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雲真人 你不知道的修行真諦
好道之士都有修行得道的渴求,當前宗教圈內各種法門、丹方此起彼伏也正反應了這種精神訴求。
在一般的認知中,似乎道教特重形體修鍊,而缺乏心性修持的功夫,故而常常被別教貶斥為守屍鬼、不究竟等。
這當然是對道教經教義理和歷史真相缺乏全面的認識,然而卻也是當前道教界的現實。
有的人有好道之心,卻只想著得一口訣,打坐鍊氣,或者乾脆把道教當作養生技術(更準確的說,是「養身」)。
但修道不能庸俗的理解為養身運氣、鍛鍊形體乃至各種所謂的神通法術云云。
打坐鍊氣只是道家修行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修鍊心性(資料圖)
因為一方面,《道德經》、道教教理所傳講的「道」,作為宇宙萬有之根源、本體,只有人的精神、心靈才能與之契合。
另一方面,人之所以為活人,是因為其有意識、心靈。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意識,連開口動手都不可能,又何談得道呢?
故而道經有云:教人修道,即以修心——這裡並不是要否定各種修鍊方法,而是要指出精神修鍊、心性工夫的重要性。
1
棲雲真人
在道教各派中,以全真道最為重視心性修鍊,歷代祖師大德所留下的關於修心煉性的指導著作也最多。其中,棲雲真人所傳下的《盤山語錄》,以其智慧圓通、精鍊廣博。
對修道者的內修外行上都具有偉大的指導意義,故而在當時就被譽為「初機學道之指南」,也值得後世學道之士重視和學習。
這裡擬對此一經典做一簡要介紹,以期廣播於四方同道。祖師棲雲真人(1177—1263),仙姓王氏,名諱志謹,示現於金元之際,生於山東東明一農家,少年即異於常人,弱冠時赴寧海拜太古廣寧真人為師,精進修道。
廣寧羽化後,師隻身雲遊,乞食煉心,又入山靜修十餘年。
曾被盜賊所執,打算殺而烹食之,師在生死面前心神安泰,無所畏懼,盜賊視為異人而釋之。
棲雲真人:「心安而虛便是清靜,清靜便是道也」(資料圖)
長春邱祖西行歸來,師北上請益,大蒙印可,被視為玄門宗匠。師平生不置財物,一衣一杖,行化四方,所到之處,達官顯貴,男女老幼乃至僧流,無不羅拜於前。
隱居盤山,道眾蜂擁而至,門下大德輩出。後至開封重陽祖師羽化之處營建大朝元萬壽宮。規模宏麗,為當時道門之冠。
元廷封贈「惠慈利物至德真人」之號,時人評價說:「自長春應召,至誠明主席,五六十年間,非無修心煉性,超世出塵之士,俱未若惠慈利物至德真人。
年彌高,德彌邵,嶷然為一代大宗師也」。(《玉清觀碑》)即是說,在全真道最為繁榮、高道大德萬蓮齊芳的五六十年間,棲雲真人也是鶴立雞群之佼佼者,其德業之高邁可見一斑。
2
擴善念,去邪思
棲雲真人秉承重陽祖師思想,以「本來真性」為「金丹」,認為只要心性純熟,明心見性,則直了成道,而水火坎離等是次要的輔助功夫。重陽祖師詩云:本來真性號金丹,四假為爐煉作團。
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袞出赴仙壇。在全真道的教義中,道性是人人具足的,金丹是本有的,卻為外來的慾望、內在的妄想所蒙蔽了。
正如《清靜經》所云:「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因此修道的關鍵,在於祛除蒙蔽人心、掩蓋真性的凡塵雜念、私心貪慾、是非妄想等。
真人指出,人有道心,猶如石礦中有金,若沒有經歷大冶洪爐的鍛煉,礦石就只是石頭,但如果煉去渣滓,真金就顯露出來。。
