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軍為何能百戰百勝?戚繼光的選兵、練兵方法令人嘆服
有人說,16世紀是戚家軍的時代。戚家軍戰力之強,怎麼形容都不過分,常常能以數人傷亡換來斬敵上千的大勝利。這樣的交換比,就連現在武裝到牙齒的美軍都自愧不如吧。那麼,戚家軍百戰百勝的秘訣是什麼呢?
自古以來的兵家分四派:以韓信為代表的「兵權謀」,以諸葛亮為代表的「兵陰陽」,以項羽為代表的「兵形勢」,「兵技巧」的代表人物,當戚繼光莫屬。戚繼光練兵講究實用,反對花花架子,重視火器的應用。因此在明朝時,戚家軍的火器普及率是最高的。
但是,再好的兵器也要使用得當。倘若貪生怕死,作戰一觸即潰,裝備再好的兵器,也不過是給敵人送糧餉。戚繼光在浙江一帶抗倭時,為了挑選出能吃苦耐勞、作戰勇敢的士兵,與當地士兵同吃同住,摸索他們的性格,根據不同特點,採用不同的戰術練兵。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戚繼光逐漸掌握了各地士兵的性格特點。處州兵最能打,但持續作戰能力差,只能打一仗;紹興兵比較聽話,但是很膽小,不能用來作戰;義烏兵打仗雖不如處州兵,但是勝在戰鬥意志頑強,不容易潰敗,缺點是血勇之氣過剩,喜歡窮追猛打,很容易中伏。至於其他地方的兵,即使白起、韓信再生,也無法訓練成精兵。
針對不同地方的兵源,戚繼光的訓練方法也不同。處州兵耐力不強,就重點操練他們的持續作戰能力;對於不聽話的義烏兵,就恩威並施;對膽小的紹興兵,就用嚴苛的軍令強化他們作戰的決心。但是,像地痞流氓這樣的姦猾之徒和兵油子,戚繼光是堅決不收的,只用鄉野老實之人。
解決了兵源訓練問題,戚繼光對兵種的劃分問題上也毫不馬虎。讓身手矯健的年輕人充當藤牌手,身高臂長的壯漢充當狼筅手,悍勇好鬥的人充當長槍兵和短刀兵。兩名長牌手、兩名狼筅手、四名長槍手、兩名鏜鈀手、一名火銃兵再加一個隊長,就構成了一支十二人的「鴛鴦陣」。
作戰時,兩名長牌手在前防禦,四名長槍手在後伺機進攻,狼筅手在兩側掩護,隊長居中指揮,最後是一名打冷槍的火銃兵,再配置兩名鏜鈀手保護近戰能力弱的長槍手和火銃兵。如此一來,鴛鴦陣長短搭配、攻守兼備,還具備遠程作戰能力,對付個人武藝高強但卻缺乏組織性的倭寇,簡直無往而不利。
更絕的是,單個鴛鴦陣呈扇形,可根據作戰需要變化為「兩才陣」或「三才陣」,背對背結陣禦敵。數個鴛鴦陣相互配合,就形成一個長牌和狼筅在外、長槍手居其次、火銃兵居中的小型圓陣。若是配合得當,再配備得力裝備,鴛鴦陣甚至能夠抵禦少量騎兵的衝擊!
可惜的是,浙兵因善於作戰,朝廷大量抽調,成年男丁十不存一,最後一支戚家軍主力在渾河之戰中全軍覆沒。渾河血戰,三千戚家軍在四千白桿兵配合下與八旗軍血戰數日,斃敵上萬,成為戚家軍最後的絕唱。
※蜀漢滅亡後,諸葛亮的後代下場如何?
※戰爭史上被後人嚴重誇大的四次戰爭,袁崇煥和寧遠大捷被嚴重神話
TAG:史往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