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甲骨文書法少有人嘗試?
審美風格
在世界上以古埃及的聖書字、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國的古文字為主的各國古文字中,漢字則是唯一的從產生到現在延續使用數千年還依然充滿生命活力的一棵長青樹。
雖然由於文字演變和古今審美意趣變化,厚今文字字體而薄古文字書法的傾向的產生自屬「勢在必然」,但是古文字書法和今文字書法所能體現的審美範疇,所能造就的藝術意境是完全不同的,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羅振玉甲骨文書法
解放後,尤其是文革結束以來,甲骨文書法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高潮,甲骨文書法越來越得到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喜愛,出現了甲骨文書法創作熱,眾多作者在繼承前賢作品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拓寬視野、涵養學識,可以說是精品薈萃,大師輩出。
甲骨文的基本風格特徵,如鍾明善先生在《中國書法簡史》中所說:「甲骨文字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瘦勁挺拔的細筆道的;一類是渾厚雄壯的粗筆道的。
甲骨文是刀刻的,刀有鈍銳,骨有細、硬、疏鬆之別,所成筆畫有粗有細,有方有圓。由刀刻形成的筆畫多方折,筆畫交叉處剝落粗重,給後世書法,篆刻留下了不少用筆,用刀的方法。
羅振玉甲骨文書法
甲骨文書法的基本的風格特徵是「刀筆味」。 甲骨文筆墨書法創作「以筆代刀」,寫出甲骨文的「刀筆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線條,用瘦筆書寫,剛勁、挺拔、犀利、朴茂、雄健,力度均勻,清潤朗健,整肅峻峭;用肥筆書寫,凝重遒勁,厚實壯觀,如鑿如雕,豪邁奔放,氣勢磅礴,聚神、氣、勢、力於一體;
當時甲骨占卜是有著嚴密的程序和分工的,而在細緻的分工中也包括專門的具有高度的篆刻技巧的契刻者,也就是甲骨文的專門書寫人員,他們 「精通文字、擅長書寫、諳熟舊典、兼通曆法」,有著深厚的刻字功底和契刻經驗,是一批具有較高文化和豐富知識的專業工作者,古人早就說過,「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書則一字已見其心。」為能取得神與統治者的歡心,他們自然會去認真考慮如何才能使自己刻寫的卜辭更為美觀和悅目。
羅振玉甲骨文書法
書寫甲骨文的理想境界應該是以具有很強表現力的毛筆的軟毫韻味,以其極為豐富的筆法為主導,以甲骨文的刀筆味為基調,在宣紙上寫出甲骨文「刀刻」的本色,從而實現刀筆味與軟毫韻味的自然和諧的統一。
成為藝術
可以說線條挺拔遒勁,字形古樸空靈的甲骨文字包含著書法藝術的諸多因素,它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形式,是後世篆隸楷之先宗,歷代書契之鼻祖,他們無疑是書法藝術邁出的第一步。
最先將甲骨文作為一種書法藝術來對待,那應該是1921年著名學者羅振玉在研究之餘,首先集甲骨文字用毛筆寫成楹聯,並於1921年以《集殷墟文字楹聯》為書名付印。他曾說:「取殷契文字可識者,集為偶語。三日夕得百聯,存之巾笥,用佐臨池」,這不僅是一部最早的甲骨文書法集,同時這也標誌著甲骨文書法藝術轉換的開端。
董作賓甲骨文書法
羅振玉的甲骨文書法一改甲骨刻辭恣肆放縱的瘦勁,用筆秀潤、格調清麗、雋雅而質樸。「既有盎然的古意,又能別具心裁,成為用筆成功地闡釋契刻刀法意蘊的傑出代表,即使在今天,也是很難企及的境界。」
甲骨文本身首先是文字,是表達概念或某種特定意義的視覺語言符號,但是在其簡潔的筆畫之間,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當時人們於字裡行間中對整齊美、技巧美、均衡美的追求。其書寫的技巧、工具的運用,製作的程式都具有藝術的特質。郭沫若先生對甲骨文的書法成就,就曾經這樣高度的讚歎道:「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千載後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咸秀麗……足知存世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文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
董作賓甲骨文書法
發展至今
新時期的甲骨文說法創作儘管也是沿著羅振玉、董作賓、丁輔之和簡經綸等近現代著名書家的風格而逐漸演進的,但在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和創作手法的靈活性方面已經有了較為明顯的突破。
就甲骨文書法的具體創作方法而言,大體有以下幾大類:一、恪守甲骨字型類,即依照契刻效果,筆中見刀,刀中見筆,風格瘦硬挺拔,這也是是甲骨文書法創作的主流風格,這種風格在寫稍小一些的字時,特點尤為突出;二、借鑒金文筆法,改勁直為凝重,厚實壯觀、氣韻軒昂;三、採用小篆筆法,整齊劃一、圓潤暢通,追求工穩精緻的格調;四、借鑒行草筆法,將行草書的乾濕、濃淡、粗細、疏密等變化用到甲骨文中,突出寫意性、抒情性,率意浪漫、自然天成,突出天真稚拙的意趣,求欹側恣肆的境界;五、寫意風格,誇張對比、大開大合、信手寫來、自由隨意,雖然在點畫上、結構、章法上變化離奇,也常有一些爭議,但也不失為一種頗具有視覺效果的另類書法。
潘主蘭甲骨文書法
甲骨文因其自身的天然美質和原始藝術特徵,吸引了一代代書法家的興趣,他們用筆情墨趣去表現甲骨文的獨特魅力,以達到原始再現和藝術再現的完美結合,為書法藝苑中又增植了一株高雅多姿的奇葩。
其實,很多老古董,都有屬於它們的時代,也都曾經輝煌過。然而時過境遷,它們可能被新的事物湮沒,漸漸被遺忘……
可是,當我們再次發現它們時,因為時空的距離,必然產生新的意義、新的生命。
端看我們如何看待它們,如何賦予它們新的面貌。
潘主蘭甲骨文書法
公眾號又雙叕改版了,為了不錯過精彩內容,建議您按照圖片提示,將「書法屋」設為星標(安卓用戶「置頂」)
—版權聲明—
文章素材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主編丨汪玉琪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祁朦 周麗君
※沒有任何書法專業背景的老師,用AI培訓一周就能上崗,這事靠譜嗎?
※沙孟海:學書六十載「山路」十八彎,看我如何轉益多師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