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帝國沒有最終克服安南,是否源自唐末南詔兩陷交趾?

明帝國沒有最終克服安南,是否源自唐末南詔兩陷交趾?

原標題:明帝國沒有最終克服安南,是否源自唐末南詔兩陷交趾?


shangbanzhu唐末,"南詔兩陷交趾,所殺虜且十五萬人。",造成了主要居住在城邑的交趾漢人大量減少,中原在交趾的統治基礎變得薄弱。 而山野之中的蠻族,或者土著化的漢人,受的影響相對較小,或根本就是參與了南詔一方而得利。


最終這些地方豪強勢力得以做大。


除此之外,還有唐王朝在安南威信的降低,交趾港貿易在戰爭後一蹶不振,大量內地商人不再南下交趾,與中原的交流及經濟依靠變得更少。


但人口構成及安南殘破應該是主要原因吧?


劉夢龍我覺得跟廣西有關係,廣西開發還很不充分,那麼交趾就相當於懸絕海外,很容易滋長本土獨立的意識的


shangbanzhu元和郡縣誌,很奇怪的現象。桂管經略使、邕管經略使等地的人口減少。


桂州則從開元三萬六千二百六十五下降為八千六百五十戶。


梧州從開元二千二百九下降為一千八百七十一戶。


交趾治下也出現了人口下降的現象。


愛州開元戶一萬四千五十六。鄉二十九。元和戶五千三百七十九。


日南。下府。開元戶六千六百四十九。鄉十四。元和戶三千八百四十二。鄉六。


陸州,玉山。下。開元戶一千九百三十四。鄉六。元和戶二百三十一。鄉三。


這還是在交趾戰爭之前。

南方似乎並無大規模戰事。


可能紅河三角洲比廣西天然富裕,產糧多,再加上有港口貿易?


ssn-18這些人可能是跑泰國去了,是泰國人的先民。


Jesue交趾獨立的根子還是在趙光義啊。


御坂10411紅河三角洲可是寶地~又缺乏來著中原地區的輻射,脫離中原朝廷只是時間問題,特別是五代後政治重心脫離關中後,對廣西一代的窮山惡水真是有心無力了。不過這事還是和趙宋自家核心有關~趙二雖然水平臭,好歹有心……到真宗眼裡啥都是無用之地……


經略幽燕我童貫關鍵是生產力發展了,地方勢力崛起更容易了。在中央政權的強力覆蓋不到的地方,自然就有地區性的小政權出現。


shangbanzhu歷史的蝴蝶效應。


咸通四年,南詔再陷交趾,


咸通六年,高駢集兵進取。唐兵大集,同時徐泗徵兵兩千南下。


咸通七年,高駢破南詔復交趾。

咸通九年,桂州八百徐泗戍兵反。


康承訓征龐勛,以沙陀為前鋒,朱邪赤心以功得賜姓,為振武軍節度使,沙陀始強。


永恆豆漿最後大明還是沒把握住機會。


神盾局政委如果仿效沐英的例子,讓英國公張輔家永鎮安南,並建立移民屯堡,是不是要好一點?


shangbanzhu雲南之前在元朝歸屬中原一體也有100多年了。明代元不過是改朝換代。基礎好點,越南需要以非常之手段。


明復安南,從安南的角度,不是改朝換代,是亡天下。要改變安南人的認同。


火流星張輔是最後的機會,結果明廷太雞掰了。老實說我有個疑問,為啥漢人政權就對開疆擴土缺乏熱情?這種能打發軍功勛貴的邊地要是我當皇帝有多少要多少。


monitor知乎上有個對比。


兩漢的時候,交趾的人口比廣州多,隋唐五代的時候,二者相等;宋朝的時候,廣州遠超交趾。


估計是中原王朝覺得不值得了吧。你看廣州其實也算遠離中原的,但是很少獨立。

shangbanzhu交趾在唐末到宋初這段時間,當地上層和底層人民的認同發生了很大改變。


到了北宋交趾戰爭的時候,交趾已經完全視中國為異民族了。安南節度使由朝廷官員變為了地方豪強。


收復交趾後,髙駢,髙鄩是朝廷官員,曾袞是嶺南廣東人,髙駢帳下軍人,曾袞時期,聞南詔入侵,曾袞避走,北來戍卒盡散歸。


之後朝廷內亂,任用安南節度使視同兒戲,朱全昱,獨孤損兩任,應該都未實際到任,而獨孤損更是死於白馬之禍。安南土著曲承裕(安南鴻州人)自立。其後楊廷藝(曲承裕將校,交趾愛州人)、矯公羨(曲承裕將校,交趾峰州人)、吳權(楊廷藝將校,交趾唐林州人)、丁部領(其父楊廷藝將校)都是安南本地土著。


曲承裕 河內附近,楊廷藝 九真,現清化附近。矯公羨 河內西北山地。吳權 清化以南交趾最南處,河靜縣,林邑邊境。丁部領 清化以北。


鴻州近海門,可能曲承裕是髙駢時期由海門從軍的交州本土士卒,進入安南軍中。


沒想到當年髙駢復交趾時告捷的小校,竟然會聽聞南詔入侵而棄城而逃,導致安南的北方戍兵全部撤走,造成了安南本土化的開始。


曾袞逃走,靜海軍進入無人管轄狀態,軍隊和首領由北人(嶺南人)過渡到了交州人的手中。到了楊廷藝、吳權時代,再由交州人過渡到了九真、日南人的手中,並完成了徹底的本地化。


曲承裕、矯公羨時代,可能都還有安南都護治所高度漢化或者漢人移民的特徵。而楊廷藝、吳權則可能根本是地方上的蠻夷部落豪強,變成了奉地方蠻夷而不是移民漢人、城邑漢人、漢化土著為主的認同。


地方上的漢人意識、中原意識被改變,甚至語言可能也改變為奉交趾南部的語言。出生在林邑邊境的吳權為代表的土著應該完成了一次對交趾北方地區的蠻夷化運動,徹底消除了漢化影響。

這個過程應該有點類似於南三韓的新羅統一了半島,將整個半島的箕子朝鮮、漢四郡認同逐漸清除掉一樣。


交趾的衰落,應該是南詔交趾戰爭影響非常之大。


其一是,交趾北部的多年漢化地區殘破,元氣大傷,交趾貿易港口的完蛋,海貿沒了,交州附近的漢化親中原的豪強都覆滅了,千年來的同化進程被打斷。正好又遇上了唐末中原自顧無暇,五代開始,交趾的地方化,也變成了蠻夷豪強主導的地方化和割據,最後全功盡棄。


交趾安定,需要中原官員(朝廷威儀)、北來戍卒、地方漢人豪強。


而906年,這一切幾乎都沒了。


燕然勒功好像廣西安史之亂後「黃洞蠻」、「西原蠻」的戰亂一直持續幾十年吧?


有個問題,為什麼占城也沒能在唐末五代這段時間奪取北方的地盤呢?


shangbanzhu可能前朝滅林邑的積威還在?



經略幽燕我童貫要知道一點,一直到南宋才初步完成對江南、福建等地的開發。


可即使如此,兩湖、兩廣的開發程度依然比較初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北朝 的精彩文章:

你虐殺戰俘就別怪我在卡廷殺人:波蘭的蘇俄戰俘到底有多慘?
二戰蘇德美日軍隊里有命硬到打滿全場的一線士兵嗎?

TAG:看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