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為什麼小米的自主晶元之路不如華為那樣成功?

為什麼小米的自主晶元之路不如華為那樣成功?

2017年2月小米發布了首款自主研發的晶元松果澎湃S1,但是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一年半有多的時間,小米還沒開始對外發布第二代的S2晶元。對比之下,華為基本上已經做到了一年更新一次麒麟晶元的產品線。那麼,為什麼小米的自主晶元之路不如華為那樣成功?

小米與華為一樣,是目前國內僅有的兩大具備「晶元+手機終端」模式的智能手機品牌,而在世界上做到這一模式的僅有四家,剩下的兩家分別為蘋果、三星。可以看得出,做自主研發的手機晶元,難度確實非常的大,對於小品牌來說基本難以完成。

小米的自主晶元不如華為那樣成功,其實主要是時間太短的原因。華為實際上做晶元也不是一帆風順,期間也遭遇了失敗,早在2009年,華為就已經推出了一款K3處理器試水智能手機,這也是國內第一款智能手機處理器,但是在當時的反響也並不好,正如現如今的小米5C一樣,很難得到市場的認可,在銷量上沒有爆發,自然也就沒有激進加大研發的底氣。

華為海思麒麟晶元真正的為人所知是華為在2012年時發布的第一款四核手機華為Ascend D1,當然,這款手機最終也沒有成為爆款機型,根據最近華為高管李小龍的揭秘,這款手機其實也沒令華為賺錢。但是,它卻終於讓外界了解到華為在晶元上的努力,不少人也是在這款手機上才逐漸意識到華為手機的晶元有不錯的表現。

在2016年,華為研發出了麒麟960處理器,當時對標追趕的是高通驍龍821處理器,並且開始實現超越了聯發科晶元,走上了高端旗艦手機的晶元道路,在2017年,華為發布的麒麟970處理器開始號稱超過了驍龍821,僅次於驍龍835處理器,在2018年,華為對外表示,最新的麒麟980處理器已經超過了驍龍845。

也就是說,華為從發布第一款晶元到最終被認可,其實經歷差不多十年的時間,而如今小米才剛剛走到研發晶元的第二個年頭,不如華為成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時間的長短,本質在於技術攻堅上的難度會不斷加大。小米發布的松果澎湃S1晶元,其實直接定位在了中端晶元上,而不是從最低端的晶元做起,這就意味著,在工藝上的研發難度會直接提升,想要研發鬆果澎湃S2晶元,則是需要在處理器核心技術的基帶與製程技術上有所發揮。但是大家都知道,這兩項技術的突破提升對於小米這樣一家初涉晶元的廠商來說,確實還是有不小的困難。

正如雷軍此前所說,如果把晶元分為旗艦、高端、中端、入門級的話,小米的目標是對標高端。但是,小米在做出這款松果處理器上花費的時間其實也並不長。從花費1.03億在聯芯科技手中買下了SDR1860平台技術之後,小米開始組建起了自己的晶元團隊。而在一片空白的晶元領域,小米最終僅花了28個月就做出這款澎湃S1,其實已經相當不容易。

不僅如此,小米在研發上投入的費用跟華為還是有差距。根據小米上市時對外公布的信息來看,在研發費用這一項,2016年小米的投入為21.04億,2017年為31.51億,2018年的1-3月就已經投入了11.04億,雖然小米確實是在逐漸的增加研發費用,但是華為卻對外表示,今年華為mate20系列四款手機的的研發費用就達到了3.5億美元,這樣的投入顯然更為巨大。

大家都知道,研發晶元是極其燒錢的,而小米之所以會落後於華為,其實也在於「燒錢」程度上不如華為。而對於小米來說,還需要面臨更大的考驗——如何分配5G技術、拍照、全面屏等方面的技術研發費用,這同樣會影響到小米在晶元研發的投入。

總的來說,小米做晶元不如華為那樣的成功,存在因為時間導致的技術積累差異的客觀事實,也存在研發投入上的差距的主觀事實,但筆者相信,只要我們給予國產手機們更多的時間與支持,未來肯定能夠見到「國產自主晶元」的全面開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嘰歪數碼 的精彩文章:

2018下半年中國智能手機排名:華為僅第三名 蘋果跌出前五
三星Note9真的很尷尬 還沒正式開賣就開始「變相降價」

TAG:嘰歪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