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麼破?

「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麼破?

點擊上方↑ 「

心理嚴選

」,看看有多少位朋友關注




作者:周嶺 來源:清腦(ID:QingNao_)




 



細數這世上最難的事,「知行合一」肯定算一條。




畢竟有太多人想不通為什麼自己「懂得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




這種困惑來得如此自然,不僅是你,還有我和他都一樣,在每個人成長的路上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



然而有些人走出來了,有的人卻始終困在裡面。




走出來的人看得透亮,而困在裡面的人卻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再多的心力也無法轉換成一次持續的行動?




在他們心裡,始終有這樣一種執念:自己現在不做是因為還沒有找到最好的方法,等找到那個方法以後,一切就會變得不一樣……



於是在尋找、搜集道理的路上越走越遠。




他們閱讀很多有道理的書,收藏很多有道理的文章,甚至覺得自己已經無所不知,卻唯獨不能俯下身子去行動。




因為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擔心在既不確定方法最優,也不確定結果可期的情況下,貿然行動會走彎路,無法效率最大化。




殊不知,這樣的觀望等待本身就無效率可言了。




更要命的是,道理知道得越多,行動力反而越弱,因為總有一個更好的道理在等著我們。




「知多行少」就像是一個死結,越捆越緊,眼看著自己成為認知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當某一日,看到同齡人甚至是後起之輩通過紮實的行動功成名就時,那些懂得的道理就會一股腦地化身為焦慮傾泄而出。




懂得越多,焦慮越大,無力之下,索性就破罐破摔了……




很多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輕人,缺乏耐心,急於求成,總想跳過行動環節,寄希望於通過一些方法捷徑無痛地逆襲。




最後發現這才是最大彎路,真正的捷徑正是那條看似漫長而低效的行動之路。




知和行啊,真的是一層窗戶紙,你捅不破,就只能任憑庸碌無為的人生逼近自己。




前不久,一位讀者在文後留下經典之問: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麼破?




我當時回答:




結論很扎心:沒法破!




知道了卻不去做,就像看到了一沓百元大鈔掉在地上,但就是不去撿,還希望那錢屬於自己的一樣。




真想破解,方法也有,就一條:直接去做!




這個回答雖然沒毛病,但有些簡單粗暴,我想,有必要留下一份更詳實清晰的闡述。




作為過來人,真希每個迷茫的生命都能移去眼前的迷障,也願你的知行困惑在此終結!







 01  


認知,其實是一種技能




曾幾何時,我也是一個知而不行的人,凡事滿足於知 道,行動力極弱,很少主動持續做成過什麼事。




真正促使自己走出「知行迷障」的,是對大腦學習機制的認知,在這方面,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有很大的盲區。




在科學家看來,學習任何一門技能,本質上都是大腦中神經細胞建立連接的過程。




用神經科學術語解釋,就是:

通過大量的重複動作,最終使大腦中兩個或者多個原本並不關聯的神經元,經過反覆刺激之後產生了強關聯。




這一點並不難理解。




當我們還不會騎自行車的時候,看別人騎,覺得那並不難,至少沒有想像的那麼難——只要手把方向,雙腳交替踩踏,就可以了。




然而真的輪到自己騎的時候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重心左搖右晃,方向左搖右擺,速度起不來,害怕會摔倒,緊張地要死……




因為沒有經過足夠多的重複練習,大腦中相關的神經元還沒有受到足夠多的刺激產生強關聯。




所以,即使我們能夠輕鬆理解騎自行車是怎麼回事,但這個技能卻並不屬於自己。




直到學會之後,再經過無數次日常運用,大腦中相關的神經元連接變得異常的牢固,騎車這項技能才完全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可見,在技能學習的路徑中,僅僅「知道」是無法形成反饋閉環的。只有經過大量的練習,讓大腦相關的神經元形成強關聯之後,才能經由「做到」這個節點形成反饋閉環。







所有的學習都遵循這個規律。




諸如走路、說話、畫畫、彈鋼琴……無不需要經過大量的練習,直到可以利用潛意識就能「自動執行」的程度。




話雖如此,但當我們面對認知學習的時候,卻會天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明白了一個道理就好像獲得了這項技能。




比如當我們學到一個知識,明白一個概念或想通一個道理時,在「知道」的那一瞬間,我們確實提升了認知和決策選擇,甚至也能短時間內做到。




這種感覺非常美妙,就像有了一個全新的自我,我們只需要在大腦中推演一番就能體會到這個認知給自己帶來的正反饋。




這個正反饋在當時是真實的,但因為一次強烈的神經元刺激遠無法形成「強關聯」,所以這種認知也是極不穩定的。




而此時大腦已經接受到了認知所帶來的「正反饋」,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得到了,從而忽略或輕視後續大量的練習。







因此絕大多數人在認知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僅僅停留或滿足於擁有或知道。




當我們下單買書的那一瞬間,感覺特別棒,就像自己已經擁有了這些知識一樣,回來把書一放可能就再也想不起去讀了;




