3厘米 最厚0.9厘米

玉為深綠色,形狀為梯形,上窄下寬,中間稍厚,正面以中間為界,兩側飾對稱紋飾,用雙勾法雕刻獸面紋、 龍紋和人首紋。

背面光素無紋,器上端與背部頂端有兩兩相對的透孔,共五對,器下端與背部下端有七對兩兩 相對的透孔,均為側、背斜鑽,是用來串聯其它珠管和玉佩,是組玉佩中的主要飾件。

此玉牌與1992年晉侯墓 31號墓出土的周代玉牌聯珠串飾中的玉牌相類似,也為梯形,上窄下寬,上飾對稱龍紋、人首紋。上、下端有 穿孔,為側、背斜鑽。

玉牌上端有6個穿孔,上連六串紅色瑪瑙珠,下端有9個穿孔,下掛九串紅瑪瑙珠、玉珠 及料珠。

1994年晉侯墓地102號墓還出土了一件鏤空龍紋、人首紋玉牌飾。人首、龍首共身,身體呈「S」狀, 身體外輪廓線部分鏤空,構圖對稱,線條優美流暢。上端有7個側背穿孔,下端有9個側背穿孔,用以穿系其它 質地的珠串,是組玉佩中的主要飾件,流行於西周時期。

《禮記·玉藻》載:「行則鳴佩玉。」「進則揖之, 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人紋璜 西周 長7.2、寬1.9、厚0.2厘米

青白玉,璜形。一面刻人物紋,人物側立狀,頭側視,細眉,大眼,頭髮彎曲,細如絲,整齊排列於腦後。面部刻勾雲紋,上肢彎曲,腿斜立,用勾徹法刻出肢體輪廓及紋飾。

璜兩端各飾二孔。上端和側頂斜穿一小孔, 下端與底側斜穿一孔。此璜是組玉佩飾件之一。

此璜紋飾精美,刻一神人形象。採用勾徹等技法進行琢刻,線 條婉轉流暢,雕工精細。頭髮細密有致,紊絲不亂,一側上端與下端斜穿透孔,僅在0.2厘米的範圍內鑽刻, 體現出西周時期玉器雕刻水平。

西周時期,上層貴族隨身佩玉,成為一種禮儀和身份等級的標誌。

《禮記·玉 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

「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 子佩瑜玉而綦織綬,士佩瓀玟而縕組綬。」

在某種意義上佩玉已是上層貴族身份和品德的象徵。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夔龍紋璜 西周 長7.7、寬2厘米

璜是組玉佩中的主要飾件之一。「半璧為璜」,此器按形狀估算,只及圓周的四分之一,有穿綴孔。

器雙面雕 刻兩條夔龍,斜向對稱布局,頭相望、尾交錯,首尾之間各有一隻捲雲形足。

龍首頂部有脊齒,首後端翹起似 角狀。《說文解字》稱:「夔,一足」,夔龍為想像性的單足神怪動物。

除了玉器,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 器紋飾中,夔龍紋也是主要紋飾之一。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人龍紋環 西周

直徑12.5厘米、孔徑5.1厘米、厚0.2厘米

此器圓形,中部有圓孔,背面光素無紋,正面雕刻兩組人、龍合體共身圖案,飾眼目紋、勾雲紋和弧線紋等。

周代玉飾中人、龍合體題材多有應用,可能是受當時「以佩象德」風尚的影響,將現實與神話中的兩個對象予 以組合,從而誕生出人龍共處,合體或聯體等奇異造型。

通常將這類玉器稱作璧,本書依照《爾雅·釋器》「 肉(器體)倍好(穿孔)謂之璧」的定義定名。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玉人首紋璜 西周

長10厘米 寬1.9厘米 厚0.5厘米

玉為青黃色,有褐色沁。弧形,兩面雕雙人首共身紋。人首頭部毛髮雕刻細密,向後披,額部微凸,目字形眼 ,闊鼻,口微張,勾雲形耳。

器中部雕刻身軀,兩軀體為相互盤繞狀,用雙線雕刻出身軀、肢、爪等輪廓及紋 飾。璜下端還雕刻雙龍首紋,長梢形圓眼,鼻上卷。龍身軀與人身軀連為一體。

璜兩端頂部各有一對象鼻橫穿 孔,便於穿系佩掛。

紋飾刻畫精細,造型優美,是西周人首璜之精品,雙人首紋璜是周代新紋飾,周以前不見 此紋飾。

周代玉璜較窄,形似半環,玉璜在西周時期是重要的組玉佩飾件之一。

1993年山西晉侯墓地63號墓出 土一件西周玉組佩,共由204件玉飾組成,是由玉璜、玉珩、沖牙等組成,共分三列,其中玉璜有45件,其上 紋飾為雙龍紋、雙鳥首紋、人龍合體紋等,最大璜長15.8厘米,紋飾多用雙勾技法,雕刻工藝高超,紋飾精湛 ,其中有一件兩面雕雙龍紋璜,龍紋相互交連,每條龍一端為龍頭,另一端為人首,紋飾精絕。

