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同是小鮮肉,80年代的就那麼帶勁?
我們視作最酷、最怪的電影號——
「北戴河桃罐頭廠電影修士會」,
掃碼關注就完事了
↓
文:槍總007
前一陣把最近許知遠對話馮導的那期《十三邀》翻了出來。馮導錄節目的時候看樣子是剛喝完「還魂酒」,一臉醉相,在採訪過程中一邊抽煙一邊嘮嗑,這架勢頓時讓我想起了六爺。「六爺」對80年代感慨:「一切都在變,那個時代,真是特有勁。看到崔健唱歌,才知道還可以這麼唱;看到王朔寫小說,才知道還可以這麼寫。從一個社會的角度來說,我覺得那是中國近100年來最黃金的時代。」
△
「六爺」現在應該比當年有錢多了,但他覺得80年代「特有勁」
「六爺」這話是不是全對,一人一個看法。咱不談別的,只看80年代的電影,要說技術、說畫面,跟現在比當然糙得多,但這只是皮相,咱要看就看骨相。那會以謝晉、謝飛為代表的「第三代」、「第四代」導演,跟今天的導演比,不用操心「站著的話能不能掙錢」的問題,面對剛剛解凍的廣闊新天地,他們可以憑藉才情肆意拓荒,這就讓當年的電影敢於表現歷史的痛苦,個體的創傷,在題材上就帶著沉甸甸的分量。
△
小鮮肉
最近幾年流行起一個詞叫「小鮮肉」,很多小鮮肉都給我這樣的印象:一般20多歲不超30,一個叫得上號的作品都沒有,就突然就出現在社交媒體上,干點啥都能成熱點,莫名躥紅之後開始拍電視拍電影,收視率票房還賊高。他們的照片,臉皮磨得恨不得一個毛孔都看不見,白白嫩嫩的,眉毛眼睫毛都精心修剪過,嘴唇也得上色,脂粉氣濃重。
再看80年代的年輕影星,可沒有這樣的。眼下小鮮肉們成名的套路,在當年可走不通,那個年代「長相好」與「演技好」這兩詞也不是不可兼得的形容詞,想成角兒必須要有響噹噹的作品。接下來就帶大家看看幾位活躍於80年代的年輕男演員和他們的電影:
《少林寺》 (1982)
李連杰 19歲
△
《少林寺》電影海報
要是比「數據」,創下5億人次觀看記錄的《少林寺》可以說是80年代的人氣之王、票房之王。憑藉此片一炮而紅的李連杰,在電影上映的1982年僅僅只有19歲。但就是這樣一位長相稚嫩的功夫小生,卻靠自己的拳腳,在內地掀起功夫狂潮。那會的老少爺們,沒事的時候都會哼唱「少林啊少林......」,還有「萬里長城永不倒......(《大俠霍元甲》主題曲)」,然後比劃比劃招式,更狂熱的就直接跑到河南嵩山,想讓少林寺高僧收自己為徒,實現少林功夫夢。
△
十八九歲的李連杰
19歲的李連杰眉清目秀,扮相帥氣,外形完全符合偶像派的標準。但那會觀眾喜歡他更多是因為,這部子是從頭打到尾,每個招式都是實打實的,不摻假,就是現在再看劇中的打戲也依然過癮。稚嫩的面孔加上真把式,《少林寺》與19歲的李連杰顯現著那個年代電影特有的純真、執著。而現在的十八九歲小鮮肉,連唱歌都不敢真唱怕傷了嗓子,就更甭提冒著受皮肉之苦的危險拍打戲了。
△
80年代的全民電影,也暗藏「福利」
另外,這部當年公映過不知多少次的武打電影,其實也隱藏著許多80後男生秘而不宣的秘密:性啟蒙。電影里有個鏡頭,大反派王仁則(後來主演了《黃河大俠》)將牧羊姑娘用繩子吊起來,成大字形。喝得醉醺醺的王任則一邊喊著「野味」,一邊將姑娘的褲子撕下一塊,露出了幾平方厘米的大腿。這鏡頭現在看當然沒啥,廣電都不管,但當年帶給懵懂少年們的觸動卻是難以磨滅的。
△
80年代與90年代初的「武打片」《黃河大俠》《雙旗鎮刀客》,爺們氣息愈發強烈
△
李連杰在94年還拍了《中南海保鏢》,31歲。放到今天依然對少女有著驚人的殺傷力,B站有條彈幕:「這tm就是拍給女人看的a片啊」
如今提起少林寺,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恐怕已不再是李連杰,而是生意做得相當成功的胖主持。當年的功夫夢,也早被「錢多事少離家近」所代替——哎!少林!
