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糖友要警惕這類心臟病,比冠心病還可怕

糖友要警惕這類心臟病,比冠心病還可怕

心臟病是誘發糖尿病人死亡率最高的併發症,其中,冠心病最讓人害怕。其實,冠心病並不是最可怕的,還有一類心臟病,同樣影響著糖尿病人健康,那就是瓣膜性心臟病。,2018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專門研究了瓣膜性心臟病,會上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吳永健教授報告了我國首個全國瓣膜性心臟病住院患者研究—「中國老年瓣膜性心臟病住院患者隊列研究」(China-DVD)。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瓣膜性心臟病將越來越常見。

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瓣膜性心臟病發病率為1.8%,而社區數據顯示中度以上瓣膜性心臟病發病率為2.5%,且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其中二尖瓣關閉不全最常見。有資料顯示,我國瓣膜性心臟病的發病率約為2.5‰~3.2‰,這個比例很可能是被低估的,即便如此,按14億人口算,患病者超過350萬人,每年需要進行瓣膜手術的患者達20多萬例,占成人心臟手術的第一位。


此病並非孩子的專利

除了先天性瓣膜病及幼年感染風濕熱引起的風濕性瓣膜病,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退行性瓣膜病發病率正在不斷增加。「中國老年瓣膜性心臟病住院患者隊列研究」(China-DVD)納入了近九千名中度以上瓣膜性心臟病老人患者(60歲以上),研究顯示,66%患者為單瓣膜病,34%患者為複合瓣膜病,其中二尖瓣返流最常見,其次是三尖瓣關閉不全、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主動脈瓣狹窄。一半的主動脈瓣疾病是由於瓣膜發生退行性變引起,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二尖瓣關閉不全的主要病因包括退行性變、功能性、風濕性和缺血性,但我國瓣膜性心臟病患者退行性變的總體比例明顯低於歐洲患者,而二尖瓣狹窄主要為風濕性。該研究還發現, 70歲以上患者的老年瓣膜性心臟病干預治療率明顯低於70歲以下患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高齡患者手術風險大,而且患者常合併腎功能不全、糖尿病、腦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使得外科手術風險進一步增加,另一方面不少患者因恐懼而拒絕外科手術。吳永健教授提到,隨著治療技術的改進,老年瓣膜性心臟病的治療率會得到明顯提高,從而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質量。

吳永健教授領導的團隊正在進行第二個瓣膜性心臟病的全國流行病學研究,即中國瓣膜性心臟病註冊登記研究(China-VHD),該研究將人群擴大至18歲以上成人,我們將對中國瓣膜性心臟病的患病情況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該病要如何早期識別

癥狀

早期常表現為耐力下降,活動後會出現心慌、胸悶、氣短等癥狀。當然,由於病因、病程、受累瓣膜的不同,瓣膜性心臟病的癥狀也會有所不同。如出現以下癥狀,提示可能存在感染、出血、肺淤血等問題,應立即就醫。

*反覆噁心、食欲不振

*傷口紅、腫、熱、痛

*不明原因的發熱

*明顯心慌、氣短

*浮腫

*咳吐粉紅色泡沫樣痰

*心律不齊

*突然暈厥、偏癱

*下肢疼痛、發涼、蒼白

檢查

由於輕度瓣膜病變可沒有任何癥狀,因此每年體檢很有必要,如出現心慌、胸悶、氣短等癥狀,哪怕只是在較劇烈的活動後才會出現,也要及時就診,醫生可能會讓您接受以下檢查。

心電圖看心臟節律是否出現異常。

胸片看是否存在心臟擴大、肺淤血等病變。

超聲心動圖診斷瓣膜性心臟病有效且無創的檢查方法,可了解瓣膜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並評估病變嚴重程度。

冠脈造影患有冠心病或存在多種冠心病危險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吸煙等)的人,尤其是年齡超過50歲者,醫生可能還會要求行造影檢查,目的是了解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為瓣膜外科手術做準備。

隨著近年來治療方法和器械等方面的改進,瓣膜性心臟病如果能夠早發現,早治療(外科手術、介入治療等),患者將獲得更好的預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流鍵科技 的精彩文章:

常見的降糖葯會引起貧血,你知道嗎?
教你6個招數,保證秋季血糖不升高

TAG:流鍵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