當我們得知「元認知能力」這個概念時,驚嘆原來這就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然而到真實場景里卻又想不起運用它;




當我們領悟到「即便一天不看手機也不會有任何損失」的感悟時,頭腦一下子就清醒了,對手機信息的危害看得無比通透,然而僅過了幾天,當再次碰到這種情況時,又會把書放到一邊,掏出手機開始刷微信。




道理再美好,如果不去刻意練習,不去刺激相關神經元的強關聯,這些美好的認知永遠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當然,如果你現在就是一個「知而不行」的人,也千萬不要自責,因為「避難趨易」本來就是我們人類大腦的天性之一。




在百萬年的原始環境里,人類為了存活,只能選擇最簡單、節能、舒適的方式,這種選擇取向深深地刻在我們基因的每一個角落。




所以,凡是能簡單得到的,就不會選難的,有短的反饋迴路,自然也不會選擇長的——這就是大腦做選擇的默認邏輯。




在缺少覺知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察覺到這一點。




現在,我們把兩張學習路徑圖合在一起,就能一目了然地理解,為什麼自己會天然的「知而不行」了。







好在我們可以覺醒。




覺醒就意味著看清,意味著主動改變默認設置,並作出新的選擇。




從現在開始,把認知當成技能一樣看待,當知道或想通了一個道理時,不要高興的太早,想想後面還有大量的練習。




這樣,就不浮躁了。




 02  


一開始做不好是常態!




很多人不願意行動的另一個原因是:在一開始嘗試的時候,覺得總是做不好,看不到明顯的效果,然後就放棄了。




這個觀點看似合理,但實際上非常可笑。




因為從大腦的學習機制就可以推斷出,無論是學習一個技能還是養成一個習慣,背後都是相關神經元從少到多,從弱到強的關聯過程。




那麼一開始,在神經元關聯很弱的情況下,做不好肯定是正常的,這是常態,是常態啊!




我們無法在一開始就能在鋼琴上彈出流暢的曲子,也沒辦法一下決心就能輕鬆地堅持早起或跑步。




在做不好的時候,我們要先想想自己大腦中的狀況,給它們更多的關聯時間。




如果一開始就能做好,還要我們學習做什麼呢?




但很多人確實抱有這樣的心態,認為自己必須要有絕對優勢或極大的興趣和天賦才願意行動,否則就直接棄局。




這就有點像小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必須要保證自己能贏才願意玩一樣,否則就不幹了。




我們已經不是孩子了,應該學會用更成熟的心態去包容自己最初的笨拙,在即使做不好的時候也要繼續去練習 ,給神經元留夠關聯的時間。




《思維導圖》的作者東尼·贊博(Tony Buzan)和巴利·贊博(Barry Buzan)曾這樣形象地描述養成習慣時大腦的工作情況:




當你每次產生一個想法時,帶有這個想法的神經通路中的生化電磁阻力就會減少一些,就像在叢林里清出一條小路一樣。




一開始非常費勁,但是隨著你經過這條路次數的增加,這條路也會開闢得越來越徹底,你所遇到的阻力也會慢慢變小。




到最後,這條小路會變得平坦而寬闊。




這從側面證明了,只要不斷地練習,神經元之間的關聯必然會越來強。




即使你感覺到自己暫時在退步也要堅信這一點,因為這可能是遭遇到了學習的「平台期」。







曲線中的「停滯倒退」階段就是平台期。




在平台期,我們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卻看起來毫無進步,甚至出現退步下滑,但這僅僅是一個假象。




因為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依舊在發生連接,並不停地被鞏固,一旦堅持到突破,就會進入下一個快速上升階段。




很多人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即使聽不懂也時常堅持「熏耳朵」,然後到了某天突然發現,原來聽不懂的英語好像一下子就全都能聽懂了,這就是平台期突破的典型表現。


而另一些人可能堅持了幾個月之後,發現自己沒有進步就搖頭放棄了。




所以,只要持續去練習,肯定會越做越好!




這並非雞湯,而是一顆實實在在的定心丸!




它告訴我們,希望和耐心都在你重複的刻意練習里,都在不斷強化的神經元關聯里。




無論你是否喜歡這件事,只要去持續練習,肯定會一天比一天強,直到你真正地體驗到那種「做到」的真實快感。







 03 


我們能做的,其實很少!




對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篇打擊人的文章。




因為我不斷地描繪:

道理不可能很快做到,道理也不會輕鬆做到。




所以另一個必然的事實就是:我們真正能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少!




這也引出了

人們不願意行動的第三個原因:

想做的慾望太多!