《牧馬人》 (1982)
朱時茂 27歲
(接拍電影時23歲)
△
《牧馬人》海報,小時候經常看電影畫冊的80後一定很熟悉這樣式的字體、配色與畫風
△
「濃眉大眼」的他,開拍時才23,小生一枚
1982年上映的《牧馬人》,是謝晉「反思三部曲」的第一部。而主角朱時茂接拍《牧馬人》是在1977年,「濃眉大眼」的他才23歲。相比《少林寺》,可能80後少年們對這種沒有打戲、懸疑、驚悚戲份的,不太能看得下去,看個幾分鐘後換台了。直到許多年後,80後少年成長為青年,讀書接觸到「傷痕文學」時,才後知後覺地發現這部電影的分量。
△
這組長鏡頭,群馬奔騰大草原,牧民策馬放歌,把「天蒼蒼野茫茫」的感覺全拍出來了,美
回頭再看這部「傷痕電影」,瑕疵還是不少,比如演員的肢體表現和台詞表達,都尚未擺脫話劇的方式,朱時茂的獨白也讓人覺得像是在念課文似的。書生氣濃重的謝晉,在電影中展現出的家國情懷,對人性淳樸善良一面的歌頌,也削弱了對於時代醜惡的揭露力度,但在文革剛剛結束沒幾年的時間點,敢讓全國人民在大銀幕上聽見「我犯的是出身罪」這樣批判時代荒謬、展現個體傷痛的台詞,依然需要不小的勇氣。而80後的文藝青年,可以看看二十齣頭的「小生」朱時茂,如何縱馬祁連山、賓士大草原,演繹出與春晚舞台上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
△
到了1986年《芙蓉鎮》,謝晉對於荒謬與醜惡的揭露力度,無疑在加大。敢揭傷疤的電影,都會有一股子勁兒在裡面
《城南舊事》(1983)
張豐毅 27歲
△
27歲的張豐毅,留著最常見的平頭,淡淡的胡茬,淳樸的微笑,能想到他演的是一個小偷嗎?
《城南舊事》這電影,通過6歲小姑娘英子的眼睛,講述老北京四合院內外的幾個小人物:失去孩子後得了瘋病的秀貞,為生活所迫的小偷,命途坎坷的宋媽。影片平靜、舒緩、細膩的敘事風格,很容易想起沈從文的《邊城》,汪曾祺的《受戒》這類在淡淡的筆觸下飽含詩情,蕩漾著淳樸人性之美的小說。只不過《城南舊事》中的情緒遠遠沒有這兩個小說那般美好,而是一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
在《城南舊事》中亮相的張豐毅在電影上映時27歲,與他後來的警察、軍人等諸多「硬漢」形象不同,他飾演的是個小偷。不過雖然是個小偷,但形象卻並不猥瑣,被他演繹得很有靈氣,帶點神秘感,又很有親合力,一出場就很搶眼。在小姑娘的眼裡,神秘的小偷還是個朋友,對弟弟的照顧十分到位,內心淳樸、善良。由此也可以看出80年代的電影,可以不遵循小偷一定是完全的壞人的創作標準,而在張豐毅的演員生涯里,恐怕這個小偷是最特別的一次出演了。
△
1990年張豐毅出演《龍年警官》,電影拿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他也就此開啟硬漢之路
《紅高粱》 (1987)
姜文 24歲
△
這或許是
整個80年代,最具原始生命力的鏡頭。由張藝謀與姜文聯合製造
我想把整個80年代,又年輕又最能煥發雄性荷爾蒙的演員放在最後壓軸出場,毫無疑問
會是姜文。這個來自北京部隊大院的子弟,在《紅高粱》中把山東大漢骨子裡的直爽,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豪邁演繹得渾然天成。
而對於《紅高粱》的「帶勁兒」,真是誰愛分析誰分析,我就總結為一個詞:蠻力。源自於腎上腺素、荷爾蒙的蠻力,在高粱地里野戰是因為這股蠻力,最後血拚小日本也是因為這股蠻力。不論是生命繁衍,還是國讎家恨,一切行為都出自人性,出自下意識的。
△
鞏俐、莫言、姜文、張藝謀。這四個人後來拿了戛納,柏林,威尼斯,金熊,還有諾貝爾獎,全齊了
回頭再品姜文在《紅高粱》里散發出的勁兒,與有沒有肌肉關係還真不大。你看現在這些小鮮肉,也有幾個練健身的,也是一身腱子肉,但骨子裡的力道、腦子裡的思想,不是吃點蛋白,上上器械就惡補得到的。而且《紅高粱》上映時的姜文,要比當下一些小鮮肉還年輕——24歲。再看看他在80年代及90年代初的其它電影:《芙蓉鎮》中的「右派」秦書田,《本命年》里的「邊緣青年」李慧泉,演啥像啥,演完之後你會覺得除了他沒別人能演得這麼好,啥叫天才演員?姜文就是。
△
《本命年》里的李慧泉,活得窩囊,憋屈,但也是個「一個人能掃倒一片」的仗義青年
任何年代都有矛盾衝突,都有光與暗的兩面,我在這裡回顧80年代,不是說我就不知道那時蹭蹭往上撩的物價,不知道那些橫行公路的車匪路霸。在這裡坦白交代對於80年代電影那股獨特「風骨」的熱愛,有人會說我「老了,跟不上時代了」,但就算我今年18歲,也不會成為《爵跡》《我是證人》《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等等所謂的熱門電影的粉絲,因為打心眼裡覺得沒勁。這個年代,也有《讓子彈飛》《白日焰火》《老
炮》《湄公河行動》等爺們氣息濃重的電影,但撐起他們的還是姜文、廖凡、馮小剛、張涵予這些個大齡電影人,在20多歲出頭的男影人里,恐怕再也找不出一個能演出像《紅高粱》這樣張揚著原始生命力的作品。
崔健在80年代唱「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從80年代一路變到現在,電影市場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的交鋒,已偃旗息鼓。現在這個時代,電影市場讓人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而每個人的選擇匯聚到一起,就成了這個時代所謂「流行」:陰柔與妖嬈的「小鮮肉」攻陷了陽剛與質樸的男影人們的陣地,成為市場寵兒;以娛樂至上為主旨但卻不怎麼好笑的作品,屢次創造高票房。不過一時的得意未必就是永遠的勝利,帶勁的東西才有長久的生命力。誰會過時誰永遠不會過時,答案不在當下,過幾年再看。
※1818黃金眼:歡樂源泉or叛逆先鋒
※我在全北京最詭異的倉庫里呆了一晚
TAG:X博士 |