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揭開生物學中不對稱性的起源之謎

揭開生物學中不對稱性的起源之謎

在生物學的各個尺度(比如分子、細胞和組織層面上),不對稱性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試想一下DNA的雙螺旋結構,幹細胞的不對稱分裂,以及人類的心臟位於左側這一事實……但是,這些不對稱性是如何出現的?它們又是如何相互聯繫的?這些都是生物學家一直想要解答的問題。

由生物學家Stéphane Noselli帶領的團隊在過去的數年中一直在研究左右不對稱性,以致力於揭開這些謎團。生物學家已經發現了第一個在普通果蠅中控制不對稱性的基因。最近,研究小組發現,這種基因在脊椎動物中扮演著同樣的角色:它產生的蛋白質——肌球蛋白1D,控制著器官在相同方向上的盤繞或旋轉。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果蠅的正常對稱的器官(比如呼吸道)中誘導肌球蛋白1D的產生。令人非常驚嘆的是,它足以在各種層面上引發不對稱:變形的細胞、自我纏繞的氣管、整個身體的扭曲,以及果蠅幼蟲之間的螺旋狀運動的行為。他們注意到,這些新的不對稱總是朝著同一個方向發展。

肌球蛋白1D在所有層面上都造成了不對稱,從肌動蛋白分子(紅綠色的絲狀結構)的運動到呼吸道(白色管狀結構),再到機體本身(這裡是果蠅幼蟲)。| 圖片來源:Ga?lle Lebreton (photo); Stéphane Noselli (editing) / iBV / CNRS

為了確定這些連鎖反應的起源,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生化學家們也參與了這項課題。在一片蓋玻片上,他們將肌球蛋白1D與細胞骨架(細胞的「主幹「)的一個組成部分——肌動蛋白相接觸。他們觀察到這兩種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導致肌動蛋白呈螺旋形

除了在果蠅和脊椎動物的左右不對稱中起作用外,肌球蛋白1D似乎是一種獨特的蛋白質,它能在所有尺度上誘導自身的不對稱。這種不對稱首先出現在分子級別上,然後通過多米諾效應,出現在細胞、組織和行為水平上。這些結果為在進化過程中突然出現的新形態特徵,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機制,比如蝸牛身體的扭曲。因此,肌球蛋白1D似乎具有這種創新出現的所有必要特徵,因為它的表達本身就足以在所有尺度上誘發轉變。

譯:糖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原理 的精彩文章:

「已解決!」 數學物理領域的13個難題,終於有一個被完全破解!
黎曼猜想被證明了?abc仍然是一個猜想?

TAG: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