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每一段融洽的親子關係背後,都有一對這樣的父母

每一段融洽的親子關係背後,都有一對這樣的父母

親子之間良好的共情,不僅能讓家人感到巨大的幸福感,也能提升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1

「說!今天為什麼在幼兒園欺負小朋友?這麼小就成小霸王了?」

每天晚上,隔壁總是傳來父母的大吼和孩子的哭嚎聲。

孩子父親脾氣暴躁,說一不二,只要兒子犯點小錯誤,便會瞬間變成咆哮帝。

犯錯,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件事。

但很多父母都擔心,這麼小的錯,孩子也會犯,以後長大了會不會成為沒有用處的人 ?孩子這麼小,這麼嚴重的錯都會犯,以後會不會變成壞孩子?

正是在這種焦慮的情緒下,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理解和信任就會大打折扣,以至於孩子的辯解很少能耐心聽下去。

長期下去,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敏感、膽小、愛撒謊、難管理,甚至會讓叛逆期提前到來。

Q

為什麼我們和孩子不能好好說話,好好溝通?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不懂事,我們不讓他們幹什麼,他們偏要對著干呢?

其實是因為父母不懂得如何和孩子進行共情。孩子越來越不能和父母保持在同一個頻道里說話,從而使溝通的渠道變得越來越少,最後,處於箭拔弩張的狀態。

每一段融洽的親子關係背後,都有一對這樣的父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圖片來源:網路

共情,是父母和孩子之間保持良好溝通的基礎。心理學家調查發現,那些懂得感恩,善良寬容,和父母關係融洽的孩子,都與父母間保持著良好的共情。

2

什麼是共情?共情就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交流能相互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去考慮問題,並獲得對方的認可,產生共鳴。

如果父母總是帶著指責語氣去訓斥孩子,不懂得如何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後果其實非常嚴重。

之前看到一個短片《一句話,毀掉孩子的一生》。

短片里,從青年到老年,永遠都記得父母曾經對自己說過的那些話:

我造什麼孽了,竟然有你這樣的兒子!

你簡直一無是處,就是個廢物!

你永遠都不如你的哥哥!

父母不過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卻傷害孩子至深,以至於到老仍然記得清清楚楚,每每想起不由自主地露出了悲傷。

而這樣的話,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我們身邊。

記得我五六歲的時候,家裡勞動力不夠,很小就跟著爸爸媽媽去田裡幹活。每次剛下田,就會被鐮刀割傷自己的手。

看到我受傷,媽媽總是一邊心疼,一邊開罵:你就是愛偷懶,每次剛下田就把手弄傷。

我疼得眼淚直掉,卻只能忍著疼,在媽媽的指揮下回家燒開水。

其實那個時候,我年齡很小,手沒有力,不懂得正確使用鐮刀,所以,總是受傷。

但媽媽並沒有站在我的角度為我著想,沒有告訴我要怎麼割稻子才不會割傷手,只會一味譴責。所以,幾次三番後,我居然養成了愛撒謊的毛病。

這個毛病,到大學才改掉。

每一段融洽的親子關係背後,都有一對這樣的父母

圖片來源:網路

爸爸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如果沒有共情做基礎,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特別是一些天生敏感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會終生難以忘記。

所以,我們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定要充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3

今年6月份,在英國倫敦的皮卡迪利大街水石書店舉行了一次討論分享會。

這次分享會特別精彩,《泰晤士報》兒童圖書編輯尼科萊特·瓊斯、著名兒童作家蘿倫·查爾德、插畫家本吉·戴維斯與薩塞克斯大學心理學家羅賓·巴納吉等名家們聚在一起,共同建立了一面「共情牆」,上面對兒童插畫的細節和顏色對角色能傳達給孩子的感受進行了分享。

這個分享會,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共情日,是共情實驗室組織的一次紀念活動。

當時創立共情實驗室,就是為了廣泛利用閱讀、寫作和講故事的方式,讓4-11歲的孩子們建立起有效全方位的連接,培養他們的共情力,並引導這些孩子懂得理解他們、感受事物、發現自我,融入群體中,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通過近兩年的發展,他們發現,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98%以上變得更具有共情力。

每一段融洽的親子關係背後,都有一對這樣的父母

(共情實驗室)

有時候,我們總是埋怨這個世界不夠溫暖,多了很多所謂的垃圾人。

但實際上,這些垃圾人的產生,正是他們在童年時代,沒有良好的溝通渠道導致他們過於偏激,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忌他人的感受,不計較事情的後果造成的。

真正能做到和孩子共情的,楊瀾是其中一個。

她曾說:

孩子的事看似都是小事,但做父母的都要去認真對待,絕對不能敷衍,而且要絕對控制情緒,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誠和關注。

有一次,楊瀾被校長邀請作為家長代表講話。在準備講話稿時,楊瀾很擔心自己講不好,會給兒子丟臉。

於是走過去對兒子說:你可以和媽媽一起準備明天的講話稿嗎?

