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圖解佛造像坐姿

圖解佛造像坐姿

佛像的體姿,大致而言,以坐像、立像、卧像構成。 坐像又可分為結跏跌坐、半跏跌坐、善跏跌坐、交腳倚坐、遊戲坐、自在坐等多種。每種坐法不同,所隱寓的內涵各相異。以下簡單介紹下佛像坐像較常見的幾種坐姿。

結跏趺坐

結跏趺坐,亦稱「金剛坐」,因佛禪定時常用此坐勢,故又名「禪定坐」。佛教認為這種坐法最安穩,不容易疲勞,且身端心正,因此修行坐禪者經常採取這種坐法。相傳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進入禪思,修悟證道,採用的就是這種坐姿。結跏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兩腳的腳背置於左右兩股上,足心朝天。這種坐法又可細分為二種,先以右足押左股,再以左足押右股,雙手的上下秩序也是以左上者,稱之為降魔坐;反之則稱為吉祥坐。

半跏趺坐

不同於結跏趺坐,一腳藏於下,一腳外露。

善跏趺坐

即身體端坐於座上,兩腳自然下垂。

交腳倚坐

兩腿下垂相交於座前。早期的彌勒菩薩像,都取交腳倚坐之姿。

遊戲坐

這種坐姿是一腿曲盤,另一腿下垂座前,呈半跏坐

半跏思惟坐

僅有一足上盤,另一足垂放而下,一手指頰、低首側身的冥想沉思狀。半跏思惟坐不見於印度,而流行於中國南北朝時期,其意義一是佛為菩薩時思惟眾生苦的造像:一是彌勒菩薩的思惟像。

自在坐

右膝曲起,左足半趺,右臂直伸,置於膝上,左手撐於膝後;或有右膝曲起,左足垂下,右臂直伸,置於膝上,左手撫於座上,呈自在舒坦之坐姿。自在坐姿早期出現於印度阿姜塔石窟的龍王像,後相傳唐代周昉創作自在坐姿的水月觀音,宋代以後成為菩薩像的流行形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學佛的目標何在?(上)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