西周時期,佩玉之風開始盛行。《說文》云:「珮,所以象德也。」並把玉擬人化,開始把玉與君子的品性聯繫在一起。《 詩經·秦風·小戎》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玉蠶佩 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

虢國墓地1704號墓出土

長3.2厘米 最寬1厘米 最厚0.4厘 米

玉純白色,器彎曲呈弧形,上粗下細。頭部較圓,上有向外突出的雙目。頭下方雕刻爪紋,爪前後鑽有一通透 小圓孔。

從頭部向下,身體逐漸變細,到尾部呈尖狀,身軀雕刻七條陰線紋,越往尾部陰線紋越密,代表身軀 。

頭中部兩面對鑽一圓孔,可供系佩。造型生動逼真,玉質潔白,純凈光潤,應為羊脂白玉。雕刻技法純熟。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養蠶和織造絲綢的國家,並且在很長的時間裡是世界上唯一生產絲綢的國家。養蠶和絲織 文化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

最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已經知道養蠶和利用蠶絲。商代蠶絲業已經很發達,在商 代墓葬中出土過玉雕蠶。

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養蠶業已經很普遍,遍及東西南北廣大地區。許多墓葬均出 土大量玉雕蠶,形狀有直身形,有彎曲形、璜形等。

有的墓還出土了絲綢殘片。這些實物資料充分說明這段時 期蠶絲業一直很發達。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龍形玉飾 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

虢國墓地1662號墓出土

高4.2厘米 寬3.7厘米 厚0.3- 0.2厘米

玉為淺綠色,半透明,器表有光澤。體扁平,呈「C」字形狀。龍首雕刻寬大,頭上飾一長角,頭頂起尖脊, 橢圓形眼,口部大張,上唇向上勾卷,長舌呈長條形向頸下勾卷。龍軀體捲成彎勾形,尾端平齊。

龍的邊緣隨 器形雕琢單陰線輪廓線,身軀中部刻雙線勾雲紋。此器造型優美別緻,特別是龍嘴部形狀特殊。玉質光潤亮澤 ,紋飾流暢。

1994年山西省晉侯墓地92號墓出土一對西周玉龍形飾,與這兩件玉龍形飾基本相似。

西周玉龍形 飾龍體首尾相對,只有一小缺口,接近於商代玉龍的捲曲形狀。為橢圓形眼,上唇向上勾卷,長舌呈長方條形 ,向內側勾卷。

這種龍形飾是作為玉玦組佩中的飾件之一,流行於西周晚期到春秋時期。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透雕龍形玉飾 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

虢國墓地1657號墓出土

長4.6厘米 寬2.6厘米 最 厚0.4厘米

玉為青綠色,器表有光澤。體扁平,鏤雕成雙首共身龍,呈「S」形狀,另一面光素無紋。

龍首呈斜角對稱分 布,龍首有角,橢圓形眼,張口,上唇向上卷,長舌向後勾卷,並與龍體相連。

足呈伏卧狀。龍身邊緣出脊齒 ,器身周邊雕刻細陰線紋為輪廓線,身飾雙陰線紋與二龍眼部相連,器身正中部刻一橢圓形目紋,並與身體雙 陰線紋相連接。

器兩側與背部各有兩對穿孔,便於與其它玉飾穿綴。造型設計巧妙,紋飾簡潔,線條流暢,玉 質光潤,製作精緻。此器應與其它飾件相連的項飾,做為組玉佩中飾件之一。

此造型龍紋開戰國「S」形玉龍 佩之先河,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玉兔佩 西周

上:長4.3厘米 寬2.2厘米

下:長4.5厘米 寬2.7厘米

兩件玉兔形狀基本相同,綠色,體扁薄。玉兔呈伏卧狀,側視,圓眼,長耳後伏,嘴緊閉。翹尾,臀部肥碩, 前後腿屈卧,刻出爪紋。

用明刻線勾出身體各部位輪廓,嘴穿一透孔,兩面紋飾相同。片雕,線條簡潔明快, 形象生動,質樸可愛。

這種形狀的玉兔,在周代較為多見。玉兔紋最早見於商代,殷墟婦好墓出土有玉兔。

西周時期琢玉風格與商代有所不同,其造型生動,突出主要特徵,線條遒勁有力,流暢自如,紋飾有繁、簡之分 。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玉鳥佩 西周 長4厘米 寬2.5厘米

青玉,體扁平。吻部前凸,圓目,頭上有長角,胸腹肥碩,雙翅上翹,上刻翎羽紋,雙足,胸前穿一圓孔,可 系佩。此器嵌入一隨形的象牙托中。

此種形狀的玉鳥,在周代十分流行,傳世和出土器較為多見。形態與商代 不同,採用「一面坡」的雕刻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型豐富,姿態各異。

陝西長安縣灃西西周早期墓 出土一件高冠玉鳥佩,長9.1厘米,寬3厘米,玉質潔白,體扁平,大圓眼,尖喙,頭頂部刻有脊齒的高冠,上 刻細密陰線波折紋,身飾羽毛紋,用寬斜線琢刻,身下有爪紋,鳥紋較抽象,圖案化,十分優美。