「修行之人,亦復如此,將從來蒙昧染著之心,便同頑礦。以志節為大冶,以慧照為工匠,殷勤鍛煉,一毫不存,煉出自己本初無礙底真心。」
人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擴充善念,摒除惡念(資料圖)
那麼,應當如何「殷勤鍛煉」呢?棲雲真人說:「把從來恩愛眷戀、圖謀計較、前思後算、坑人陷人底心,一刀兩斷去,又把所著底酒色財氣、是非人我、攀緣愛念、私心邪心、利心欲心
一一罷盡,外無所累則身輕快,內無染著則心輕快,久久純熟,自無妄念,更時時刻刻護持照顧,慎言語,節飲食,省睡眠,表裡相助,塵垢凈盡,一物不留。
他時自然顯露自己本命元神,受用自在,便是個無上道人也。」
即只將內心的各種妄想、惡念,對外物的執迷貪染,都去除,經過長期的保持清明,本心就能顯露,從而恢複本有的靈明通透。
所謂去除妄想,並不是說內心一無所想,槁木死灰一般。前面所說的主要是針對去除邪思惡念,是從消極的角度說功夫。從積極的角度看,還需要擴充內心的正念善念。
真人認為:「修性之人,如大匠斫木,先正心墨,然後於偏邪分外處漸加斤斧,就正成材。」所以,面對內心生起的各種念頭,要「看是邪是正,邪念則便泯滅著,正念則當用著。」
所謂邪念,指「凡無事時,一切預先思慮,皆是邪妄。」這也就意味著要求修道者時時關注於當下,而不馳騁於過去未來,以免生起妄想。
而正念則指「目前有事,合接物利生,敬上安眾,種種善心,不為己事,皆是正念也。其靜則體安,其動則用正……」
也就是說,正念意味著是對當下的回應,其內容在苦己利他,合乎道德標準。純然是善。不起時身心安靜,起念時則行而得當,這頗有似於明代大儒王陽明所說的良知一念。
3
保持清凈平常心
除了個體內修方面的教導外,棲雲真人也提醒修道者注意麵對外境時的心性修鍊。
真人指出,修道者要隨時注意反省自我,在外境引發不良心念時能及時的予以去除。其言道:「居大眾中,及有作務,專防自心,不可易動,常搜己過,莫管他非」。
在日常生活中,除照管心地外,還要特別注意不要在身、口二者上造惡。
「修行之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及人間興廢,一切世事,非於己者,口不可論,心不可思,但說是非,昧了自己。」因為修行人專務修持,「哪得工夫管他家屋底事!」
平常心是一顆不為感情、事物、名利所困的心(資料圖)
不僅如此,還要防備自己的貢高我慢之心,特別是修持越精進越容易自以為是,自高自大,真人認為這就需要「把自己身心放於萬物之下,常居人後,自念千萬不如人,然後可以遣卻矜勝之心。」
否則,容易走向偏執,轉牛角尖,不僅違背修道者應有的謙遜之德,也會導致性情的乖張扭曲。
而與大眾生活於叢林中共修,則要在一切順逆境界中保持清靜平常之心,「雖三歲小童,不敢逆著,不敢觸犯著,常時饒著;一切人逆著自己,觸犯自己,常是忍著;忍過饒過,自有功課。」
誠所謂「慈心下氣,恭敬一切」也。最後達到「自心清靜,雖有稠人鬧市冗攘之間,不幹己事,從他擾擾,卻同靜室中,百無所有。
若在圜堵靜室,無人鄉里,一似十字街頭,對聖對真,不敢起絲毫妄念」的境界。
若能如此,則人在一切境界中都能夠做到心地安穩,一塵不染,活得自由洒脫,清靜安然。
就此而言,棲雲真人的教導不僅是修行者尋真求道的重要指南,也對當前現實中焦躁苦悶的社會人群具有心靈滋養的積極作用,值得今人重視。
(編輯:見石)
聲明
※玉皇功德,群集眾神:青城山羅天大醮皇壇、集神兩壇小記
※張宇初:天師溘然遽仙逝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