兒子一聽非常高興,一本正經地和媽媽討論起來。

第二天,楊瀾從講台上下來,兒子抱住她用稚嫩的聲音對她說:媽媽,你講得特別棒!

楊瀾不僅注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很注重傾聽孩子的意見。

帶孩子出去旅行,她會和孩子溝通旅行的目的地,帶著他們欣賞大自然的美麗,觀察動物們的表情和習性,一起體驗旅途中的人文情懷和社交禮儀。

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她總是營造輕鬆自在的氛圍,讓孩子們在很放鬆的狀態下,和父母自然而然地溝通交流。

後來兒子考上全美排名第三的哥倫比亞大學,自信開朗帥氣地站在媽媽身邊,特別陽光。

每一段融洽的親子關係背後,都有一對這樣的父母

圖片來源:網路

和孩子產生共情的能力,來自於父母是否真的在用心對待孩子的一言一行。

有人說:「無論你多麼小心,你的孩子都會留下一些心靈創傷。」但只要我們和孩子保持著同步更新狀態,能夠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和思考問題,很多事情就會迎刃而解。


4

專家指出,和父母之間良好的共情,不僅能讓家人感到巨大的幸福感,培養孩子的高情商,也能提升孩子的智商。

有人做過調查,全國68個高考狀元的家庭教育竟然驚人地相似,99%的受採訪學霸都驕傲地說,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寬鬆、信任,像朋友一樣。

如何真正做到和孩子產生共情,培養出暖心的寶寶呢?

1 閱讀書籍。

帶著孩子一起讀故事書或者講故事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很誇張的表情和動作、語氣神態來表演故事情節。

讓孩子理解「痛」、「可憐」、「開心」「幸福」這些詞句或者段落,代入情緒體驗,獲得共情力。

在英國的「共情實驗室」里,創始人麥卡尼就利用這樣的閱讀方式,來讓孩子們體驗到更多的情緒,讓孩子產生更多的共情力。

2 圓桌討論會。

從孩子四五歲開始,每周可以和孩子開展一次或者多次圓桌討論會。

在會議上,可以從孩子身上挑選一些有意義的經歷,讓孩子深入地了解和體會經歷過的事件帶給他的感受。

如果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選擇難民、戰爭、歷史等話題展開討論,讓孩子懂得憐憫、善良、勇敢和堅強的意義。

每一段融洽的親子關係背後,都有一對這樣的父母

圖片來源:網路

在美國,經常會邀請5-8歲的孩子來參加圓桌會議,然後用各種話題,讓孩子不斷思考,並聆聽他們的心聲,讓爸爸媽媽檢視到自己的缺點,同時也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思想。

3 場景化引導。

和孩子保持共情力可以通過場景化來獲得。

當我們和孩子在遊戲的時候,最容易代入場景。比如說和孩子一起當醫生護士,給病人治病;一起當交警叔叔如何處理交通違規行為等等,讓孩子和角色保持著相同的體驗,獲得最佳的共情力。

除了遊戲,還有生活當中的一些場景也能時時成為引導孩子的工具。

《媽媽是超人2》里,霍思燕帶著嗯哼去給懷孕的小貓貓檢查身體,霍思燕一邊看著小貓貓肚子里的寶寶,不斷地和嗯哼說:你看你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最喜歡踢媽媽了。

嗯哼立馬就問媽媽:那你疼嗎?

正因為霍思燕總是在各種場景下和嗯哼做共情,所以,嗯哼大王也成了全世界都有名的小暖男。

每一段融洽的親子關係背後,都有一對這樣的父母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建築孩子的人格長城。

每一段融洽的親子關係背後,都有一對這樣的父母

這個人格長城,需要以共情力做為基礎。

父母是與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人,讓孩子懂得內省自己,分享心聲,憐憫世界,體驗挫折和成功,失望和快樂,難過和幸福。

才能讓孩子從內心感受到父母的認可和愛護,在未來的人生路上,能更容易納入社會群體,找到自我,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成為比自己想像中更優秀的人。

每一段融洽的親子關係背後,都有一對這樣的父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