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庭院、設計、禪與道

庭院、設計、禪與道

陳綠向參差,初紅已重疊。中庭初掃地,繞樹三兩葉。這是唐詩。

滿是落葉的庭院,將它打掃得乾乾淨淨,一絲不苟,這是日本的做法。

會很自然地留下些落葉,但求存乎自然,隨機生巧,這才是中國的做法。

日本的禪,性冷淡。中國的禪,人情味。

(按:有人覺得「性冷淡」是貶義詞,如果你能辯證看待,「性冷淡」其實是中性詞。這跟提倡「多子多福」的長輩無法理解「丁克」一樣,而實際上「丁克」也是中性詞。)

庭院、設計、禪與道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這裡面所謂的「禪」,僅僅是「道」的一種,「道」其實是我們的文化。可惜到了今天,已經越來越沒有實力支撐這種理論。日本為什麼會從骨子裡露出「禪」,因為他們即便是西化,也恪守著自己的傳統。日本的禪,用另一種方式描述就是「小而悲」,而我們崇尚的是「闊而美」,境界要高得多。可「闊而美」是要實力去支撐的,由於沒有實際產物支撐,導致我們的「人情味」趨向媚俗,不再與意境有什麼關係。

庭院、設計、禪與道

「禪」並不僅僅就是平和、清凈,這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中國的蘇州園林,這也是「禪」。生動、變化、情趣,處處保持著一種「活」的意境。水要迂迴曲折,講究活水;山石要連綿成勢,遠近呼應;樹木要大小不一,各具風韻。建築置於其中,也要與景物互動。能把一堆沒有感情的死物做得生動多情,這就是「活」。這種禪,強調生機,強調意想不到的歡喜。

庭院、設計、禪與道

「活」,可以理解成靈活,也可以理解成生機,用《易經》歸納就是「變化」。不僅置景講究「活」,要移步異景;寫詩詞講究「活」,要蓄意無窮,作畫講究「活」,要留白透氣;即便是自古被文人輕視的建築,也要講究「活」。注意下中國古建築的屋面,會發現都呈現了一條開朗舒美的弧線,這叫「反宇向陽」。連屋面都要環抱著太陽,與天地融為一體,充滿生機。

庭院、設計、禪與道

而日本則把「死」發揮到極致,營造悲沉的神思。他們古建屋面多是平直,樸實謹小,整潔素雅,倒也是禪意十足。有人說,日本傾向於把「死」做絕,是源於多災多難的悲情處境,我也認同這點。但從格局上講,私以為「活」比「死」境界高得多。因為「活」不僅是「生機」,還是「不要做絕,留有餘地」。(按:這裡需要指出,此處用詞「死」與「活」,都是中性詞,「死」並不是貶義詞)

庭院、設計、禪與道

「禪」並非對設計的最高評價,那對設計的最高評價是什麼呢?雖由人作,宛自天成。這也是「活」的最高境界。我們推崇自然,拒絕匠氣。若是看出刻意為之,露了斧鑿痕迹,便落了下成。而在其他非中國體系里,評價方式就相去甚遠了。

用這個標準去看:既然庭院已經被打掃得一乾二淨了,又何以搖晃樹木讓樹葉掉落呢,豈不刻意?故此,一開始就不該清理得一乾二淨。所以日本的這種理念,只是許多種理念的一種,並不稀奇。可惜我們越來越沒有自己文化熏陶出來的現代產物,忽然發現日本這種設計理念,古樸內涵,似曾相識。

庭院、設計、禪與道

禪,是動中的靜,也是靜中的動。生活在現代都市壓抑的空間之下,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精神上的釋放,一個可以靜思冥想的場所。現代設計藝術由於禪宗理念的滲入,顯示出獨特的靈性和靜幽,禪意的設計,始終表現出一種空寂,它描繪出一種空靈的意境。

圖文部分來源於網路,如有權益影響,請及時告知酌改,感謝!


堅持品質 價值收藏

信仰手工 倦勤禪雕

+

什麼樣的作品能取悅你

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用你的品味

定義你自己

+

匠人精神 手工原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倦勤軒禪意雕刻 的精彩文章:

關於禪與創作的寥寥片語
生存與生活|美學體驗之於人生

TAG:倦勤軒禪意雕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