「道理都懂,就是不做」的人通常不清楚真正做成一件事需要花費多少心力,因為他們很少真正主動做成過一件事。




所有的想法都只在腦中盤旋,做成事情的心理標尺遠遠小於實際。




但凡真正主動做成過至少一件事的人都知道那並不容易。




無論是學成鋼琴到自如彈奏,還是養成早起到終生堅持,都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我們最好打破這個執念,但凡同時想要做到很多,必然無從下手,最終削弱的肯定是行動力。




去年七月我開始寫作,到現在一年零四個月不到,但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自己一年來的成長約等於前面三十多年的總和。




以前雖然知道很多道理,也有很多的慾望,既想學這個,又想做那個,但很少有真正落地的。




但自從寫作以後,我主動消減或暫時擱置了其它想法,只保留早起、跑步、閱讀、寫作四件事,集中心力持續地做好。




結果,不出半年就寫出了很多被讀者認可的文章。




很多讀者看了我的文章,以為我讀了很多書,事實上並沒有,一年多的時間裡,我真正讀完的書其實也就三十幾本。




但和以往不同的是,每讀一本書,我都力求把最觸動自己的觀點重新寫出來,同時逼迫自己提煉出至少一個行動點。




比如讀了《4點早起》,我就開始堅持早起到現在;看了《運動改變大腦》,便堅持每天跑步;在《今日簡史》中得知大神尤瓦爾·赫拉利每天冥想2小時,我也毅然開始練習起了冥想……




真正的成長真的不在於自己懂得多少道理,而在於自己改變了多少。




在一年的實踐中,我深感:不發生真正改變的學習都是無效的學習。




「改變」成了我讀書學習的最高標尺。




一篇文章、一本書就算講得再有道理,但若最終沒有促成自己有所改變,我便認為這是一次無效的學習。




因為在需要的時候,那讓我頻頻點頭的道理提取不出來,儘管它很美麗,但與我沒有關係,這樣的道理我會大膽地捨棄。




事實證明,當我想要的越少時,我得到的反而更多了,因為做到才是根本嘛——懂得百點不如改變一點。




專註做到不僅讓自己真的發生改變,還可以反過來減少我們的學習量。




比如當你真正做到了「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這個道理時,那麼網上所有關於「目標聚焦」的文章都不再會對你有吸引力了。




因為自己都已經做到了,再看那些文章也就不會覺得有多少道理了,甚至你還能自己寫出比網上更好的解讀文章分享出去。




當然,如果自己並沒有做到,那依然會在看到類似的文章時永遠都會覺得很有道理,然後一個勁得把它們往收藏夾里塞。




如果你還覺得有些抽象,那不妨看看下面的這張權重圖。







從權重上來看,

學習量<思考量<行動量<改變數

,學習在表層,改變在底層,越是在表層,要打理的東西就越多。




所以,請儘管放心地拋棄「懂得很多道理」的執念吧,並且在拋棄時真誠地替自己感到開心。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知而不行的人實在太多了,你只要稍微有所行動,就可以超越一大批人,真的!




對成長來講,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




當你凡事以改變為標準時,整個世界就都安靜了……




本文參考資料:


1.技能/認識學習路徑/權重圖(原創)


2.神經強關聯理論


《財富自由之路》P175


3.叢林小路的類比


《反本能》P34


4.學習曲線平台期


《人人都能用英語》


第三章·2. 我們完全有能力大幅度改善發音


5.《把時間當作朋友》P141-142


作者:周嶺,一位希望成為「覺醒佈道師」的心智探索者。公眾號:清腦(QingNao_)


說說你的感想?


(點右下「寫留言」)




  猜 你 喜 歡  




瘋傳的「分房睡」年齡,坑了無數孩子









  為 你 推 薦  


用15個心理學技巧解決實際難題


實用心理學工作坊:《NLP教練式管理》







方向迷茫沒動力

?客戶不理不睬不下單?留不住人,賺不到錢?經常被情緒情感困擾?




2018年12月2—5日廣州,和管理心理學家、壹心理聯合創始人

黃啟團先生

學習教練式管理

,梳理工作和生活的難題

,你將學到

15大心理學技巧

(電話諮詢:

4006009299

):






  1. 透視人內心世界

    「薩提亞冰山」



  2. 理清人生方向

    的心理學工具

    「平衡輪圈」



  3. 管理諮詢師都在用

    的「

    強有力問題發生器」



  4. 推動人(員工或孩子)做事

    「動力窗」



  5. 有效處理情緒

    的「

    新ABC法則」



  6. 500強

    企業在用的

    目標管理工具



  7.  

    改善人際關係

    親和力法則



  8.  銷售

    專家推薦的

    催眠式溝通


……




掃碼報名








  客官,看過來  




微信後台改版後,容易錯過消息


按下面的 3 步,一秒給我們點亮小星星 ?


每晚九點,用心理學解讀生活





 




【免費領取心理學資料】




長按二維碼

關注【

心理嚴選


觀點深刻、技巧實用


輕鬆應對事業家庭難題




  猜 你 喜 歡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









點完贊,記得留言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嚴選 的精彩文章:

龍應台:天天說國際化教育,究竟什麼是「國際化」呢?
社會階層固化,寒門子弟如何逆襲|一位心理學家用20年得出驚人真相

TAG:心理嚴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