陝西岐山縣 王家嘴出土一件西周早期花冠玉鳥佩,白玉,長4厘米,高2.6厘米,圓眼、勾喙,頭頂上琢刻一長形花冠,並 與長方形身軀相連,身飾橢圓形、長方形羽紋,造型紋飾極其優美。這兩件精美的玉鳥佩,是周代玉鳥佩中精品。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人龍合體紋玉飾 西周 長4.1厘米 寬3.8厘米

玉為淺綠色,在方形玉飾上雕刻兩組人、龍共身紋,龍在上,人首在下。

龍、人身軀交纏在一起。龍頭頂有一 角,圓眼,張口翹鼻,露出長舌,人首為圓眼,圓勾鼻。

器身雕刻勾雲紋,器中部刻一圓孔,可佩系,另一面光素無紋。紋飾雕刻精美,充滿神秘色彩,玉質瑩潤。人龍合體佩飾,在西周墓葬中,出土了許多類似此器的 人龍、人鳳或龍鳳玉佩飾等。

人的形態不是現實生活中一般的人物,而應是神人,龍也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動物,而是創造出來的神靈。神人與龍可一同升天,神人能駕御龍,實現願望。

神人是上天至高無上的代表。這件人龍合體佩飾應為組玉佩中的飾件之一。

1981年陝西扶風縣強家1號西周墓出土了多件人龍紋玉佩飾,與此器 基本相同,帶有神秘色彩,這種佩飾盛行於西周中晚期。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玉琮 西周 高10.1厘米 射徑7厘米 內孔徑5.5厘米

器呈青灰色,上有褐色沁紋。器外方內圓,上、下射部為矮圓柱體,中間為方柱體,中心從上至下有一大圓穿孔,外壁光素無紋。

此玉琮形狀與良渚文化玉琮形狀相同,玉琮從良渚文化出現後,一直延續到戰國。

良渚文 化玉琮多有神人獸面紋飾,有一節至多節不等。商代玉琮較為簡練,婦好墓出土有弦紋琮及蟬紋琮。周代玉琮 多為一節式,光素無紋,有紋飾玉琮目前只有幾件。

陝西省長安張家坡井叔墓出土一件周代鳳紋琮,柱體,四 面刻鳳鳥紋,用一寬一細雙線勾徹,線條婉轉飄逸,圓潤優美。山西天馬-曲村第二次發掘的8號墓出土的周代 獸面紋玉琮,是屬於延續良渚文化的玉琮,有簡化的獸面紋。

這兩件玉琮是周代出土的帶有紋飾的玉琮。1978 年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一件戰國早期玉獸面紋琮,玉為青色,四面陰刻獸面紋,出土時位於墓主 頭頂左側。

到漢以後少見玉琮。西周是一個充滿禮制化的社會,玉器也充滿禮玉文化的色彩。玉琮為「六瑞」 之一,是祭地禮器。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玉兔 西周

1957年陝西省西安張家坡出土

長3.2厘米 寬1.5厘米 高1.5厘米

玉為碧綠色,圓雕。玉兔四肢彎曲呈蹲伏狀,雙圓眼向外凸起,長角向後伏,形狀如磨菇形,角下有雙耳,嘴 大張,口部琢一圓孔直通到尾部,孔兩面鑽成,孔徑達0.6厘米。

背部起脊,短尾,臀部肥碩,刻出四肢及爪 部輪廓,身體只刻出兩道區分肢體肌肉的弧線紋。周代玉兔,片雕較為多見,多光素無紋,而圓雕玉兔較為少 見。

此器雕琢精細,造型生動,色綠質佳,光亮潤澤。考古發掘報告稱其為玉免,但其頭頂長角,很別緻。

國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西周篇


玉牛 西周

1957年陝西省西安張家坡出土

長4.7厘米 高2.4厘米 厚0.5厘米

玉為青黃色,站立狀,昂首前視,雙角向後抵,角下為雙耳,用陰線刻畫雙目、鼻,眼為杏核眼,口微張,似在張口鳴叫,口部及下頷有一對穿孔,可穿系。

背部微微拱起,臀部圓潤而豐滿,四肢粗壯,直立,蹄足。身 兩側各刻兩道弧形線紋,表示肌肉肢體輪廓。體態肥碩健壯,神態安祥馴順,形象生動逼真,玉質光潤亮澤。這反映牛已作為當時西周人主要飼養的牲畜之一,牛耕也更為普遍。

周代雕刻的玉牛有立體圓雕,也有片雕, 形狀有站立式,也有卧伏式等。此器與1981年陝西寶雞市□國墓地茹家莊1號墓出土的玉牛、1993年晉侯墓地 63號墓出土的玉牛基本相似,均為站立姿勢,不論浮雕或圓雕,形象生動傳神,十分可愛。

周代玉工抓住牛的 基本特徵,準確雕刻出牛的形態,具有立體感,沒有過多的紋飾,基本上是光素無紋。給人一種樸實粗獷的藝 術美感。如牛軀體上用陰線只刻一刀或兩刀,陰刻線很少,表達出簡練之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