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中,廣東人佔了絕對多數?
出洋留美幼童
今天,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已經數以萬計,許多中國家長甚至在孩子還讀中學時就將小孩送出國外讀書。而是一百多年前,出洋留學那可是一件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
中國第一次官派留學生是在晚清。同治十年(1871),曾國藩、李鴻章聯名向皇帝上奏,提議在滬、甬、閩、粵等選拔幼童,送往美國留學,每年以30人為額,四年擬派遣幼童120名,留學經費由政府承擔。清廷批准了這一建議,在上海設立「總理幼童出洋肄業滬局」,籌備幼童出洋留學事務。
官派幼童留學雖為曾國藩與李鴻章所奏請,但首倡此議的人,卻是廣東人容閎。
道光八年(1828),容閎出生在廣東香山縣南屏鄉,七歲時被父親送入澳門學校讀書,之後赴美留學。咸豐四年(1854),容閎在耶魯大學畢業,成為中國留美的第一個大學畢業生。畢業後,又回到闊別多年的中國。
容閎之所以在學業有成之時,毅然離美歸國,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乃是為了促使留學教育得以在中國推廣,從而重塑文明,實現民族復興,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決心要做的事就是:中國的年輕一代應當享受與我同樣的教育利益;這樣通過西方教育,中國將得以復興,變成文明富強的國家。我的志向就是去實現這一目標,而此目標猶如一顆明星,時刻指明我前進的方向。我竭盡我的全部智慧和精力朝著這一目標奮鬥著。」
從1854年畢業回國到1872年清政府終於派出第一批留學幼童,在這長長的十八年中,容閎「不管有多少艱難坎坷,也不管人生的浮沉盛衰」,始終對他的留學教育計劃念念不忘,為實現這一計劃創造條件、等待時機。在這期間,容閎變換了多種職業,他說,「我不斷更換和更改職業,只是為了弄清楚我的忍受力,以及我怎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造福於中國的人。」
同治七年(1868),容閎在老朋友丁日昌的支持下,向總理衙門大臣文祥進呈了四項條陳,其中第二項便是建議「政府宜派遣穎秀青年到國外接受完善的教育,以為國家服務。」然而建議並未獲清政府採納。
及至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發生,西方列強陳兵海上,給了清廷極大壓力,容閎借曾國藩到天津處理教案之機,通過丁日昌向曾推薦留學教育計劃,隨後曾國藩與李鴻章適時聯銜奏請朝廷成立出洋肄業局,遣派中國幼童出洋留學,這項讓容閎等待了十八年的教育計劃終於得到朝廷的批准。消息傳來,容閎激動得「頭兩天既吃不下也睡不著」。
儘管朝廷批准了這個留學計劃,但民間對出洋留學的興趣並不大。容閎首先在上海籌建了一所留美預備學校,招收出洋幼童,剛開始時報名的學生很少,為了湊足首批30名學生的定額,容閎還專程到香港挑選學生,最後費盡九牛之力,才於同治十一年(1872)湊齊首批30名出洋幼童。
這30名幼童中,廣東人佔了24名。這24名廣東幼童中,有一個來自南海縣的12歲男孩,名叫詹天佑,後來成為中國第一位鐵路總工程師。
詹天佑的父親受澳門好友譚伯一再勸說,才同意送孩子出洋。家長送幼童出洋,要寫一份「保證書」。詹天佑的「保證書」是這麼寫的:「茲有子天佑,情願送赴憲局(即幼童出洋肄業局)帶往花旗國(即美國)肄業學習機藝,回來之日,聽從差遣,不得在外國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詹天佑
當時,許多中國家庭都不願意將孩子送到那麼遙遠的美國,相比之下,東南沿海地區對送孩子出洋留學更少一些排斥,更多一些理解,沿海地區中又以廣東家庭的態度更為積極。這一點,正好體現在出洋幼童的籍貫分布上:從同治十一年至光緒元年(1875),清政府分四批派遣留美幼童,共120人,其中廣東人84名,江蘇人20名,浙江人9名,福建人4名,安徽人2名,山東人1名。來自廣東家庭的幼童佔了絕對多數。
我並不認為廣東家庭更加重視對孩子的培養與教育,因此才對出洋留學表現更大的熱情。不,粵人只不過生活在對外開放的環境中,從小就對漂洋過海而來的新鮮事物耳濡目染,習慣了西風東漸,習慣了華洋雜處,因而對西洋文化的心態也更開放、開通、開明,對出洋留學的心理排斥更淡薄。
※宋王朝真的「歧視武人」嗎?
※宋朝政府通過發行證券解決了「戰爭融資」
TAG:吳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